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7月 07, 2014

雲思婕畫展捕捉移民經歷的文化衝擊

華人前進會王余畫廊,刻正舉辦“雲思婕個人畫展,以十一幅作品,表達人們從一個文化轉進另一個文化所經歷的變遷。
            雲思婕(Suz-Chieh Yun)是一名在台灣屏東出生,九歲移民來美,住在波士頓南端(South End),目前在“人文藝術家(Artist for Humanity)“這非牟利機構擔任繪畫輔導老師的藝術家。
2010年時,她曾赴中國,進北京中央美術學院進修,2011年從麻州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油畫系畢業。她的作品大多是油畫,但也兼顧混合材料,攝影,雕塑。
            雲思婕的許多作品,創作靈感源自她本人是來自台灣的移民,在美國經歷了文化衝擊。她用繪畫,以及其他媒體,捕捉那些促使改變發生的時刻,事件,以及那些改變發生時,對個人及其所信仰的事物,形成什麼樣的衝撞,讓人有什麼樣的內心掙扎,以及人們為闖進未知世界,必須做哪些犧牲,得承擔什麼後果的真正過程。
            在華人前進會王余畫廊展出的十一幅作品,包括“紫禁城”,“日婕的成長”,“杰羅姆”,“佛”,“藍2“,”藍色和綠色閃爍“,”粉紅和藍閃爍“,”燃料細胞1”,“燃料細胞2“,壓克力紙做的”移動式繪畫“。
            雲思婕的母親韓美芳,妹妹雲日婕,開幕式當天,都到會場。
            華人前進會工人中心組織者沈羅琳透露,華人前進會是個為移民服務的機構,雲思婕在“人文藝術家”輔導青少年以藝術表達心聲的工作,雲思婕本人的移民背景,畫作意涵,都十分切合該會的宗旨,使命,使得這展覽更有意義。
            查詢雲思婕作品,可上她的作品網站http://www.szuyun.com

圖片說明:

            雲思婕(左起),韓美芳,雲日婕出席畫展開幕式。(菊子攝)

            雲思婕(中左)向出席者闡述她的畫作。(菊子攝)

            華人前進會王余畫廊展出的雲思婕畫作。(菊子攝)


            雲思婕畫展開幕式,有許多年輕人出席。(菊子攝)

星期六, 7月 05, 2014

談美國獨立 憶家族移民 馬丁華殊籲民眾為公德團結

颱風“亞瑟”搗亂。波士頓市廿年來第一個新市長的第一次慶祝美國國慶活動,也被迫縮水,取消了遊行。不過新市長馬丁華殊昨(四)日的美國獨立日致詞,卻非常感人,強調美國價值,呼籲人民為共同利益攜手合作。
波士頓市每年七月四日的國慶活動,都包括遊行,在舊州議會大樓前宣讀美國獨立宣言,再由波士頓市長到芬紐廳(Faneuil Hall)發表獨立日致詞。
昨日,因為“亞瑟”颱風威脅,相關單位決定三合一,把三項活動全都放到芬紐廳舉行。
波士頓新市長馬丁華殊在致詞時,既敘述歷史,也提醒人美國所代表的價值觀念。
            他說,1776年的三月,一場暴風雨阻止了英兵攻擊南波士頓。但同樣的天氣卻未阻止喬治華盛頓和他的軍隊,日以繼夜的辛勤守護,鞏固多徹斯特高地(Dorchester Heights)。正是這種決心,讓大陸軍(Continental Army)把佔領者驅逐出波士頓。那年夏天就簽署了獨立宣言。沒多久,美國也誕生了。
            因此,無論是天晴或下雨,他都為自己能夠在七月四日這天致詞,紀念這光榮事件而感到榮幸。
            馬丁華殊指出,在芬紐廳為獨立日致詞這傳統,可溯自美國開國。細數各個發言人,有如研讀美國、波士頓的歷史。從1793年的約翰昆西亞當斯(John Quincy Adams)到1972年的莫克雷(Joe Moakley),1896年的約翰費茲傑羅( John F. Fitzgerald ),1946年的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以及1915年的布蘭岱斯(Louis Brandeis),1975年的路易斯(Elma Lewis)等等,人們可以看得出恆常不變的美國價值,相信每個人都有同樣的生命權,自由權,以及追求快樂的權利。從那些人經歷的一生,人們也可以看到,為了讓這些權利成為所有人可以真正享有的權利,人們經歷過怎樣艱苦的掙扎。
馬丁華殊從自己家人的美國路,了解到那種掙扎,那種希望。他說,就和約翰費茲傑羅,布蘭岱斯,路易斯等人一樣,他父母也是移民。他父親在1956年十月從愛爾蘭的戈爾偉(Galway)郡來到美國。他母親是1959年六月,才從愛爾蘭來到美國。上星期,她才慶祝了來美五十五週年。
他的父母,兩人都沒什麼錢,也沒受過多少教育。他們只從家鄉帶了幾個人名,家人教給他們的要有信仰,勤奮工作,重視社區這些價值觀,就來美了。在波士頓,他們有這些就夠了,因為那就是美國機會給人的承諾。
但並沒人給他們任何保證。要秉持這些價值觀的過日子,也有很多掙扎。所以他們找地方做禮拜,汲取力量;找工作,維持家計。他父親是建築工人,母親是家務工人,靠著那些卑微,但有貢獻和誠實的工作,勉強持家。他們也發現了社區,在教堂,工會參加活動,找到了為下一代保護美國承諾的力量與關係。
馬丁華殊強調,人們今日打造的社區關係,也定義了未來的美國承諾。他認為美國創國者當年就是這麼看的,因而不只設立了政府,也創出一種生活方式。
1776年四月,約翰亞當斯寫出“公德是共和國的唯一基礎(public virtue is the only Foundation of Republics.)”。馬丁華殊認為,亞當斯知道自由人必須把共同的福祉放在個人利益之前,因此才說“一定要對公益有積極熱情,否則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
馬丁華殊說,人們早已從歷史中發現,公德有許多形式,並不只是在選舉日出席投票而已,更要每天都團結一致。
美國創國者承諾的機會,其實握在每一個人的手中,就看大家願不願意一起為共同利益攜手合作。 
圖片說明:

            芬紐廳昨日坐滿了人。(菊子攝)
            波士頓市長馬丁華殊(Martin Walsh,右二)和波市退伍軍人服務局局長Francisco Urena(左二)等人在儀式中的唱美國國歌時,都手撫心臟,以示效忠美國。(菊子攝)

            芬紐廳舞台上方的畫像,是當年美國發表獨立宣言時的景象(菊子攝)

賞完煙花淋大雨 波城國慶今年趣

今年的國慶煙花。(周菊子攝)
波士頓的2014年慶祝美國獨立活動,因天氣提前至七月三日舉行。有關單位睿智決定縮短節目,讓數以萬計民眾仍然欣賞到音樂會,煙火。儘管不少人在散場時淋成落湯雞,卻都高興非常。
波士頓的國慶音樂會及煙花,一向是全美關注的慶祝活動之一。今年因為“亞瑟”颱風預定七月四日抵達,打亂了原定安排。
            幸好在查理士河畔舉行的第41屆波士頓流行交響樂團煙花晚會(Boston Pops Fireworks Spectacular),原本就預定七月三日彩排,可以順應天氣,改成正式演出。週二已駛進河裏的駁船,週四或週五才施放煙花,沒什麼分別。
            三日晚五,六點開始,靠近查理士河畔開始出現人龍。由於安檢加強了的緣故,不少街道一過五、六點就已封鎖。大波士頓居民倒是都很配合,在馬柏洛街上走過一個街口又一個街口,直到Exeter街,才能右轉。由於整條 Storrow Drive 封成了行人徒步區,不少人索性從馬柏洛街後的小巷,翻過土牆,跳上Storrow Drive,享受人群在身旁穿梭的節慶氣氛,遙遠的聽著音樂會,等著看煙花。
  散場時,蜆殼劇場的觀眾都得走過天橋,跨過Storrow Drive,進入後灣區。(周菊子攝)
            那些一早就進了蜆殼劇場的人,就現場欣賞波士頓流行交響樂團演奏,還見到,聽到麻州州長派區克(Deval Patrick)描述“星條旗歌”跨入二百週年,知道了原來星條旗歌是關於1812年戰爭四首詩的縮節版,這連美國小學課本上也沒教的美國歷史細節。
            七月三日晚趕到查理士河畔的群眾,從晚上大約十點起,看到約廿分鐘的煙花。麻州州警發言人David Procopio表示,國慶音樂會主辦單位因為天氣因素,縮短了施放煙花的時間。警方隨後也下令民眾從河濱區蜆殼劇場一帶撤離。
            不少年年出席國慶音樂會的人注意到,每年都在放煙花前演奏的“1812序曲,今年沒奏,就開始放煙花了。有些人因此感到很失望,覺得整個音樂會中最好的部分被刪掉了。
            不過有關單位縮短節目時間的決定,顯然做得很對。人們從河濱區向四處散開,走上回家的路時,不到五分鐘左右,就突然下起滂沱大雨。走避不及的人,全都淋成了落湯雞。
            在波士頓住得夠久的人指出,從1992
許多擠上Storrow Drive的民眾,在散場時不知道前方出路在哪兒,
沒耐性的紛紛爬牆,抄近路。(周菊子攝)
年以來,這還是第一次七月四日慶典得改期舉行。
  趕不及找避雨處的人,全都被淋成落湯雞。(周菊子攝)


功夫茶開進波士頓華埠

六月八日才在摩頓市開張新店的“功夫茶”,昨(七月四)日開張了波士頓華埠新店,就座落在泰勒街(Tyler)旁的尼倫街(Kneeland)66號。將和泰勒街上,龍鳳酒樓對面的“茶道(TeaDo)“分庭而立,供愛好飲品的顧客選擇。

功夫茶早在今年一月,就傳說要進波士頓華埠開分店,當初傳聞的地點是尼倫街32號。顯然這一計劃遭遇狀況,於是較預定時間晚了六個月,地點也移了一條街後,新店還是開張了。

昨日儘管天雨,在店鋪新張,支持者良多,有買一送一優惠下,門外還是有人排隊。


功夫茶為慶祝美國獨立日,在七月四日至十三日間推出優惠。波士頓華埠分店的BOGO優惠則是七月四日至六日。(圖與文:菊子)

星期五, 7月 04, 2014

全是台山人 友聯排球隊為波士頓贏來一座冠軍杯

在波士頓成軍不過一年半,隊員全為台山人的“友聯”排球隊,早前首度出征告捷,贏得第一屆布碌倫九人排球邀請賽的元老組冠軍。
        “友聯”隊長黃鉅躍和該隊數十名隊員,日前特地邀劍虹體育會創辦人之一的阮浩鑾到原名寶塔公園的黃述沾紀念公園, 分享這一榮耀,再轉往摩頓市(Malden),和市長葛帝生(Gary Christenson),紐英崙中華公所主席阮鴻燦,一起聚餐慶祝。
            黃鉅躍指出,到摩頓市辦慶功宴,是因為該隊球友百分之七十都住在摩頓市。冬天他們在摩頓市的Liden室內體育館練球,夏天才在波士頓市的黃述沾紀念公園廝殺。目前則是每天下午四點半,都有人在黃述沾公園打球,每週一的下午五點半至晚上八點半,他們在摩頓市打球。
波士頓的排球隊,由於人口結構演變,黃述沾,阮浩鑾等在美出生排球愛好者的推動,各隊都有大多數成員是在美出生第二,第三代華人這現象。
隊員幾乎全為來自台山移民的“友聯“隊,因此顯得格外特殊。
“友聯“是新一波台山移民聚居波士頓後,被一批愛打球,想在工作閒暇時找有益身心健康活動的人推動出來的隊伍。包括樂嚐軒的糕餅師傅曾想聰,在尚莫維爾市工作的伍達慈,從事餐館業的黃凱英,以及好些不願出名的餐館東主等許多人,原本三三兩兩的各自組隊打球,打著打著,大家開始知道彼此的存在,開始互相約打球,後來更找上來波士頓已35年的電子工程師黃鉅耀做隊長,為他們總管財務,聯繫租借場地事宜,成員越來越多,這支新的波士頓台山人球隊就成形了。
其中的伍達慈,是出錢出力的最熱心球員之一。“友聯”隊的藍底白袖,印著TL字樣的隊服,也是他設計的。現年四十七歲的伍達慈指出,起初他們是以台聯為隊名,寓意台山人聯合隊,後來有人指這隊名會被誤解為是台灣隊伍,才改成強調友誼的友聯隊。
他們這次出征紐約,去了不下三,四十人,照大會要求,以四十歲為界限,分成青年組及元老組,共兩組參賽。
六月廿二日在布碌倫舉行的那場比賽,共有24隊參加,青年組九隊,元老組九隊,女子組六隊。青年隊部分,其他城市的青年組人強馬壯隊員多,波士頓謙讓,倒是沒想到元老隊出師告捷,搬回一座冠軍杯,讓他們這隊員年齡在2570 之間的新球隊,高興不已。
“友聯”隊這次贏得冠軍杯,劍虹體育會的阮浩鑾似乎更高興,頻說這可是波士頓又一次拿到冠軍,尤其“友聯“隊成員全是台山人,讓波士頓有如”文藝復興“般,再次由台山人為波士頓帶來榮耀,也再度展現台山人工作勤奮,重視友情,自給自足的精神。
他說,九人排球賽當年就是由台山人帶進波士頓的。現在由台山人為波士頓帶回排球賽冠軍杯,簡直是慶祝黃述沾公園落成一週年的最佳禮物。
日前到黃述沾公園打慶祝獲得冠軍隊友誼賽的友聯球員包括,黃鉅躍,伍志強,李力堅 ,梅家安 ,陳煥湛 ,曾想聰 ,黃新能 ,陳斌華 ,李子照 ,邱國杰 ,伍達慈 ,黃凱英 ,曾元敏 ,梅志強 ,陳宏略 ,雷洪任,阮竟康 ,李俊球 ,陳偉強 ,陳任全 ,李海健 ,李鋒仞 ,梅永貴,丘偉新 ,李棠,唐如邦 ,余碩洪,李均照,陳煥堅,甄民。

圖片說明:

            友聯排球隊在黃述沾公園捧冠軍杯合影。

            友聯排球隊隊長黃鉅躍(右)和阮浩鑾(左)分享拿到冠軍杯的喜悅。

            友聯排球隊隊長黃鉅躍(右)指伍達慈(左)是最熱心,最出錢出力的隊員之一。


            紐英崙中華公所中文書記雷景林(前右起),紐英崙中華公所主席阮鴻燦,摩頓市市長葛帝生(Gary Christenson),和友聯排球隊隊長黃鉅躍(右),隊員們分享冠軍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