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9月 09, 2013

華埠房價租金貴族化 居民憂慮未來


波士頓華埠一帶住宅價格貴族化,早已不是新鮮事。波士頓華埠夏利臣街25號及愛丁保羅街11號,先後於去年及今年在華埠社區引出整修,漲價話題後,波士頓環球昨(8)日刊文,強調華埠居民擔心鄰近住宅的豪華化,將迫使他們遷離波士頓華埠。
根據波市頓重建局今年七月中公佈的市府新批准發展計劃,未來數年間,這幾項發展計劃將為波市帶來1203戶住宅單位,其中只有129個可負擔住宅。
預定2014年夏季竣工,斥資一億三千萬元建造的京士頓(Kingston)街120號,將為26層樓高,有18個套房,175個一睡房,43個二睡房,4個三睡房,總共240 個出租單位。根據發展商與波市府的最後協定,其中包括5個可負擔住宅。
波士頓環球報指出,根據波士頓重建局的數據,在華埠一帶已批准興建的2765個新住宅單位中,約只有20%能夠算是可負擔住宅。其餘的都會以市價出租,也就是一個一睡房單位,租金可能要3000元一個月,比一個工薪家庭的一個月收入還高。
波士頓環球報在這篇文章中表示,月前在愛丁保羅(Edinboro)街11號前遊行的一名林姓年輕人,六年前才和英語有限的父母從廣州移民來波士頓,因為華埠有家的感覺,泰勒街上兩睡房單位,租金大約1200元一個月,還負擔得起,他們就住了下來。現在他們都擔心負擔不起房租,得搬家。林姓青年說,他們都是這個社區的一份子,他們不想離開。他們因此要呼籲,“讓租戶留在他們的家”。
波士頓環球報表示,這種憂慮普遍存在華埠居民心中,但發展商們卻一個勁的在鄰近的城中心建造新的豪華住宅,華埠居民就成了房地產價格和租金上漲的犧牲品。
波士頓環球報以夏利臣街25號作為華埠過去及未來的案例研究。
2012年二月時,消防員調查這棟大樓的一個假警報時,發現許多違反條例的地方,包括浴室地上的水管銹爛,天花板有黑黴菌等,擔房租便宜,甚至便宜到一個房間400元一個月,所以住戶沒有抱怨。
由於大樓太破爛,市府檢查員下令全面翻修,逼使住在那兒的40人得搬遷。其中66歲的李溪鄉(譯音,Xi Xiang Li)還記得他收到得離開的通知時,大樓走廊髒亂,廚房滿是油漬,蟑螂竄走,一片混亂。那時,他不知道自己得去那兒,更不知道要住回去,自己是否負擔得起。
他和其他租戶在市府安排下,遷到了南波士頓的一棟住宅大樓。如今一年過去了,他們還不知道,有沒可能搬回去。
波士頓的Hodara地產集團一度有意翻修這棟大樓,計劃每一個單位都有皮沙發,平板電視,租金一個月1400元。但七月中,Hodara集團退出原定計劃,夏利臣街25號的未來命運,又落回屋主,住在南柏落(Southborough徒夫婦(Alexander and Julie Szeto)手中。
司徒先生表示,他希望能維持大樓的可負擔程度,但那得視乎維修費而定。
華人前進會項目及營運主任劉衛恒表示,華埠是許多人的生命線,對新移民來說,尤其如此。
原本在波士頓重建局工作,現為波士頓市鄰里發展局主任的狄倫(Sheila Dillon)表示,2010年時,華埠內的2114個住宅單位中,約有987個,也就是將近一半的單位,在房契上是可負擔住宅。但這比率不斷在縮小。
為了在高級住宅之外,給人其他選擇, 在華埠施工中的4座大樓,波市府將以極端低收入(在波士頓,約為四口之家年收入只有28300),或中等收入者(四口之家年收入在67350元左右)為對象,共建造416個可負擔住宅。
華埠有許多家庭,年收入可能比那數目還少。聯邦政府因此辦有第八類房屋津貼,獲津貼家庭,只要花收入的30%來付租金,聯邦政府會補足差額。但今年波士頓房屋局見到聯邦政府的第八類房屋津貼經費刪減了一千萬元,停止發放新的津貼証,到秋天時,還將停止發放津貼給現有約11000戶領取津貼者中的10%人家。

星期日, 9月 08, 2013

南京市書記楊衛澤二度率團訪波招才


 南京市府訪波人才懇談會,高科技部分簽約的有30家左右。
(周菊子攝)
            (Boston Orange 周菊子麻州報導)中國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楊衛澤在945日率團訪問波士頓,針對生物醫藥及高科技,連辦兩場大規模會議,申言譜寫中國夢的南京篇章,關鍵在引進人才,以臺灣經驗為例,現在是歐美留學人才回國報效的最佳時刻。
波士頓清華校友會主席周福民(前左一),新成立的東南大學
校友會會長潘瞱(前左二)等人,在大會開始前,先和
楊衛澤書記等人晤談了半小時。(周菊子攝)
            95日的這場會議,名稱為“中國南京科技創業人才懇談會暨321計劃推介會。楊衛澤發表演講話時坦言,很高興自己被稱為“人才書記”。他以大陸台資有四分之一在蘇州為引指出,台灣有今日的經濟發展,和蔣經國時期大量起用留美學生關係極大,包括麻省理工學院畢業的台積電創辦人張宗謀,也是那時期回台灣的。他認為中國大陸要站在世界前端,很可能要走同樣的路,吸引海外人才回國,尤其是能夠把研發成果轉化為產業的人才。
            南京市府為強調人才的重要,特地邀打破“黑體輻射定律”公室的美國工程院院士,今年中獲聘為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系主任的陳剛,哈佛大學生物統計系最年輕的副教授蔡天西, 入選南京321計劃的麻省理工學院畢業生,創辦了南京宇都通訊科技公司的王俊峰出席發言。正好在哈佛講學,出版有多本人才書籍,已應邀擔任南京引才顧問的歐美同學會副會長王輝耀,這天也側身座中。
  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系主任陳剛(右)向南京市委書記楊衛澤
引介
MIT工業聯絡專員榮光輝(左),希望促進南京與MIT
的合作。(周菊子攝)
            陳剛表示,他曾經在無錫開辦公司,對楊衛澤的人才戰略眼光十分佩服,將和楊衛澤書記攜手,促進南京市府和麻省理工學院的進一步交流。他指出,麻省理工學院對大波士頓的作為美國科技重鎮之一,扮演著重要角色,儘管MIT學生人數每年約僅萬逾人,校園也不過只有0.67平方公里,但是MIT的基礎科學實力強大,出過75名諾貝爾獎得主,目前仍在MIT校園內的也有10人,其次是MIT的重視智慧財產權,辦有100K等鼓勵學生與教授創業活動,該校有份報告指MIT畢業生創辦了不下25000家公司,產值高達2萬億元,可擠入全世界各國GDP排名的前10名。
哈佛大學生物統計系最年輕的副教授蔡天西(立者)表示,中國來美
的留學生約
16萬人,其中有4萬在麻州,從統計學的角度來說,到
波士頓找人才,中奬率比較高。歐美同學會副會長王輝耀(後左一)
也在席中。(周菊子攝)
            楊衛澤書記指出,南京市的2012年人均GDP已超過1.4萬美元,5個月前,國務院正式頒佈了“蘇南現代化建設示範區規劃”,為南京市擬定了到2030年時,要建成現代化國際性人文綠都的目標,培訓人才,吸引人才,因此更加成為南京的當務之急。
            南京市府去年選送人才到以色列,新加坡進修,今年選送了廿,三十名南京市各級單位一把手,到哈佛參加92日開課的“產業轉型與城市規劃建設高級研修班”,明年將派團到麻省理工學院進修。
南京市府訪波招才,生物醫藥這場,出席人數也爆滿。(周菊子攝)
            楊衛澤表示,吸引人才,鼓勵創業,推動研發成果產業化,已是南京市面向未來的一個基本市策。 南京將深化落實“1+8”創業創新政策體系,要把南京打造成中國的人才與創業創新名城“,而”南京321“計劃正是核心。
            楊衛澤在會上重點介紹了“領軍行科技創業人才引進計劃“,”科技創業家培養計劃“。
其中“領軍行科技創業人才引進計劃“的企業初創扶持,將給人才100萬元創業啓動資金,提供各不少於100平方米的工作場所及人才公寓,三年免收租,提供不低於150萬元的融資擔保等。
”科技創業家培養計劃“是升級版,享有財政金融,科技研發,人才團隊的另外3個特別支持。
楊衛澤也報告了南京321計劃實施兩年來的成果,共有逾萬人申請者,1780人獲選為領軍人才,110人獲選為科技創業家培養計劃。入選者中還包括至少兩名諾貝爾獎得主。
為加強321計劃力度,南京市今年推出“321人才團隊引進計劃“,希望在5年內引進100個團隊,將分別給予。300萬元人才經費,1000萬元項目經費的支持。
            南京市府訪波士頓的這兩場人才懇談會,分別由美中生物醫藥開發協會紐英崙分會,美中生物醫藥協會,南京、東南、清華等大學的波士頓校友會,哈佛大學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波士頓中國校友會聯合總會等承辦,分別以醫藥及高科技為主旨的兩場會議都聲勢浩大,人數眾多, 出席者加起來不下七百人。
            楊衛澤書記和陳剛教授還在95日的會議前,和波士頓中國校友會聯合總會會長龔家驪,東南大學校友會會長潘瞱,北大校友會波士頓分會會長臧充之,哈佛大學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會長李可誠,清華大學校友會會長劉禎科,128華人科技企業家協會會長李洪山,麻省理工學院人才經濟論壇的段可,紐英倫中華網路資訊協會會長鄭茹等廿多名組織負責人晤談了半小時。

波市不分區市議員候選人吳弭進華埠拜票

波市不分區市議員候選人吳弭(右二)在華埠居民會共同主席余仕昂
(右一起),梅陳月嫦,殷先彬陪同下和華埠居民見面。(周菊子攝)
             (Boston Orange 周菊子波士頓報導) 波士頓市今年的市級選舉,和華人關係特別強,共有兩名華人參選波士頓市議員,一為華埠社區熟悉的第二區市議員候選人李素影,一為華埠社區開始熟悉的波市不分區市議員候選人吳弭。
            華埠居民會94日藉月例會舉行波士頓市長候選人論壇之餘,也邀了三名波士頓市不分區市議員出席,包括吳弭(Michelle Wu),米高法拉提,以及桑得斯( Gareth Saunders)。
            父母來自台灣,能說流利國語的的吳弭,是波士頓不分區市議員候選人中唯一的華裔。這天她和以廣東話為主的華埠居民溝通時,仍然需要說英語。
吳弭(左)和米高法拉提傾談。(周菊子攝)
            她表示自己第一次到波士頓時,還是哈佛大學的本科生,到華美福利會教公民入籍班。她再回波士頓進哈佛法學院深造時,進了波士頓市長萬寧路的辦公室實習,後來她的老師,現在的麻州聯邦參議員伊莉莎白沃倫(Elizabeth Warren)競選時,她加入了助選團。她說,華埠是她決定以波士頓為家的主要原因。
            吳弭會後透露,她妹妹在波士頓上公立學校時,由於校車常不準時,他們總是為了校車會在何時抵達,到底什麼時候才能接到妹妹,煩惱不已。那時她就已開始關心波士頓市的教育體系,並為自己參與推動了最近才實施,校車到站時間通知電子化,感到開心不已。
 桑得斯(右二)爭取華埠選票。(周菊子攝)
            吳弭甫於829日舉辦了場義工組織會,99日晚將辦籌款會,期盼華埠民眾在924日初選時投她一票。
            米高法拉提對波士頓華埠居民來說,不算陌生人。他曾任波士頓市議會議長,2009年時,曾和尹常賢搭擋競選波士頓市長。今年他決定捲土重來,參選波市不分區市議員,他提醒華埠居民,當年他投票支持華埠享有雙語選票,盼居民基於他對華埠圖書館及治安巡邏隊的瞭解,投他一票。
            桑得思表示,他曾於19941999年擔任代表洛士百利的市議員,希望華埠居民在投票選不分區市議員時,能把四張票的其中一張投給他。

星期五, 9月 06, 2013

丹康利(Dan Conley)進華埠拜票 陳氏兄弟助陣


波士頓市長候選人丹康利(Daniel F. Conley94日晚向華埠居民表示,教育要從小做起,治安要改善,政府要透明,包容,負責任,社會要有更多中產階級。一旦當選市長,他將以自己的行政經驗,好構想,與市民合作,把波士頓變成更好,更棒的城市。
            麻州州長亞裔顧問委員會和華埠居民會合作的波士頓市長候選人論壇,94日晚安排了現任薩福克郡地方檢察官的丹康利出席。在波城僑領陳毓璇、陳毓禮兩兄弟率同大批支持者出席下,會場人數破紀錄。
            一頭白髮,但年紀不過55歲的丹康利,坦言自己也是移民後代,祖父來自愛爾蘭,祖母是來自義大利,都只有小學六年級左右的教育程度。他母親雖然聰明,但礙於家境貧窮,負擔不起學費,只能唸到高中。他們家七兄弟姐妹,他是第一個上大學的,唸了法律。他們深知教育的價值。
            丹康利表示,他知道可負擔住宅,教育,就業機會都是華埠民眾最關心的議題之一。其中的教育部分,他認為從小開始,是彌平成就差距著手處。一旦他當選市長,將從學校開始轉移官僚體系,更重視四歲到八歲兒童的學前教育, 要讓校長,老師及家長來決定一間學校該如和營運。丹康利甚至把教育形容為社會正義(Social Justice),強調每個小孩都應該有機會接受良好教育。
            丹康利強調,波士頓市應該是所有人的城市,不只是富人及窮人的城市,如果教育改善了,就有更多人能跨進中產階級,更多人的生活能得以改善。
            在回答出席者趙洪雨,梁德生,陳丹心等人的提問時,丹康利表示,波士頓重建局的營運必須要透明,專業,負責任。他自己的檢察官辦公室都在他做出有關案件的決定後,把他做決定的過程,原因放上網上,供大眾檢閱。他說,雖然他的意見可能和大眾不同,但他做到了透明,讓民眾瞭解原由。他相信波士頓重建局也應該這樣。
            丹康利在1980年時,畢業於 Stonehill College ,1983年再取得薩福克大學法學院學位,通過律師考試,進了波士頓地方法院當助理地方檢察官,1987年升任薩福克高等法院的罪犯檢控官。在波士頓幫派暴力氾濫的1990年代,他被當時的麻州總檢察官雷夫馬丁(Ralph Martin)調升到反幫派暴力工作小組,1992年再調升至兇殺組。
            1993年,萬寧路(Tom Menino) 當選為波士頓市長,丹康利接替了萬寧路,當選為波士頓市的第五區市議員。連任八年市議員後,他在2002年二月獲指派為薩福克郡的第14位地方檢察官,同年十一月當選後連任至今。該辦公室是全美最大的地方檢察官辦公室之一,每年處理不下四到五萬宗案件。
            波士頓華埠居民會當晚還邀請了吳弭(Michelle Wu),米高法拉提(Mike Flaherty),以及Gareth Saunders等刻正競選不分區市議員的三名候選人出席與居民互動。

圖片說明:

                  波士頓市長候選人丹康利(Daniel F. Conley)出席華埠論壇。(菊子攝)

                  波士頓市長候選人丹康利(Daniel F. Conley)(後左二)在波城僑領陳毓璇(右一起)、陳毓禮兩兄弟,以及梁素英,陳偉民等人陪同下,高興的請耆英支持。(菊子攝)

                  華埠居民會共同主席余仕昂(右三),梅陳月嫦(左三),馬華(左二)等居民,送一本該會年刊給丹康利(Daniel F. Conley)。(菊子攝)

                  丹康利(Daniel F. Conley)也在支持華埠建圖書館的宣言上簽名。不過他表示,他期望年輕人不止到華埠圖書館唸書,還要能創內容,供圖書館收藏。(菊子攝)

南灣東座居民慶中秋 李素影來共舞


南灣東座居民94日提前慶中秋,90多人出席,熱鬧非常。
            華人前進會名譽主席李素影,職員鄺寶蓮、陳玉珍,華埠居民會共同主席余仕昂等嘉賓,南灣東座辦公室的黃太,職員們,全都應邀出席,和居民同樂。
南灣東座居民張國深透露,SWH的翁月媚這次沒能親自出席,但熱心的贊助了應節月餅,還送上大生日蛋糕,向90歲以上的壽星們聊表祝賀心意。
            居民們安排了十多項節目,其中約20%是由老人家們自己當演員,也有三歲的小朋友一起表演,歌舞彈唱得熱鬧十分。
            表演節目中,有演唱粵曲,時代曲,朗誦,雜耍。表演的人,個個精神抖擻,中氣十足。89歲的蓮姐唱粵曲“平湖秋月”,可以一口氣唱完;玩雜耍的張先生,以數碼魔棒隔空遙控,吸引了不少人嘗試。
            顏姓夫婦朗誦他們自己創作的詩詞,既富文藝味,還勾起許多人懷念祖國的心情。
            慶祝活動中的插曲,是有一名南灣東座職員,正好那天生日,老人歌詠隊送上大蛋糕,還為他唱了首生日歌。
            在慶祝活動中,老人家們還邊玩邊抽獎,開心了一整個下午。



圖片說明:

            李素影(前左)和余仕昂(右)共舞。(圖由鄺寶蓮提供)

            老人家們表演舞蹈“甜蜜蜜”。(圖由鄺寶蓮提供)

            南灣東座居民大合唱。(圖由鄺寶蓮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