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0月 04, 2013

John Connolly 長得像清官 華埠居民喜歡


)“看面相,你像清官”。波士頓市長候選人約翰康納利(John Connolly)二日晚在華埠居民會辦的“市長論壇”中,獲居民認可,先贏一籌。
波士頓市的初選,甫於九月廿四日落幕,麻州現任眾議員馬丁華殊(Martin Walsh)和波士頓市現任不分區市議員約翰康納利,依序以18.47%,以及17.22%的得票率,也就是20838票,以及19420票,從12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打入決選,將於115日的大選中,看選民更喜歡誰,彼此間的競爭,因此更加白熱化。
            二日這天,他們兩白天出席了波士頓市少數族裔警官舉辦的市長候選人論壇,晚上來到波士頓華埠,出席華埠居民會的每月例會。
            華埠居民會行政主任殷先彬透露,兩名候選人獲悉該會將於二日晚舉行月例會後,主動聯繫,要和選民見面。
            當晚有不下六、七十名民眾出席,其中不少人並不住在華埠,但或為支持自己屬意的候選人,或為聽聽有什麼新說法而到會。
            在會中提問的居民梁德生一度批評,指候選人說來說去都是“那三幅皮”,儘是些競選承諾,強調他們得拿出些辦法來才是。
            在會中提問的,包括華埠居民會執委陳丹心,居民梁德生,梅大衛,城市居民權協調員黎麗莎,華人前進會項目及營運主任劉衛恆,亞美社區發展協會項目主任吳欣儒,行政主任陳潔瀅,波士頓市青年及家庭中心專員黃願明等人。他們提出的問題,包括華埠樓宇豪華化,低收入居民有被逼遷危險,波士頓重建局作業不透明,發展商繳交的連鎖金去向不明,物業稅過高,居民需要好工作機會,市府首長及員工應該更多元化,應提高包容性區域規劃比率,延長學校上課時間等等。
            在談到波士頓現任市長萬寧路(Tom Menino)有意在離任前指定下一任的波士頓重建局(BRA)局長,讓學校委員會尋覓出下一任公校總監時,馬丁華殊和約翰康納利不約而同的呼籲,“請讓下一任市長做決定”。
            談到發展建設時,馬丁華殊表示,做策略規劃是比較複雜的事,波士頓房屋局來自聯邦政府的經費最近減少了二千二百萬元,就是一大挑戰。一旦他當市長,將和大發展商協調,做重新貸款等安排。他也誓言要保持華埠的活躍生命力,讓來自中國的移民,在這有家的感覺。
            約翰康納利表示自己在紐約,波士頓市都當過老師,教過書,知道雙語教育能夠幫助移民子女更順利成長。他也知道教育的重要性,大到能夠改變人的一生。身為波士頓公校學生的家長的他認為,學校其實不只是學校那麼簡單,更是社會安全與健康的基礎。他強調要和每一個人攜手合作,讓波士頓市變得更健康,安全,要支持小生意,讓經濟繁榮,每個人都有機會發展。
            康納利指出,他已經訂有一些策略,要為耆英提供買藥折扣,可負擔住宅,也將確保市府聆聽民眾意見。他認為,社會中的所有問題,其實環環相扣,必須從整體角度思考,解決。他以一名十六歲少年輟學為例,指這名少年流浪街頭,結交損友,就可能造成的社會的健康,安全問題,也因此如果減少學生輟學率,社會也就更安全,健康。
        談及波士頓重建局時,他坦言一旦他當市長,將做大幅度改革,把計劃部門分出來,徵詢民意的做出真正的社區發展計劃,讓民眾清楚,各項決策是怎麼做出來的。他也支持提高包容性區域規劃法的可負擔樓宇比率,但他也以初選時另一名候選人約翰巴洛斯(John Barros)所提出的,各個社區環境不同,居民需求各異,最好訂定出讓居民自己做決定的原則。
            當晚出席的民眾中,有一名公校老師表示,約翰康納利自己的小孩就讀波士頓公校,讓人更相信他將做個好市長。

圖片說明:

            波士頓市長候選人約翰康納利(John Connolly)(右)擁著稱他看來像清官的余顯生(左),向出席眾人表示,不理政客們有多少承諾,他相信至少有一項承諾他一定可以做到,那就是他會盡心努力,保持波士頓這好城市。(菊子攝)

            余顯生(左)指著約翰康納利(John Connolly)(右二),說他看來像清官。(菊子攝)

         約翰康納利笑說,學校改革要校長,老師,家長一起來。(菊子攝)

         司徒玉貞(左起),陳文浩,陳余寶愛,曾雪清,陳文棟,司徒慶羨等人都是約翰康納利(中)的支持者。(菊子攝)
         馬丁華叔(中)和華埠居民會的執委們合影。右二起為,曹鼎榮,陳丹心,梅陳月嫦,余仕昂,殷先彬,馬華,余顯生,余秀情等人。(菊子攝)

         馬丁華殊聆聽問題時,十分嚴肅。(菊子攝)

         華埠居民會行政主任殷先彬(左)為梅大衛翻譯。(菊子攝)

            華埠市長論壇,出席者眾。(菊子攝)

            約翰康納利和華埠居民會的執委們合影。前右起,劉華權,陳丹心,梅陳月嫦,余仕昂,余顯生,馬華等人。(菊子攝)

BRA灑稅款優惠促發展 民間團體嗆聲稱公款應益眾


華人前進會和城市權聯盟(Right to the City Alliance)等機構合作,日前在波士頓市府廣場前抗議波士頓重建局濫用屬於全市居民的資源,呼籲公家資源要用於公益事務。
            華人前進會和城市權聯盟做此呼籲,是因為波士頓重建局最近給予費林百貨公司舊址重建的發展商,千禧年公司780萬元的稅款優惠。
         社區及環境替代品(Alternatives for Community and Environment)行政主任Kalila Barnett以“實在是夠了”指出,已有太長一段時間,波士頓市把民眾的錢交給大公司及發展商,卻沒有收到任何回報,現在不應該再繼續讓大公司或發展商獲得稅款或區域規劃優惠,卻不要求這些公司實踐社區福利協議,為民眾提供符合生活水平工資工作機會。
            他們指出,波士頓重建局過去給出的稅款優惠,讓自由互惠公司(Liberty Mutual)的後灣大樓獲得四千六百萬元。但波士頓環球報今夏指出,自由互惠公司將裁減員工的退休福利。
            波士頓工作聯盟(Boston Jobs Coalition)即波士頓工人聯盟的Hakim Cunningham表示,應該和千禧年合伙公司簽訂工作協議,確保該一發展項目可為波市居民帶來好工作及福利。
            城市權聯盟代表則稱,以734萬元把Yawkey Way的上空權,地下權出售給波士頓紅襪隊的提案,也很有問題。
            華人前進會行政主任駱理德質疑,“社區過程在那兒?”。她強調,在決定這樣做對波士頓來說是否一筆真正的好交易之前,應該徵詢民意。如果波市府從這交易中獲得金錢,就應該用於公益事務,資助建造永久性的可負擔住宅等。
            華人前進會共同主席湯建華指出,華埠現有住宅危機,整個社區越來越貴,居民面對逼遷危險。
            前述各機構雖然抗議,波士頓重建局日前還是批准了撥給千禧年公司780萬元的稅款優惠。波士頓重建局表示,費林百貨公司發展項目可為社區帶來巨大浮力,包括創造2000個永久性的工作機會,改善地下鐵公司(MBTA)的土地及其他公地。還可為地方上帶來大量的新店鋪及住宅。這780萬元的稅款優惠,將分13年發給,但該項目估計可為波市府帶來6000萬元的稅款收入。
            千禧年合伙公司表示,他們將在費林百貨舊址建造價值六億三千萬元,高625尺,玻璃的綜合大樓,有辦公室,店鋪,以及450個公寓單位。

圖片說明:

            華人前進會行政主任駱理德(前左二),陳秀珍(前右ㄧ)等人在波市府廣場前抗議。(菊子攝)

台青商探討修商管碩士面面觀


商業管理碩士(MBA)面面觀

Cambridge, MA, 周四, 2013103商業管理碩士學位 (MBA) 在現代職場中漸居要角,麻州擁有世界最佳商學院前十名當中的三所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波士頓大學,是培育世界一流 MBA 的搖籃。不僅世界各地學子趨之若鶩,本地許多年輕學子與職場人士也對 MBA 懷著濃厚的興趣。新英格蘭台灣青年商會 (TYCCNE) 上周四舉辦「我是否需要MBA」座談會,邀請關長裕、陳品誠兩位擁有職場能手分享他們的MBA經驗。
本次座談會的講者之一,陳品誠在2008年取得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學士,並在2013年取得MIT史隆商學院MBA學位,目前是波士頓一間新創公司的負責人。另一位座談會講者關長裕在1991年取得賓州大學學士學位,並於2001年取得密西根大學MBA學位,目前擔任IBM全球服務公司之策略與轉型管理顧問。他們以鮮活的親身經驗,一一解答觀眾的疑惑。
MBA 學些什麼?
全職MBA包含兩年學程,內容安排因學校而異,一般來說,第一年的重心放在核心課程,例如經濟學、統計學、會計學、領導與溝通。第二年有機會選擇資訊科技、法律、醫藥、行銷等等選修課程。「MBA與任何其他的碩士學位都不一樣,商學院教給你的是可以應用在任何產業的知識與技巧」,陳品誠說。
關長裕表示,他從MBA學會使用案例研究法以及批判性思考。陳品誠也提到在求學期間,他曾到一家企業進行專題計畫,「這樣的體驗式學習給我的幫助非常大,讓我獲得解決企業實務問題的能力。」說,MBA讓他磨練公開做報告的技巧,
兩位講者都強調,更重要的是在課堂以外的學習,例如團隊合作、文化體驗、建立人際網路等等。「史隆商學院的成員來自世界各地,」陳品誠說,「我們會舉辦 C-Function 文化活動,藉此學習不同國家的文化。我們也有機會接觸到大企業裡最高階的管理階層。」關長裕也說,「同學們來自不同的專業背景,透過互相學習,讓我能夠探索未來想做的事情是什麼。」
如何選擇MBA
世界各地都有商學院,MBA學程五花八門,要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程?「現在要獲得商學知識的管道很多元,如果時間經濟不允許,可以選擇兼職MBA學程,甚至還可以透過線上課程學習」,關長裕說,「但是全職的MBA學程才能提供完整的學習經驗,包括同儕與教授之間的互動。」
MBA的學費一年動輒數萬美金,經濟上的花費也是重大考量。「對我來說,經濟花費自然有一定的壓力,另外還要考慮到讀書這幾年不能工作,損失的薪水收入也是很大的機會成本」,陳品誠說,「然而我認為整體而言,MBA的學習經驗還是非常值得的。」
兩位講者也強調商學院所在地點的重要性,關長裕提到他在密西根大學參與了許多社群服務活動,讓他與當地社群建立緊密聯繫。來自加州的陳品誠,也因為在史隆商學院期間受到本地創業精神的洗禮,畢業後決定繼續經營在麻州的人際網路,更自創公司成為青年實業家。
想進MBA,要做什麼準備?
GPAGMAT當然很重要,但那只是審核表上的一個格子而已」,陳品誠說,「更重要的是個人簡述(personal essay)、推薦信與面試表現。」兩位講者們鼓勵有意申請MBA的朋友在個人簡述中展現自己能力,告訴審查官自己能為學校貢獻什麼。
關長裕提醒聽眾,要善用推薦信,讓不同的推薦者呈現你自己不同的才能與面向。另外要盡量爭取面試機會。「透過面試你能更了解學校的文化,知道它是不是你想要的。」
該如何準備面試?陳品誠說不同學校的面試方向不同,像史丹佛商學院詢問面試者未來的短期與長期目標,史隆商學院則著重在回顧個人行為模式。
他大方提供私房秘訣,「準備好大約五條個人小故事,讓每條故事幫助你展現各個層面的個人特色,像是領導統御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批判性思考等等。練習到滾瓜爛熟」,他強調,「而且要找人練習,不要光是在心裡默念。」
工作經驗重要嗎?
許多聽眾關心MBA是不是有工作經驗限制。「學校沒有明確的標準,但是不同產業界可能有不成文的共識」,陳品誠說,「例如顧問銀行界,一般在工作二到三年後,大家會預期你進學校再進修,畢業後職業生涯再上一層樓。但這種情形是依產業而定。」
「重點在你有沒有想清楚自己想從MBA獲得什麼」,關長裕補充,「面試官從你的個人簡述和面試回答裡,很容易就知道。」
兩位講者表示,他們在MBA的同學們年齡層從二十多歲到四十多歲都有。「你也許永遠都不知道何時才是讀MBA最好的時機」,陳品誠說,「有時候感覺到了,做就對了。」
MBA 對職業生涯的影響
對兩位專業人士來說,他們認為MBA給他們的訓練、見識與人脈,確實幫助了他們的職業生涯,但他們也同意,獲得學位不代表一帆風順。「MBA可以幫你打開企業的大門,但你必須要驅動自己的力量才能成功」,關長裕說。
「我認為MBA能教你用不同的視角來看問題」,陳品誠說,「在我以前的工作裡,我看的就只有我自己的職責。但經過MBA後,我學會從我的位置往上、往下看,縱觀整家企業的全局。」
講者介紹
陳品誠(Steven Chen)OhYouHero公司策略與商業發展副總裁
Steven工作於OhYouHero,一個在波士頓起家的創新公司,該公司目標為提出長期失業問題的解決方法,此團隊的商業模式建立在「凡想工作者都應有工作」的理念,團隊熱情來自於自信、建立自我力量與社區尊嚴。Steven2008年取得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學士,並於在2013年取得MIT史隆商學院MBA學位。
關長裕(Johnny Kwan)IBM全球服務公司策略與轉型管理顧問
利用社交商業及合作科技,JohnnyIBM幫助多種產業的跨國企業定義與執行網際與企業內部網絡策略以及轉型規畫。在IBM的職涯中,他取得一項以創新方法來管理員工資源的專利。Johnny1991年在賓州大學取得學士學位,並於2001年取得密西根大學MBA學位。
主辦單位
新英格蘭台灣青年商會(TYCCNE)是一群定居在大波士頓地區的年輕台灣人,想為台灣青年和學生服務的組織,藉由主辦各種主題的座談會("WeMeet"),邀請各領域華人成功人士的經驗分享,提供會員學習與建立人脈的社交平台。詳細資訊請查詢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41065142615368/

###
照片說明
01.  我是否需要MBA」座談會會後合照。左一: 關長裕 (Johnny Kwan),右二: 陳品誠(Steven Chen)。地點: 麻省理工學院多媒體實驗室
02.  我是否需要MBA」座談會實況。地點: 麻省理工學院多媒體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