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藝術波士頓的創意製作人甄翠嬿(左)和「十倍好」製片林忱 (Jennifer R. Lin)。 (周菊子攝) |
(Boston
Orange
周菊子波士頓報導)
「你得有十倍那麼好,因為你和他們沒得比 (You got to be 10 times better because you cannot match them)
」。林忱 (Jennifer
R. Lin)
拍攝的「十倍好
(10 Times Better)
」紀錄片,低調反映,也記錄了1950
年代一名華裔舞蹈神童在美國白人社會中所面對處境的歷史。
 |
幾乎沒人知道賭場21點發牌員George Lee,曾是百老匯的專業芭蕾舞者。(翻拍自影片) |
「10
倍好」的導演兼製片林城,2
月7
日晚在愛默生派拉蒙中心(Emerson
Paramount Center)
放映會後的座談中透露,這部片記錄了亞裔美人為在美國社會出頭,掙扎證明自己的歷程,也為亞裔美人多保留了一段極具意義,頗有特色,卻原本可能被埋沒的移民經歷。
 |
George Lee 一直記得母親提醒他要做到十倍那麼好。(翻拍自影片) |
林忱是在研究「胡桃鉗子
(Nutcracker)
」舞劇70
週年時,意外發現創作該劇的俄裔編舞家George
Balanchine
,當年選用的舞者中竟有一名亞裔男子,好奇心油然而生,還動用她新聞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能,鍥而不捨的追查。大半年後,她不但找到George
Lee
,發現George
Lee
是紐約市芭蕾舞團 (New
York City Ballet)
的第一位亞裔舞者,還知道了儘管George
Lee
天份極高,舞藝極佳,卻面對著在白人社會中難以出頭窘境,為謀生計,後來轉行成為拉斯維加斯賭城四後賭場21
點發牌員,一做40
多年的轉折人生。
 |
6歲的George Lee和他的波蘭裔母親。(翻拍自影片) |
George
Lee
在香港出生,母親是波蘭裔俄國籍芭蕾舞者,父親是中國人。6
歲時跟隨母親遷居上海,跳舞謀生,曾經在菲律賓的難民營住了2
年,1951
年才移民來美。並在父親朋友幫助下,進了地位一流的Sokolsky
芭蕾工作室,拿獎學金的學習芭蕾舞。那時他母親就提醒他,在白人社會中,他必須做到十倍那麼好,才能有機會。他後來的經歷也的確如此,儘管他舞技極佳,有著能跳出罕有其他舞者能跳出的凌空雙迴旋上千次,除一次從未失誤的紀錄,他仍然是除了幸運的曾獲選在「胡桃鉗子」,以及金凱利
(Gene Kelly)
 |
George Lee當年以優異舞技獲得入學一流舞蹈學校機會。(翻拍自影片) |
的「花鼓歌」中演出外,多半時候被安排在正式演出前做暖場表演,參加試演,舞技備受讚譽的通過多輪淘汰,最後卻總是被人以他太矮,或沒有適合他的角色等理由拒絕了。
 |
左一曲悅鳴,左三起甄翠嬿,林忱、John Lam,亢繽笛、Christopher Grant 等人在座談會後合影。(翻拍自影片) |
愛默生學院的2025
種族教育課,因為種族元素,選映了「十倍好」這部紀錄片,還和和波士頓亞美電影節等組織合作, 舉辦了一場座談會,安排藝術愛默生(ArtsEmerson) 創意製作人,也是波士頓亞美電影節創辦人的甄翠嬿(Susan
Chinsen)
主持,請電影導演兼製片林忱
(Jennifer R. Lin)
,愛默生學院的HowlRound
劇院廣場創意製作人曲悅鳴
(Alison Qu)
,表演藝術助理教授亢繽笛
(Bindi Kang)
,學生成功、取得及歸屬感主任Christopher
Grant
,波士頓伯克利音樂學院舞蹈副教授John
Lam
座談。
 |
John Lam是現代社會中大波士頓的首名亞裔芭蕾舞者。(周菊子攝) |
甄翠嬿指出,座談會中的與談人,越南裔的John
Lam
,不但是大波士頓最棒的亞裔芭蕾舞者,還曾經是波士頓芭蕾舞團的首席舞者,在那兒跳舞20
多年,直到去年秋天退休,才加入伯克利音樂學院擔任舞蹈副教授,並準備成立他的個人舞蹈公司。
林忱是在2022
年11
月時,開始想要知道誰是George
Lee
,花了大半年的時間找到他,見面,收集並整理資料、拍片後,2024
年2
月推出首映。她坦言這是部低成本的紀錄片,獲得亞裔媒體中心,家族基金會,以及個人的共約12
萬美元捐助拍攝。她想讓快要90
歲的George
Lee
能在有生之年看到這部片,於是在南加大電影系畢業的兒子Karl
Stieg
協助執導,她製片中,以盡量快的速度拍完這部影片。 (更新版)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