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駐新加坡、中國及印尼大使的J. Stapleton Roy在會中侃侃而談,日本,台灣、新加坡、韓國等四小龍之後,中國,印度等亞洲國家相繼崛起,不但經濟漸強,更有國家加入了核武行列,下一任美國總統及政府,勢必得和亞洲國家有更好的互動,以保持美國在國際上的優勢。
在回答出席者提問時,他坦言目前的三名美國總統候選人,無人有外交經驗,而更讓他擔心的是這些人似也不能掌握經濟問題,這三名候選人誰能挑出真正有經驗、能力的顧問來輔佐國策,將對美國的未來興衰有重大影響。
哈佛亞洲中心昨日以「亞洲的演變及持久問題(Changing and Enduring Issue in Asia)」為主題的座談,為誌記十週年暖場。哈佛亞洲中心的第一屆主任,著名中國、日本問題專家傅高義(Ezra E. Vogel)擔任主持人。三菱(Mitsubishi)公司前任主席Minoru Makihara,波士頓學院政治教授陸伯彬(Robert S. Ross),現任亞洲中心主任賽奇(Tony Saich),分別從不同角度做講談。
傅高義強調,未來研究亞洲學者面對的一大挑戰,是時時得把亞洲當作一個整體來研究,同時也得瞭解不同人群所有的不同文化。他也稱讚陸伯彬在這方面的成就。
Minoru Makihara認為,亞洲各國不可能像歐洲各國組成歐盟般的聯合起來成為一個整體,中國未來在世界中扮演的角色,勢必改變亞洲其他國家的處境。孔學的重受中國重視,也是中國經濟成長的重要因素之一。他也認為日本不可能和美國脫離掛鉤關係。
陸伯彬則從軍備、政治等角度談亞洲在過去這十年中,已有極大變化,目前各國都面對的問題,包括如何因應中國的崛起,無論是與之整合,或互動,各國都必須考慮各自的國家安全、邊境安全、資源分配等問題。如何與鄰國適宜相處,常成行事抉擇的一大考量。譬如台灣的選民,在投票時,有很多人大概也都把兩岸關係考慮了進去。至於美國的要增加軍備,在閉門會議中,理由也是因為中國。
賽奇指外界看中國崛起,常將之比作「威脅」,但中國其實並未企圖改變世界秩序,反而有心藉著境外世界中現有的體制,來促使中國本身更富強。這情形和當年的亞洲四小龍,其實很相似。中國的未來領導者要帶領中國往那個方向走,才是比較大的挑戰。
昨日也出席了會議的哈佛燕京學社社長杜維明表示,他不贊同12345,世界超級大國會是美、歐、東亞這樣的思考方式,因為世界全球化的趨勢是經濟固然同質化,但宗教、文化、政治的多元性卻不會消失。中美的未來,仍有很多變化可能。他也認為日本和中國的情況完全不同,日本一直以脫亞入歐為榮,但中國卻向來與西方保持距離。再說中國威脅論,其實由胡錦濤邀鄭必堅進行的研究起,一向主張中國要和平發展,但世界各國仍視之為中國崛起,也是很無奈的事。
哈佛大學亞洲中心慶祝十週年的會議將一連進行兩天,繼昨日的兩場講座之後,今(二)日將探討現代中的歷史,亞洲的城鎮國家,公共醫療及環境,學生們報告所做的亞洲研究,以及探討未來十年的亞洲等。哈佛大學燕京學社社長杜維明將擔任今日中午的主講人。
圖片說明:
哈佛大學亞洲中心第一屆主任傅高義(左)和現任主任賽奇(Tony Sachi)邀曾任駐新加坡、中國及印尼大使的J. Stapleton Roy(中),擔任亞洲中心十週年慶第一日的主講者。(菊子攝)
陸伯彬(左起)、傅高義、Minoru Makihara、賽奇是昨日第一場講座的講者。(菊子攝)
哈佛大學燕京學社社長杜維明(左)。(菊子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