星期五, 10月 03, 2014

哈佛電影檔案館今晚起展映20部候孝賢電影

哈佛大學電影資料館將以“也像生活(Also Like Life)”為主題,今(3日起至112日,舉辦「侯孝賢導演電影回顧展」,放映廿部侯孝賢執導的電影。
這一電影展由駐波士頓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哈佛大學電影檔案館,以及文化部紐約文化中心合作舉辦,精選了侯孝賢從1980年迄今,跨越三十年,展現中國,台灣,時空變化的廿部影片。
哈佛表示,侯孝有許多藝術成就,特是悲情城市,戲夢人生,好男好女彿連續性的三部曲,把人和家的命運,交錯成一個個感人的故事
經文處指出,侯孝賢是台灣新浪潮電影代表人物之一,被歸類為重量級導演,具國際地位,但他的作品鮮少在美國發行或放映。本地主流社會將可經由這一回顧展,更深入瞭解,認識侯孝賢的電影風格。
哈佛電影檔案館的“侯孝賢電影回顧展,將從今晚(三日)七點放映1984年拍成的”冬冬的假期“,晚上九點放映1980年拍的「就是溜溜的她」拉開序幕,基本上每個週末都放映幾場,
十月四日(週六)晚七點放映「風櫃來的人」,晚九點放映「在那河畔青草青」。
十月五日(週日)下午五點放映「風兒踢踏踩」。
十月十日(週五)晚七點,放映「戀戀風塵」、晚九點十五分放映「紅氣球之旅」。
十月十一日(週六)晚七點,放映「好男好女」,晚九點十五分放映「珈琲時光」。
十月十二日(週日)下午五點,放映「小畢的故事」,晚七點放映「童年往事」。
十月十八日(週六)晚七點,放映「戲夢人生」。
十月十九日(週日)晚七點,免費放映「悲情城市」。
十月廿四日(週五)晚八點半,放映「千禧曼波」,
十月廿六日(週日)下午四點半,放映「兒子的大玩偶」,晚上七點,放映「南國再見,南國」。
十月三十一日(週五)晚七點,放映「最好的時光」,晚九點半放映「尼羅河女兒」。
十一月二日(週日)下午四點半,將以「海上花」做影展閉幕片。
影片放映地點為哈佛檔案館( Harvard Film Archive,),門票九元,學生或耆英七元。哈佛大學師生免費。
哈佛電影檔案館地址為 24 Quincy Street, Cambridge, MA 02138,查詢可電617-495-4700,或上網 http://hcl.harvard.edu/hfa/calendar/october14.html

圖片說明:

            戀戀風塵劇照。(圖由哈佛電影檔案館提供) 

潘石屹、張欣現身哈佛與學子零距離交流

Soho中國創辦人張欣,潘石屹夫婦,十月一日在哈佛大學向四,五百人表白,指教育才對社會有最根本影響,他們認為捐款給哈佛助學是對的,就做了。
潘石屹和張欣的Soho中國基金成立已九年,一直都在教育上下功夫,啟動的項目包括“美麗中國”,“兒童美德教育”,“學校文明衛生間”,“陽光學子工程”等。設定款額一億美元的“中國助學金”是最新的一個項目,旨在幫助那些有能力,才幹的學生,不致因為缺錢,就失去上大學,成為更有用人才的機會。
十月一日,潘石屹和張欣到哈佛探訪“SOHO中國助學金”資助的第一批八名哈佛學生時,順道就 “中國助學金”從設定款的一億美元中,先撥出一千五百萬元捐給哈佛大學,在中國有人讚,更有人罵,指責他們“忘本”,“敲詐了中國人的錢,卻跑到美國去捐款”等等,做表白。
這場以“與張欣,潘石屹零距離交流”為題的聚會,由哈佛中國基金,哈佛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哈佛中國論壇,哈佛瑞德克莉芙(Radcliffe)中國學生會主辦。
哈佛中國基金主席柯偉林(William Kirby)再主持時透露,聚會原本安排在能容納150人左右的會議室,沒想到潘,張兩人粉絲太多,只好改到科學中心大樓B廳舉行。
            潘石屹表示,過去這三十年來,中國社會變化太快,互聯網更是劃分時代的分水嶺,九零後和九零前出生的人,無論事價值觀或取得知識手段,都完全不同。他認為在這變化快速的年代,無論中國,台灣,香港怎麼變,最重要的是溝通,對話,能夠掌握未來社會變化方向,並以之為個人進修,發展依據者,必有收獲。
        談及SOHO基金時,潘石屹表示,該基金成立九年,所有的工作重心都在教育上,因為他和張心都相信,每個人的潛能,只有通過教育,才能發掘出來,而一個人,一個家庭,或一個國家,也只有經過教育,才能得到最根本的改變。
            當初來哈佛捐款前,他就擔心過,捐款後,也真的各種質疑,謾罵,鋪天蓋地捲來。但他們認為自己不能為他人的看法而活,因此只要他們認為是對的,就會繼續下去,而且繼哈佛之後,還會繼續到其他學校捐款。他們對獲得捐款者也沒有任何要求,只希望他們抱存為社會服務之心,眼光放遠。
            談到個人該如何發展時,他以個人鍛鍊身體甩掉九公斤為例,強調首先要鍛鍊身體,其次不斷學習,最後要有愛心,否則擁有再好的知識也沒用。
            當天出席提問的人龍很長,問題很多。潘石屹坦言他認為未來是互聯網時代,在線教育很有前途,傳統的房地產行業,未來也必須和互聯網結合,整個社會運作,經濟發展,都要用互聯網思維來考量。
            潘石屹也說,他出版的書中,真正由他自己寫的書,只有兩本,一是“我用一生去尋找”,一是“我的價值觀”。
            張欣表示,教育是很大的課題,目前她們看到兩個重點,一是電子化,一是全球化。捐款到哈佛助學,是幫助中國學子因應全球化的做法之一。他們更希望自己的行動能起“拋磚引玉”作用,促使更多人捐款濟助學子,讓有能力的人都有機會成為更好的人才,將來幫助更多的人。

圖片說明:

            哈佛中國基金主席柯偉林(左起),為SOHO中國執行長張欣,董事長潘石屹主持“零距離交流”會。(菊子攝)

            潘石屹(左二),張欣(左三)上台前,坐在觀眾席中。(菊子攝)

            趕到哈佛一睹潘石屹,張欣廬山真面目的聽眾,把大講堂擠得人滿滿的。(菊子攝)


波士頓重建局批准城中心建47層高大樓

波士頓重建局(BRA)一日批准了一項大規模發展計劃。波士頓市國會街和新賽德百利街交界處,市中心區的停車場,將由一座高528英尺的圓弧形玻璃大樓取代。
            NBBJ建築公司的首席建築師Alex Krieger表示,人們經常抱怨,不像上海或杜拜,波士頓的高樓都很乏味,但這棟大樓卻將成為波士頓內大不尋常的建築。
            發展商HYM投資集團表示,希望明年動工。
        這項發展計劃,估計需資逾十億元,將在拆除連接在國會(Congress)街的停車場,建成一座47層高的辦公室大樓後,建一座42層樓高,約450個出租或出售單位的住宅大樓。
            總的來說,這項發展計劃將建成六座大樓,約230萬平方英尺的商住面積。西邊會見三座高樓,另外三座比較小的大樓會沿著綠路(Rose Fitzgerald Kennedy Greenway)建造。綠路和運河街(Canal Street.)會由一個零售廣場連接起來。
            儘管國會街上的停車場會被拆掉,但國會街和新賽德百麗(New Sudbury)街這邊的核心大樓,會保留1100個停車位。那個停車場會藏在新的摩天大樓後面。
            波士頓重建局(BRA)已批准了這一發展計劃,但每一棟樓的建造計劃,都還得經過該局的設計委員會審批通過。波士頓重建局的代理局長高登(Brian Golden)週三(一日)時表態強烈支持。
            發展商奧布瑞(Thomas N. O’Brien)表示,該棟大樓的建築造型設計,就是為了要讓人注意到該棟大樓將為波士頓城中區帶來多大的改變。他也說,在城中心區五畝大的土地上大動土木,是前所未有的機會。新港(New Haven)的Pelli Clarke Pelli建築公司將和波士頓的CBT建築公司一起設計。
        這一發展計劃的主要投資者包括國家電力福利基金(National Electrical Benefit Fund),以及英國的路易斯信託集團(Lewis Trust Group)。

蔡志堅訪波士頓展彩墨畫

2002年獲評為國家一級美術師,來自南京的畫家蔡志堅,日前在劍橋中國文化中心開畫展。逾百幅有水墨韻味,油畫感覺的風景,動物畫,讓不少參觀者駐足良久。
            今年高齡七十六歲的蔡志堅,從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畢業後,就在繪畫這條路上,努力不輟,早在1981年就被聘為南京市徐悲鴻畫院副院長,曾師事劉海粟,陳之佛,陳大羽,謝海燕,出版過七種個人畫集,2002年獲聘為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2007年曾赴香港參加“港澳書畫名家作品聯展”,2013年獲得第二屆海峽兩岸名家水墨畫集書法精品展金獎,今年來美國加州,麻州辦展覽。
            美中生物醫藥協會早期元老之一,目前在中國無錫開辦好芳德藥品公司的沈立新,和美中生物醫藥協會的現任董事長林世文,回中國上海出任強生強生(Johnson & Johnson)化學醫藥部主管的萬昭奎,開幕那天都特地到會,賞畫,晤友。
            蔡志堅當天展出的彩墨風景,樣式繁多。他放在會場供人瀏覽,由華僑藝術為他出版的“赴美畫展專輯”,還有國父孫中山孫女孫穗芳為畫冊寫的序,有曾任台灣國民黨黨主席連戰的“品藝精敏”題字。

圖片說明:

            右起,林世文,沈立新,萬昭奎等人特地到會欣賞蔡志堅(左二)的畫展。沈立新透露,當年他還在加拿大唸書時,就和前往當地展畫的蔡志堅認識,並結為忘年交,友情維繫至今。(菊子攝)

            蔡志堅和他自己頗為欣賞的一幅畫,“黑龍江五大連池寫生”。(橘子攝)



Ben Shields outlines key strategies for team success in the $750 billion sports industry

Winning isn’t everything: A new book by 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s Ben Shields outlines key strategies for team success in the $750 billion sports industry
Sports organizations must forge an identity, reinvigorate their venues, use business analytics to drive revenue, and maximize technology and social media to engage fans
Cambridge, Mass., Oct. 3, 2014—In the $750 billion sports industry, many teams try to employ the same strategy: win as many games as possible and money, media, and fan support will inevitably follow. But a new book by 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lecturer Ben Shields offers a different approach for achieving success.
“Building and growing a sustainable sports organization requires more than just racking up wins,” says Shields, one of the authors of The Sports Strategist: Developing Leaders for a High-Performance Indust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The most successful franchises of the past couple of decades have maximized strategies off the field that—unlike winning—can be controlled and shaped.”
What’s driving this trend, he says, is that winning has become a commodity. As leagues and conferences extend their seasons, more and more teams now declare play-off success: In MLB, for instance, it used to be that the league leaders won the pennant and then went to the World Series; now, five teams in each league make the play-offs. In the NBA and the NHL, more than half of all teams earn post-season play.
“The mantra of youth sports where ‘everyone gets a trophy’ is now permeating professional leagues and college conferences,” he says. “This means that teams have to work harder to stay top of mind with their fans. They have to forge an identity and facilitate storylines around that identity; they have to provide memorable experiences at the stadium; they have to capitalize on big data analytics to increase revenue; and they have to engage fans using social media.”
In the book, Shields and his co-authors, Irving Rein, a professor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a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and Adam Grossman, the founder and president of Block Six Analytics, the sports marketing firm, blend academic expertise with real-world case studies.
Take the Dallas Cowboys, for instance. Over the past 19 seasons, “America’s team” has not been particularly successful on the field—its record is 146-142 during that time—but the Cowboys remain the most valuable franchise in the NFL valued at about $3.2 billion.
“The Cowboys stand for nostalgia and patriotism—and fans relate to that,” says Shields. “The team also does a brilliant job cultivating storylines across all platforms, including social media. Its cast of characters includes: Tony Romo, the flawed hero, Jason Garrett, the coach who is always in the hot seat, and Jerry Jones, the team’s ringleader. It’s a reality show broadcast live from Dallas 365 days a year, keeping the team relevant even when it’s not on the field.”
Sports organizations must also create a “memorable and immersive” venue experience for fans, according to Shields. “One of the biggest challenges today is getting people out of their interconnected living rooms, away from their big-screen TVs, and back into the stadium,” he says. “An even bigger challenge for sports organizations is making it work within a budget. Rather than building a new park from scratch, the South Bend Silver Hawks, a minor league baseball team, incorporated a nearby historic synagogue into its ballpark grounds and transformed it into its team store. The ballpark synagogue has become an award-winning, must-see attraction whether the team wins or loses.” 
His book arrives at a time when sports organizations are fighting harder than ever for the wallet share and engagement of fans, media, and sponsors, while facing unprecedented competition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The cost of doing business continues to rise, while traditional revenue streams are under increased pressure. 
“Winning games will always be important in sports, but building a winning business off the field is the key to success over the long-term,” says Shields. “In response to this challenge, we’re already seeing breakthrough innovations and new perspectives on difficult problems.”
Ben Shields is a Lecturer at the 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星期四, 10月 02, 2014

黃絲帶,黑手環 波士頓華人支持香港雨傘革命

哈佛大學學生準備了中英雙語支持香港的海報。(菊子攝)
出席者紛紛在“支持香港”,“香港加油”的海報上簽名。(周菊子攝)
            (Boston Orange 周菊子波士頓報導)大波士頓地區昨(ㄧ)日有不下五,六百人冒雨趕到波士頓廣場,點燃蠟燭,別上黃絲帶,帶上“香港堅強,香港民主”的黑手環,黑隔海支持香港人爭取民主、自由、真普選。
 陳家慧(左)向聚集在波士頓廣場前的民眾說明她發起集會的經過。(周菊子攝)
            香港的“佔中”行動演變成學生衝進限制區,民眾上街靜坐,警方出動辣椒噴霧後,情況越演越烈,不但香港之內情緒沸騰,海外有香港人的地方,也全都群情激動。
 左起,戴嘉侖(Cameron Target),陳家慧,張灼盈是昨日活動的主要發起者。(周菊子攝)
            波士頓地區的哈佛大學,波士頓大學,塔芙茨大學,愛默生學院等多校來自香港學生,海外香港華人民主人權促進會,以及許多來自香港,甚至廿多名來自台灣的關心人士,昨日有不下五,六百人撐著雨傘,穿著雨衣,匯聚在波士頓廣場的圓亭前,為支持香港人的追求民主,自由行動,表達一份心意。
            發起活動的哈佛大學Heather Pickerell,剛從紐約上州一大學畢業的陳嘉慧,在邦克丘學院就讀的張灼盈,在愛默生學院就讀的戴嘉侖(Cameron Target)等人,以及來自中國大陸,波士頓大學畢的王斯賢,剛從中國來波士頓讀書沒多久的李海寧等人,一一發言。
在香港出生,十九歲才來哈佛讀書的Heather Pickerell(右)在哈佛
大學校內,發起了支持香港民主行動,還設立了臉書專頁。(周菊子攝)
            陳家慧表示,她十九歲的弟弟,是被警方包圍的第一批學生之一。有不下五個小時,和家人失去聯絡,全家焦慮非常,整件事後來的發展,讓他們覺得香港政府瘋了。她昨日呼籲出席支持香港的群眾,不要只熱情一天,香港需要更多人持續關懷。
            在香港出生,長大的Heather Pickerell和哈佛大學教育系的Jared B. Fries都說,這是民主,自由的問題,全世界的人都在看。問題關鍵在中國政府
  昨晚波士頓下雨,到波士頓廣場出席支持香港民主活動群眾,
紛紛撐傘聚會。(周菊子攝)
        一名來自台灣,但不願表明身份者表示,看到香港的情況,他感到同情,也為台灣的未來感到緊張。他說,至少有廿多名從台灣來的人,特地趕來支持香港的民主自由。
出席支持香港活動者,都別上黃絲帶。(周菊子攝)
            一名剛來美國的年輕大陸學生表示,九月廿七日那天中午,他才去波士頓市府廣場參加五星旗升旗典禮,晚上就在喜臨門大酒樓看到支持香港民主人士在酒樓門外示威,酒樓內參加慶祝活動的人,為視而不見,把窗簾拉下,讓他感到很荒謬。
            從香港來美已四十多年的威威餐廳老闆許揚威表示,這都什麼年代了,中國實在應該跟上時代,和世界接軌,走上民主自由的道路。他說雖然自己已有將近廿年沒回過香港了,但是對香港還是很有感情,香港有事,當然要出來支持。
            四歲時從香港移民來美的陳俊暉,不但在臉書上支持香港爭取民主,昨日也趕到波士頓廣場。
謝中之(左),高秉浩(右)參與協辦支持香港民主活動。(周菊子攝)
        在香港出生,長大,來到愛默生學院進修一個月的戴嘉侖(Cameron Target)以流利的廣東話表示,香港是他家,他當然關心香港的命運。他和海外香港華人民主人權促進會的謝中之都呼籲香港不要放棄爭取民主自由的行動。
            參加支持香港民主活動者,昨晚在波士頓廣場聚會後,轉往麻州州政府大樓,把黃絲帶綁在樓外鐵欄杆上,為支持行動留下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