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波士頓電影節策劃人甄翠嬿表示,“短波展“今年跨入第五屆,第一次設定主題,共收到六部短片,從不同角度描繪”家在美國“。其中的二部入圍影片分別是”親近(Closeness)”和“華埠對抗豪華化(Chinatown's Fight
against gentrification)”。
“親近”在臉書上獲得兩百多票,贏得首獎。將成為今年十月波士頓亞美電影節的選映影片之一。
甄翠嬿指出,波士頓亞美電影節從三月開始籌辦”短波展“,還特地安排攝影和後期制作課程,掃除有心說故事者可能有的技術阻礙。她們希望“短片展”能促動更多人願意以影片把身邊的故事記錄下來,傳播出去。
六部參展短片中“親近(Closeness)“一片,由Thuan Hien請他母親娓娓憶述當年從越南逃來美國途中所經歷的種種險況。片長儘管僅數分鐘,仍牽動許多觀眾惺然淚下。
Thuan
Hien談拍片經過時透露,他還是在拍製短片期間,才第一次聽到自己父親的故事。
剛從波士頓學院畢業的翁燕儀,以乞臣街103號兩戶人家被逼遷的故事,描述華埠不斷豪華化對居民,地方的影響。她別出心裁地的擬人化了華埠牌樓,從華埠牌樓冷眼旁觀,敘述周遭環境變化,來促使看短片者思考,“華埠不應該只是用餐和購物場所,華埠是我們的家。”
“短波展”參加者中,還有一名年僅十五歲的青少年,馬鳳娟。她是第一次拍短片,描述自己做為移民第二代的生活。拍出興趣來後,現在她已經在製作第二部短片了,主題是她心目中的英雄。
甄翠嬿談及這“短波展”選“家在美國”為主題的原因時指出,是因為人們看見亞裔面孔時,經常會問“你從哪裏來?”,在聽到“波士頓”的回答時,還會澄清問題的重新問"不不不,你原本是從哪裏來?”。他們希望藉這主題,向看到短片的人宣示,“我們是美國人。這裏是我們的家。
波士頓同源會創會會長,李徐慕蓮、李衛新夫婦當晚也出席欣賞短片。李衛新盛讚幾名拍片者,指他們能在“短短幾分鐘內,傳遞出訊息“,非常不容易。
圖片說明:
參賽者和組織者會末合影。左起,波士頓亞美電影節聯合主席陳曉瑩,得獎者 Thuan Hien,Mei
Lei,PMP Philms,翁燕儀,馬鳳娟,以及另一名電影節主席席甄翠嬿。(戴斯夢攝)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