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2月 25, 2014

夏星野生動物保護林推出首場講座

夏星野生動物保護林(Summer Star Wildlife Sanctuary)在今年九月落成啟用後,日前首次舉辦講座,推廣“野生動物照顧與護理”相關知識與資訊。
            “夏星“創辦人劉沙林表示,這是一個起步,該機構將以順其自然方式,鼓勵人們接觸,了解,尊重大自然與野生動物。
            “夏星”的首場講座,邀來在野生動物保護上與劉沙林長期合作的塔芙茨大學Cummings獸醫系野生動物診療及保護醫學中心(Wildlife Clinic and Center for Conservation Medicine)的蒲克拉斯(Mark A. Pokras)博士主講。
            蒲克拉斯指出,塔大的Cummings獸醫系在1983年就成立了野生動物診所(Wildlife Clinic),治療新英格蘭地區受傷或中毒了的野生動物,研究野生動物拘留地點改變的影響,也嘗試糾正人們對野生動物的誤解。
            他解釋了保護醫學牽涉到全球暖化,污染,人口增長過多,消費過度,棲息地退化,生物多樣性消弭等生態環境變化,對動物及人類健康的影響;介紹了塔大獸醫系的設備,工作環境,以及他們使用輻射及影像科技來治療動物的傷病等情況。
            蒲克拉斯指出,就像醫生給人看病一樣,他們治療動物時,也會勘察瞳孔,驗血,進行病理臨床學的研究。檢驗動物屍體,也是重要的工作。把野生動物醫好,再放生,是他們的最終目標。
            他們最常見的病患,是那些被棄養的動物孤兒。其他的胃裏有玻璃屑,身體有槍傷,皮膚擦傷,被漁獵工具傷害,或者是染上疥癬,生了病的動物等,都是他們的治療對象。蒲克拉斯舉了不少例子,包括狐狸,烏龜,都有染上B型肝炎的病例。至於大自然環境變化,使得魚,鳥,狗都出現得癌症,甚至變得畸型現象,更是讓不少出席聽眾大感驚訝。
            蒲克拉斯在演講幻燈片中展示的各式各樣動物,也讓聽講者看得大感興趣。
            蒲克拉斯表示,要防止大自然環境改變對人類,動物造成的傷害,人們就得生活得更綠化一些,節約水與能源等的使用,減少排放二氧化碳,多種植樹木,儘量保護天然品種 。
            夏星野生動物保護林將在明年推出更多講座及參觀活動,查詢資訊,可洽 508-869-3434,或發電郵 info@SummerStarWildlife.org

圖片說明:

            夏星野生動物保護林創辦人劉沙林(右)和塔芙茨大學獸醫系的蒲克拉斯(Mark A. Pokras)博士(左)已合作多年。(菊子攝)

            蒲克拉斯(Mark A. Pokras)博士在夏星野生動物保護林的步道屋內講談野生動物治療。(菊子攝)


            蒲克拉斯(Mark A. Pokras)(左)會後回答出席者提問。(菊子攝)

麻州候任州長查理貝克聖誕節為遊民送溫暖

麻州候任州長查理貝克(Charlie Baker),候任副州長白莉朵(Karyn Polito),樞機主教奧馬利(Sean O’Malley)昨(廿四)日聯袂出席松街客棧(Pine Street Inn)聖誕午餐會,為遊民服務,送上溫暖。    
            查理貝克還有兩週才正式上任,但過去一個多月,他儼然已經在位,四處應邀出席活動,被媒體追訪。
            昨日他到松街客棧為遊民服務時,就分別遭遇了麻州遊民人數居高不下,政府預算赤字高達三至七億餘元,交接團隊人選,教育程度差距等等問題。
            查理貝克表示,有機會在節假日中為流民服務是他的榮幸。他本身是三個孩子的父親,深知在節假日間親人相聚,彼此關懷能帶給人的快樂感。他以前在州政府服務時,就曾參與建造屋宇,減少街頭流民數量的工作,上任後,他將以把流民數量降到零為目標,率員繼續努力。
            談到預算赤字時,查理貝克坦言各界對於州政府預算赤字到底多大,有不同說法,約在三至七億元之間。無論數字多少,都是州政府必須設法面對的事。
            關於教育,他坦言這一領域,仍有很多問題待解決。其中社區學院學分大學不承認,就是必須整頓的其中一部分。
            在交接團隊上,麻州西部抱怨該區無人獲邀加入。查理貝克昨日表示,交接團隊不必大到甚至有兩千人之多,人們即使不在交接團隊之內,一樣可以進言。許多工作還在進行中,他認為交接團隊目前的進展不錯。
查理貝克陣營廿三日陸續宣佈了三名新政府人選,包括曾在威廉威爾德(William Weld),朗尼(Mitt Romney)等共和黨州長麾下擔任高層教育官員,最近在新學校創投基金(NewSchools Venture Fund)工作的裴舍(James A. Peyser)將出任教育長(education secretary),擔任波士頓流民健康服務(BHCHP)醫療長,廣獲好評的醫生巴瑞爾(Monica Bharel)將出任公共衛生長(Commissioner of Public Health),在舒士百利護理所(Shrewsbury Nurseries)擔任家族企業總經理達廿六年的雷豹(John Lebeaux)出任農業資源長(Commissioner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查理貝克的發言人,包克利(Tim Buckley)透露,在州政府內的州長工作團隊約有三千五百人,其中五,六十人屬於部會首長級。這些人大都會隨新舊政府交接而變動,大部份人會離開,小部份人將獲挽留。新政府的團隊整建工作,將持續進行到查理貝克上任以後。

圖片說明:
            麻州候任州長查理貝克(Charlie Baker)(中)在松街客棧為流民送上聖誕大餐。(菊子攝)
            麻州候任州長查理貝克(Charlie Baker)被媒體包圍追問各類問題。(菊子攝)
            麻州候任州長查理貝克(Charlie Baker)(前)和候任副州長白莉朵(Karyn Polito)(中)身高差距頗大,站在一起,經常被遮得看不見了。(菊子攝)
            左起,麻州候任州長白莉朵(Karyn Polito),麻州候任州長查理貝克(Charlie Baker),樞機主教奧馬利(Sean O’Malley)和松街客棧代表一起向享用聖誕大餐的遊民們送上節日祝賀。(菊子攝)
            樞機主教奧馬利(Sean O’Malley)到松街客棧為流民送聖誕大餐是他接任以來的傳統。(菊子攝)

星期三, 12月 24, 2014

波士頓哲學非星期五從眼淚談台灣正義轉型

波士頓“哲學非星期五“日前在劍橋醫院一棟大樓的禮堂,免費放映“眼淚”電影,四十多人熱烈討論台灣需不需要轉型正義。
            “哲學星期五”是2010年八月在台灣開始,每週五晚上舉行的“公民論壇”活動。2012年起,另一批人以小額眾籌,募集舉辦活動經費方式,推出了“哲學非星期五”聚會,鼓勵年輕人關心時事與環境,廣泛討論各種議題。
            波士頓地區的周怡吟,鐘佳君,吳張祺,吳瑞智,謝富凱等人,受到過去這一,二年間發生的太陽花學運,香港佔中等事件影響,深覺年輕人在埋首學業,事業之餘,實在應該更加關心時事,環境,對任何事件,運動,都能抱著多聽,多看,多問,多瞭解真相,再做判斷,因而發起組織了波士頓的“哲學非星期五“。
            今年十月五日,他們辦了第一場活動,邀來在德國柏林洪堡大學(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做法學研究的邵允鍾,和出席者一起討論,台灣更適合實施總統制,內閣制,還是雙首長制,談及改良台灣政府,必須考慮是否辦總統直選,立法委員的素質,修憲的難度等。
            十一月十五日時,“波士頓哲學非星期五”又辦了一場“想像中國:從香港,台灣及中國海”座談,請來塔芙茨大學費萊契(Fletcher)學院國際歷史及中國外國關系助理教授Sukmaan Khan,以及自由作者Anna Beth Kelm來引言討論。
十二月廿日是他們的第三場活動,由於時近年終,改採較輕鬆方式舉行,先放鄭文堂於2009年拍成的“眼淚”一片,再從劇情演繹,討論台灣政府應不應該追求轉型正義。
目前在哈佛大學醫學院的麻省總醫院做博士後研究的謝富凱表示,台灣在過去這些年間,每逢選舉期間,就有人喊出“轉型正義”這幾個字,但似乎很多人其實還並不了解何謂轉型正義,台灣為什麼,或者到底需不需要轉型正義。他們幾名發起者自掏腰包,付費買來“眼淚”公開播映權,是想藉此推動眾籌模式,也藉以促使觀眾思考自己對轉型正義的認識。
謝富凱以他從網上查到的解釋指出,轉型正義基本上有幾項要素,一是先需了解歷史真相,二是要求加害者承擔責任,三是賠償或平反受害者。
當天的出席者,分別談及台灣曾經發生過的二二八,白色恐怖等事件,後來的兩顆子彈,以及最近的洪仲丘事件,反媒體巨獸壟斷,反服貿太陽花學運等,似乎都沒有完整的真相出爐,就談不上真正的求責,求償。
查詢波士頓哲學非星期五活動,可上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bostonphilo

圖片說明:

            謝富凱為“波士頓哲學非星期五”放映“眼淚”一片做引言人。(菊子攝)


        杜荷洲(左一),周怡吟(前中左),李湘盈(前中右),吳張祺(又三),謝富凱(右二)等部分出席者,放映會後合影。(菊子攝)

亞美學生校際聯盟會議從“十字路口”觀望

一群華裔在校大學本科生組成的“波士頓亞美學生校際聯盟(BASIC)“,日前以“十字路口與界線(Intersections +Boundaries)“為主題,在微軟創新中心舉辦會議。七十多人出席交流。
該會議安排有“黃熱?從歷史觀點看跨族裔婚姻及混合身份“,”讓運動植根於愛“,”超越界限的連接(Connections Beyond Boundaries”, “亞美老師都在那兒“,”特權、壓迫和亞裔美人“,”亞裔美人和性“,”亞裔美人在娛樂業的過去,現在及未來“等不同話題的講座,還有”波士頓合作(Kollaboration Boston)“舞蹈表演。
麻省理工學院亞洲文明教授鄧津華(Emma Teng),Monsoon日記創辦人孫凱文(譯音,Calvin Sun),劍橋國際教育學院項目專員翁嘉君等,共約十一人應邀主持講座。
今年的會議執委會成員,主要來自波士頓大學,布蘭岱斯學院,包括主席吳妮芸,關宇正,Darrell Hosford,羅尹鴻,張婷維,Jackie LeHannah Kim等人,當天穿梭會場,為出席學生服務。
鄧津華在會中指出,早年的美國對不同族裔通婚態度很保守,但時至今日,跨種族通婚在亞裔美人中已成為很常見的現象。美國人口統計局的2010年數據也顯示,有2.9%的亞裔美人勾選兩種以上的族裔身份,其中有一百六十多萬人表示自己既是亞裔,也是白人。表示自己既是亞裔,也是黑人的人數,也成長得很快。在歐洲,亞裔和歐洲人更早通婚,十九世紀初就已經有許多個案,“混合身份”已成為今日社會裡的一種普遍身份。
同為麻州亞美教育者協會成員的Jessica Tang Selena Tan,當天和出席學生討論“亞美老師都在哪兒”這議題。他們指出,亞裔文化重視教育,但並不等於亞裔美人會自己來當老師。在麻州,儘管公校學生人口中,有6%是亞裔美人,但只有1%的老師及員工是亞裔美人。
不同學區的亞裔教職員和學生人數比率,差距極大。例如昆市公校,亞裔學生有35%,亞裔教職員卻只有4%;摩頓市(Malden)公校亞裔學生有23%,亞裔教職員卻不到3%
他們和出席學生們討論,學校裏沒有亞裔老師,對亞美學生到底有些什麼影響,作為一名亞美老師意味著什麼等議題。
創辦了Monsoon日記,鼓吹旅遊的孫凱文(譯音,Calvin Sun),近年在紐約很受歡迎,常應邀演講。當天他和共同主持人大膽談論“亞裔美人和性”這亞裔美人多半怯於啟齒的話題。孫凱文強調,亞裔美人雖然被外界當作模範少數族裔,但和其他人一樣也有性生活,也可能有不同性向。他鼓勵亞裔美人不要讓自己陷入外界不公平刻板印象的規範。
翁嘉君動用了六度關係,孫子兵法,三人行必有我師等理論,鼓勵大專學生們及早建立自己的人際關係網,勤於耕耘朋友,師長交情,藉以幫助自己成長,也為將來轉換跑道或發展,打下基礎。
吳妮芸透露,由於學生們每年都有一批人畢業,BASIC傳承不易,今年籌辦得匆促,仍有來自多州的七十多人出席,他們很感欣慰,希望下一屆承辦者能有更多時間準備。

圖片說明:

BASIC執委會的主席吳妮芸(右二)和執委們,左起,關宇正,Darrell Hosford,羅尹鴻,張婷維,Jackie LeHannah Kim等人,當天為出席同學服務。(菊子攝)

            劍橋國際教育學院項目專員翁嘉君用孫子兵法作佐證。(菊子攝)

            孫凱文(Calvin Sun)(右)大膽談性。(菊子攝)

魏晶聲樂班演唱 近百人捧場

魏晶聲樂班日前在麻省理工學院的麒麟廳(Killian Hall)舉行本年度演唱會,八名學生演唱十首中外經典名曲,搏得近百觀眾報以熱烈掌聲。
魏晶本人是科班出身的聲樂家,曾就讀西安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並師從過中國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教育家郭淑珍教授。來美後曾於丹傑羅音樂學院、波士頓大學藝術學院歌劇系深造。
十年前,魏晶應友好要求,辦聲樂班,學術界,以及生物制藥、金融、餐飲等行業的人,都風聞而來。歌唱班總人數漸漸擴大到廿多人,學員們練得也有點門道後,魏晶聲樂班演唱會循眾要求推出,每次演出,每次博得好評。
陳述,﷽﷽﷽﷽﷽﷽﷽﷽﷽﷽﷽﷽﷽﷽﷽唱歌的人,學出竅門後多半卻日前的這場演唱會,是魏晶聲樂班本年度的第二次演唱會,由王慧敏鋼琴伴奏,有八名魏晶學生演出,包括陳述,費誌芬,李龍,劉瑋珊,杜育之,簡建華,李圻,張森林等人,分別用意大利文、德文,以及中文演唱了10餘首中外名曲。包括“我的太陽”、“阿爾比斯山的牧羊女”、“為你歌唱”,“黃河怨”、“鴻雁”,“那就是我”,“長城永在我心上”以及卡拉夫的詠嘆調“今夜無人入睡”等等。
魏晶聲樂班演唱會最後在所有學員大合唱“愛改變一切(Love changes everything)”聲中落幕。
魏晶表示,當晚表演的學生,幾乎都是業餘的歌唱愛好者,其中的劉瑋珊更是從一開班就相隨左右,不但勤於練歌,還每次演出都華麗出場,她的熱情與堅持,讓人感動。
大波士頓地區的聲樂家,早年活躍有鄧麗萍,何志遠,魏晶,段小毅,李玉新,張興彥,王麗文,朱福蓉,近年有吳影,張婉哲,廉艷,黃韻。他們這些科班出身的聲樂家,有的已轉行當了成功商人,有的回中國成為教授,有的已退居幕後,有的偶爾應邀演出,當樂隊指揮,也有開班授課的。他們這批人豐富,提高了大波士頓的中華文化水平。
有意加入魏晶聲樂班者,可發電郵到jingwei1949@hotmail.com

圖片說明:

            魏晶(後左七)和學生劉瑋珊(前中),鄔莉(前右二),張森林(又四)等人在演唱會後合影。(主辦單位提供)

            劉瑋珊演唱。(主辦單位提供)

星期二, 12月 23, 2014

Application Deadline Approaches for U.S. High School Students Seeking YES Abroad Scholarships

     


                                Application Deadline Approaches for U.S. High School Students Seeking YES Abroad Scholarships 

New York, NY, December 23, 2014—The application deadline for the 2015-2016 Kennedy-Lugar Youth Exchange and Study (YES) Abroad scholarship program isJanuary 7, 2015. The program provides full scholarships to American high school students to experience overseas communities and cultures, preparing students to collaborate on today’s global challenges such as human rights, community development, workforce development, climate change, and global health.

Sponsored by the U.S. Department of State’s Bureau of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Affairs, the YES Abroad program enables students to study for one academic year in countries that may include Bosnia and Herzegovina, Ghana, South Africa, India, Indonesia, Macedonia, Malaysia, Morocco, Oman, Philippines, Thailand, and Turkey. The merit-based scholarship covers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travel; applicable visa fees; medical benefits; room and board; tuition at the local high school; orientations; and fees for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Participants in the program fully immerse themselves into the culture of their host family while attending local high school. Erica, a current scholarship recipient from Wisconsin, who was named the October 2014 American Abroad of the Month by the State Department, said: My time in South Africa has given me a chance to learn from daily life in my host school, while focusing my attention outward to my host family and community.  Every day I am both a student and teacher to my peers, and I have learned so much not just about what it means to be Zulu, Xhosa, or Afrikaans, but also what it means to be an American. I have found that it is in the informal conversations between classes and sport where I have learned and shared the most.
A 2012 participant, Hannah, who studied in Malaysia for one year, stated that “the YES Abroad program opened my eyes. I learned about a new culture and shared my own. I now have two homes, two families and countless friends from around the world.”
Interested students should visit www.yes-abroad.org to learn more the program and to apply. Contact the YES Abroad program at yesabroad@afsusa.org or 800-237-4636 x2151 if you have questions about the program or application proc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