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4月 29, 2014

紐英崙華人歷史會響應記錄“亞裔一日生活”活動

  紐英崙華人歷史協會為“九人”紀錄片導演梁適(右三),舉辦接待會。該會董事,
右起范王柳娥,曾雪清,杜榮佳,行政主任甄翠
嬿,波士頓亞裔電影節義工陳小瑩
等人特地做打排球手勢,以示對該片的支持。(周菊子攝)
           
(Boston Orange 周菊子麻州報導) 紐英崙華人歷史協會四月廿六日特地為“九人”紀錄片導演梁適,舉辦接待會,並呼籲亞裔響應“亞太裔生命中的一日”計劃,把五月十日這天的生活經歷,以照片,視頻記錄下來,送交史密森亞太中心,別讓亞裔再在美國歷史中留白。
    攝影家李揚國(Corky Lee)趕到波士頓,出席“九人”首映會,和舊識麥小燕(右)、
譚國民(左)暢聚。
(周菊子攝)
            華史會行政主任甄翠嬿表示,當年美國人誌記跨洲鐵路竣工拍照時,儘管有許多華人參與建造這條鐵路,但照片中卻找不到一名華人。史密森亞太中心(Smithsonian Asian Pacific American Center)為彌補這一遺憾,今年與Flicker合作,發起“亞太裔生命中的一日”計劃(A Day in the Life of Asian Pacific America)“活動,邀請在世界各地的所有亞太裔美人,把自己作為亞太裔美人在五月十日這天的生活經驗鏡頭捕捉下來,拍出五張照片,或三分鐘短片。該中心希望藉著收集來自各行各業,各種背景人士的記錄,交織,呈現出全世界的亞太裔美人面貌,也誌記跨洲鐵路(Transcontinental Railroad)落成145週年。
            史密森中心將從收到的照片及視頻中,挑出適合者,整理成數位展覽(digital exhibition),從五月底起展至年底。
紐英崙華人歷史協會(CHSNE)為協助社區內人士響應此一活動,將於四月廿九日(週二)晚六點半,五月一日(週四)六點,五月八日(週四)六點半,依序和波士頓華埠社區中心(BCNC),亞協服務中心(QARI),布魯克蘭亞美家庭網(Brookline Asian American Family Network)等機構合作,舉辦工作坊,講解如何參與這一活動,或如何拍記錄生活經驗的照片,錄影短片。
查詢相關詳情,可上網http://smithsonianapa.org/life2014/,或發電郵到info@chsne.org
紐英崙華人歷史協會另將于五月十五日舉辦梁家輝所主演的“鐵路”一片放映會,藉以誌記五月份為亞太裔傳統月。

 紐英崙華人歷史協會為“九人”紀錄片導演梁適(右三),舉辦接待會。該會董事,
右起范王柳娥,曾雪清,杜榮佳,行政主任甄翠
嬿,波士頓亞裔電影節義工陳小瑩
等人特地做打排球手勢,以示對該片的支持。(周菊子攝)

               


梁適“九人”紀錄片贏得如雷掌聲

描述源自中國台山,從波士頓繁衍到北美各大城市的“九人(9-Man)”排球賽紀錄片,四月廿七日下午,在麻州尚莫維爾(Somerville)市電影院,讓坐滿全場的觀眾報以雷動掌聲。
            獲得2014波士頓國際電影節正式選映的“九人(9-Man)”一片,是中德混血兒,曾任體育記者的梁適(Ursula Liang),耗時五年,隨著北美華人排球邀請賽到波士頓,舊金山,華府,紐約,多倫多,蒙特婁(Montreal等比賽場地跟拍,訪問多名球員,拍下300多小時影片後,剪輯成87分鐘的紀錄片。
            該片既交代1882年通過,直到1943年才廢除的排華法案,使得美國各地華埠成為單身社會,促成“九人排球賽”在華人社會中大為流行的背景因素,也帶出“禮失求諸野”的事實,陳述了如今在中國台山打排球,都見不到在北美華人社區中的“九人排球賽”規則。
早年華僑社會還把“九人排球賽”看成他們文化根源的一部份,有如反制當年的華人在每遭受歧視,這一球賽非常嚴謹的只限華人參賽。隨著年代漸進,規矩才一點點放寬,准許亞裔加入球隊,但只准打球場後方的三個位置。
            梁適在片中藉訪問對象的感嘆指出,對許多海外華人來說,“九人排球賽”不僅是球賽,更是他們的精神歸屬,兄弟感情所在。
            片中的訪問1972年出生,六尺七吋高,打進過奧林匹克(Olympics)賽的沙灘排球賽職業球手Kevin Wong;波士頓老華僑所熟悉,從1938年到1978年都在波士頓打“九人排球賽”的黃傳禎(Henry Oi),還有現已年近九十的黃錦源;劍虹體育會的創辦人阮浩鑾;多倫多隊教練Jeff Chung,華府隊教練Paul Chin等,都讓觀眾體會到這項體育運動的代代相傳,意義特殊。
        多倫多隊教練Jeff Chung的父親還在片中表示,他們當年打九人排球,狂熱到勸親朋好友別選在五到九月結婚,因為他們要練球,參賽。
            梁適昨(廿八)日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在牛頓市長大的她,早年也在波士頓打過這九人排球賽。後來她在擔任體育記者期間,發現沒人做過這方面的題材,又驚覺最早在美國打“九人排球賽”的這批人,逐漸凋零。最早在波士頓開始打九人排球者的那批人,只剩下已九十高齡的黃傳禎還在世,再不拍,可能就來不及了,於是邊拍,邊籌款,邊覓名師實習,學拍電影技巧。
            梁適在影片映畢後的問答時間中表示,她本來打算要在影片拍到差不多時,再訪問重振北美華人排球賽的黃述沾。很遺憾的,影片還未拍完,黃述沾已于2011年辭世。
            身兼“九人”一片導演,製片,攝影指導的梁適坦言,這一路走來並不容易。她花了一年時間做無薪實習,幸運的成為獲得艾美獎提名“我愛你,媽咪”一片的副製片,其後一直邊拍,邊打工賺錢,還採用了Kickstart來籌款,好支薪給影片的工作人員,付款做調音,調色等後期製作。
            “九人“一片將於五月二日晚七點,在洛杉磯的Directors Guild of America, Theater 2做美國西岸首映。該片製片王冰表示,該片刻正爭取參加其他電影節活動,仍在籌款中。查詢該片詳情,可上網www.9-man.com
            每年都在九月勞工節(Laboray)長週末舉行的北美華人排球邀請賽,今年將在拉斯維加斯舉行。

圖片說明:

            摩頓市市長葛帝生(Gary Christenson)(左一)應紐英崙中華公所主席阮鴻燦(右一)之邀,出席欣賞“九人”一片。他稱讚梁適(左二)拍得很好,把球員的感情,排球運動的精神,都拍出來了。右二為加入該片製作群一年多的王冰。(菊子攝)

            梁適(右)和“九人”一片剪接Michelle Chang,以及朱灼輝,區湛海,許弟(Ty Hua)不同球隊的代表,回應觀眾提問。(菊子攝)

            翻拍自片中展示的早年劍虹體育會照片。(菊子攝)

            波士頓國際電影節等進場的觀眾,在門外排隊。(菊子攝)


            尚莫維爾電影院是波士頓國際電影節今年的放映場地之一。(菊子攝)

星期一, 4月 28, 2014

民運人士感謂波士頓有天安門紀念碑

方政()和李蘭菊(左)
           (Boston Orange) 哈佛大學本科生四月廿六日籌辦“六四”會議,海外香港華人民主人權促進會的謝中之,李潤明,陳志強,吳秀美,黃國傑等人協助接待方政,周鋒鎖,李蘭菊等民運人士。四月廿五日接機後,帶他們去見見波士頓的天安門紀念碑。

           其中的方政和李蘭菊,也都不是第一次來波士頓,但還是第一次見到座落在華埠牌樓公園旁的“天安門紀念碑”。

海外香港華人民主人權促進會的謝中之(右一),陳志強(左一)陪同周鋒鎖
(中)探視“天安門紀念碑”。
         在謝中之建議下,方政還特地到由雷、方、鄺三姓組成的遡源公所拜會,以示中國人的重視宗族傳統。曾任遡源公所主席的鄺衍坤,曾任財政的鄺珍坤欣然接待宗親到訪。

       住在波士頓的當年民運領袖之一,柴玲,獲悉周鋒鎖等人抵達波士頓後,當晚約他們去餐廳,自行小聚話當年。謝中之等人則和會議主辦者何曉清,以及裴敏欣,出席會議的西方新聞界人士到聚福軒聚餐。

海外香港華人民主人權促進會的李潤明(左起),吳秀美,黃國傑,謝中之等人陪方政,
李蘭菊到“天安門紀念碑”前留影。
            海外香港華人民主人權促進會的謝中之,陳志強陪同周鋒鎖探視天安門紀念碑。 
           海外香港華人民主人權促進會的李潤明,吳秀美,黃國傑,謝中之等人陪方政,李蘭菊到天安門紀念碑前留影。(圖片全由謝中之提供) 

美國防部斥資一億八千萬元向麻州買鞋子

大本營座落在麻州的紐百倫(New Balance)公司最近宣佈,美國國防部將斥資一億八千萬元,向該公司買慢跑鞋(sneaker)給軍隊新兵。
            該公司發言人Matt LeBretton表示,這是麻州,緬因州,以及全美國的大勝利。他說,在羅倫斯,波士頓及緬因州生產鞋子的紐百倫,是製鞋符合聯邦政府所有要求的少數幾家公司之一。
            美國國防部代理副部長Christine Fox上週五時宣佈,將以美國製造的鞋子,提供給軍隊新兵,而不是發經費,讓他們自己買訓練用鞋。
            羅爾市民主黨籍的國會眾議員尼基桑加(Niki Tsongas)曾推動此事。尼基桑加估計,美國軍隊從2002年起,大約每年發一億八千萬元現金津貼給新招募的士兵買鞋。
            美國協商,緬因州,麻州,以及密西根州的議員門推動這一改變,以保住美國還僅剩的少數幾家製鞋廠。

            尼基桑加表示,已有五家其他公司也開始做鞋子了。

台山鄉親盼中領館到波士頓設辦事處

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四月廿六日派員到波士頓,受理中國護照換發,旅行証申請。馬翠宏、王軍兩名領事並拜會台山同鄉聯誼會等四機構,探問僑社需要。
            波士頓台山同鄉會會長李照桃,副會長朱星發,會員黃紹培等人在座談中向兩名領事反應,希望中國在波士頓也設領事館,或以文化中心,辦事處等名義,設據點,以期波士頓僑民不必在每次需要辦證件時,都得耗費一整天趕往紐約。
            李照桃等人表示,台灣在波士頓有兩個據點,希望中國在波士頓就算不設領事館,至少能設一個辦事處,或文化中心。
            另有出席的台山鄉親指出,其他的折衷辦法包括請領事們多來幾趟波士頓,每次來時,停留的時間長些,好讓本地民眾有充裕時間,可以就地辦理證件。
        劉惠龍指出,中國目前在美國的華府,洛杉磯,舊金山,芝加哥,休士頓,紐約等地,設有領事館。住在這些地方的民眾,就方便多了。希望波士頓也能及早想有這樣的方便。
            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領事馬翠宏、王軍兩人,此行到波士頓,主要是為了在波士頓大學文理學院教室內,受理中國護照換發,旅行証申請,方便大波士頓僑民就地辦理證件,免於奔波。
            他倆在台山會的座談中表示,僑胞們的心聲,他們都聽到了;僑胞們的建議,也記錄下來了。
            馬翠宏表示,設領館一事,中國政府早有此心,但礙于設領館涉及兩國的雙邊對等關係,一旦中國在波士頓增設一個領館,中國就得容許美國在中國境內增設一個領館,牽涉到的考量很多。至於僑胞們的其他建議,領館將儘量研究是否能做到。
            美,王兩名領事當天在波士頓受理了數十份證件申請。由於辦證時間為上午九點至下午兩點半。他們利用時間,拜會四個本地僑團。
            據悉,拜會行程中的台山同鄉聯誼會由華人前進會代聯繫。出席拜會活動的黃國威表示,兩名領事還拜會了遡源公所,波士頓洪門致公堂,亞美聯誼會。
            廿六日下午,兩名領事由華人前進會員工鄺寶蓮陪同,抵達波士頓台山同鄉聯誼會位於帝苑大酒樓地下室的會所。
            台山同鄉會會長李照桃還特地把紐英崙中華公所主席阮鴻燦邀到會場同聚。
            李照桃在座談中說明,該會會員人數幾乎每年都增加將近一百人,如今已有會員930人左右。會員們每月第一個星期一的早上九點半至十一點,固定在帝苑大酒樓茶敘,在同為台山鄉親的帝苑大酒樓東主黃官羨支持下,會員們得以三,五元的聯誼價格,享用一頓豐富早餐,和舊識新友暢談。該會還至少每年辦一次旅行活動,去年八月就組隊赴緬因州,還探訪在緬因州經營“東方紅”餐廳的台山鄉親李日騰。今年,他們正在討論年底組團回台山訪問的可能。

圖片說明:

        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領事馬翠宏(前左三)、王軍(前右二)拜會台山同鄉聯誼會,由會長李照桃(前中),副會長吳子瑞(前左二),朱星發(前右一),等人接待。紐英崙中華公所主席阮鴻燦(前右三)也應邀出席。(菊子攝)

            台山同鄉聯誼會會長李照桃(右二起),向兩名領事,王軍,馬翠宏述說,如果波士頓也有中領館多好。(菊子攝)

            中領館領事與波士頓台山鄉親座談。(菊子攝)


            中領館領事馬翠宏(左起),王軍聆聽台山同鄉要求。旁為李照桃,阮鴻燦,朱星發,黃國威。(菊子攝)

哈佛大學本科生天安門會議 歐立德:中國終有一日可以談六四

 哈佛大學“歷史和記憶中的天安門”會議會場,坐得滿滿的。(周菊子攝)
            (Boston Orange 周菊子波士頓報導) 一群哈佛大學本科生舉辦的“歷史和記憶中的天安門”會議,四月廿六日在哈佛大學方氏(Fong)禮堂,讓逾百人重溫25年前震驚世界的中國大事,思辨歷史記憶對現在,未來社會應有的影響,直指中國在民主上進步不大。
    左起,方政,周鋒鎖,沈彤,李蘭菊等“六四”當事人,出席憶述當年,回答學生提問。
(周菊子攝)
            來自香港,當年在北京的何曉清,從加拿大取得博士學位後,2010年來到哈佛大學,在東亞文明系當講師,教大一新生““有目標的反叛: 天安門運動的歷史與記憶(“Rebels With a Cause: Tiananmen in History and Memory,”)”這堂課,也開始舉辦同一名稱的會議。
 何曉清主持會議。(周菊子攝)
        今年是天安門事件25週年,何曉清和學生們舉辦的這會議,不但延長為一整日,還增加“跨世代對話“環節,邀來方政,周鋒鎖,沈彤,李蘭菊等當年在天安門廣場的當事人,拍下”坦克鐵漢“王維林的攝影師Jeff Widener,當年的華盛頓郵報駐北京主任Dan Southerland,新聞周刊駐北京主任Dinda Elliot,亞洲華爾街日報社論版編輯Claudia Rosett等三人,以及曾任趙紫陽演講撰稿人,現為政治學教授的吳國光,裴敏欣教授等人,和學生們對話。
            在會議中,一名不願透露身份的學生表示,“六四”在中國仍是禁忌話題,她從父母不經意的談天時,聽到片段,才特地選了何曉清這門課,也希望當天出席的當事人說說,那天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另一名學生稱許當年的哈佛燕京圖書館館長吳文津,指出吳文津決定收藏與“六四”有關文物,才讓他們有廿箱的文件,錄影帶,甚至血衣,來見證歷史。
哈佛大學研究中國的名教授,柯偉林(右起),馬若德都為會議發言。(周菊子攝)
            出席當事人中的方政,詳細描述了他失去腿的過程。來自香港的李蘭菊表示,她一直很不願意回想當年的這些事,但當年把她推進救護車的醫生說,要她留住一條命,將來述說,讓她感到自己承擔著責任。
  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主任歐立德表示,沒有歷史,無以建立個人身份認同。(周菊子攝)
哈佛大學研究中國的著名教授,都曾擔任,或現任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主任的柯偉林(William Kirby),歐立德(Mark Elliott),馬若德(Roderick MacFarquhar)等人,為開會分別做開幕,閉幕講話。
            歐立德透露,1989年時他在北京求學,當時還和同學討論,該不該到廣場去,要不要戴臂章。如今一晃眼25年,記憶卻仍如此新鮮 。他嚴肅表示,就和烏克蘭最近發生的遽變一樣,人們都有“我的天”,這事怎麼會發生的反應,不敢置信,也永遠不會忘記。
  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主任歐立德表示,沒有歷史,無以建立個人身份認同。(周菊子攝)
            歐立德以一部1951年拍成,描述“失去記憶村落”的法國片,來點出沒有歷史,人們無法形成自己的身份認同。他還以“228事件”當年在台灣也是禁忌話題為例,表示終有一天,人們在中國之內,也可以談“六四”。
            四月廿六日的這場哈佛誌記“六四”會議,不但有講廣東話的媒體在現場錄影,從六四事件發生以來,每年都舉辦“燭光悼念會”的香港海外華人民主人權促進會,也有多人出席,在座中旁聽。
詢會議詳情,可上網http://www.hcs.harvard.edu/~tianan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