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2月 02, 2013

鍾倫納綜論華夏的形成和特色 指亞洲人源自非洲

中華多媒體協會上週六(十一月三十日)下午,在廣教學校舉辦“中國歷史文化講座”。鍾倫納博士以其研究,出書心得,暢論華人源自非洲,有“順天”,“從眾”,“克己”,“認命”的文化基因。
            鍾倫納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系,來美後取得波士頓大學社會學博士,曾在大波士頓中華耆英會,麻州政府老人事務署工作,數年前遷居辛辛那提,但友情長繫,每年都回波士頓,為中華多媒體協會主持“中國歷史文化”講座。
        今年他以“華夏的形成和特色”為主題,從他已發行出版的“華夏歷史重構”,“華夏文化的重析”兩書,擷取精華,並參考“1491”,描述被哥倫布發現之前的美國這本書, 來申論“華人哪裡來?,早期文化區,萬匯歸流的過程,華夏獨特心理的文化基因”。
            他指出,華夏文明的獨特事實,可從幅員已達地理盡頭,時間持續久遠,人口多,人種雜,散佈迅速見證。傳統華夏是由三大支柱衍進形成,包括在眾權重疊,需要絕對決斷,統一下的中央集權;在需要發展經濟,找尋政戰依靠,又輕功疑商的環境下,推廣小農主義;在社會倫理隨時代進展,社會秩序不患寡而患不均下,實施儒家做法。
華夏民族獨特心理的文化基因,孕育於自然環境,包括盡其在我的“順天”,入鄉隨俗的“從眾”,冀求可靠保佑的“祈祖”,設法穩定家庭及傳承的“扶後”,有自覺意識的“憂患”,強調勤儉,穩中求進的“克己”,傾向情理兼顧,從廣泛面關注的“連想”,以及認命,焉知非福自衛心理的“達觀”等。
鍾倫納從科學界主流觀點,認為“現代人類來自非洲”說起,指源於非洲的現代智人,有一部分向東遷徙,出現基因突變,毛孔變粗,更易適應東南亞地區溼熱氣候,定居後成為亞洲人。這些人和哈佛大學人類學者在1960年代在非洲智人原居地發現的龔族(Kung)人,外形相似。他指出,從體徵,基因,語音,牛羊乳消化力,動植物離開非洲後的路線等,可以佐證非亞人種同源,族裔分頭發展,再經歷結盟,攻略,以武力維穩,再分散,結盟,並從母系社會因應戰爭,耕作需要力氣,過渡成父系社會,王權擴張的變化過程。
中華多媒體協會的這場講座,有中華廣教學校,吳日昇牙醫師等贊助。該會負責人鍾應泰表示,鍾倫納已出版多本著作,包括 “花旗美國面面觀 ——美國社會分析”、“民主議決和組織策略”、“應用社會科學研究法”等,近年來他在中國歷史文化上的研究成果,也備受好評

圖片說明:

            鍾倫納博士回波士頓談中國歷史文化。(菊子攝)

            中華多媒體協會負責人鍾應泰(右二起),再邀鍾倫納博士演講,請廣教學校校長曾秀芬,校董鍾慢怡支持。鍾倫納的舊同事陳綺怡也出席聽講。(菊子攝)

            中華多媒體協會負責人鍾應泰(右二起),再邀鍾倫納博士演講,請廣教學校校長曾秀芬,校董鍾慢怡支持。(菊子攝)

楊波藝文小集談攝影秀谷歌選刊農村照

大波士頓中華文化協會藝文小集日前談攝影,請曾任本地攝影協會會長的楊波,談攝影心得,展示他谷歌(Google)網站選刊,點擊率驚人的“榕樹,農夫和牛”作品。
學的是理科,經營有企業,一向喜愛書畫的楊波,這天透露自己拾起相機,源於喜愛攝影的兒子,送個相機給他,讓他從此越陷越深,成了發燒友,見獵就心喜的不斷買設備,還經常和其他的攝影發燒友結伴同行,追逐瑰麗,特別的鏡頭,自行創造拍到好照片所需要的天時,地利,人和條件,正在蠢蠢欲動的想去非洲拍動物。
楊波早前在傅來明罕鎮的“蘭亭雅聚”中,以書法和攝影的關係,做了一次演講,這天他也再次申論他體會出來的“技,藝,道,神”四個層次。
他說,就像練書法一樣,攝影拍照也有取景,掌握曝光等基本功。是否能以獨特角度,拍出具個人風格美感,則是達到藝這層次的關鍵。至於道,神,那就是人機有如一體,心到意隨,信手捻來,都成佳作,能夠及時捕捉住一個眼神,一點觸動,一個光影的境界。
楊波說,拍照以來,他發現自己的感知能力變得更強了,跟著兒子和一群年輕人為拍照而周遊各地,也讓他對現代年輕人懂得用腦,很是安慰。他也很感激太太容許他斥巨資購買各種攝影設備。
藝文小集主持人沈安平表示,這天是場“以藝增情”的小聚,楊波在會場中放映的百餘張傑作,張張都各具美感,尤其在谷歌網站上這張 以福建農村一個小鎮為背景的 “榕樹,農夫和牛”,累積了成百上千萬次的點擊率,實在難得。
包括現任會長陸德禮,當天有許多攝影協會的會員出席, 討論氣氛極為熱絡。
會末,沈安平宣佈,下次聚會主題為聚餐,訂十二月八日(週日)晚六點四十五分至九點十五分,在文協會址(GBCCA, 437 Cherry Street, West Newton, MA 02465)舉行。查詢可洽沈安平( 617)610-0747。


圖片說明:

         藝文小集主持人沈安平()邀楊波(左)帶他的攝影作品“榕樹,農夫和牛”到會場給大家欣賞。(菊子攝)


         楊波的另一張傑作。(菊子攝)

星期六, 11月 30, 2013

昆市信義會愛鄰堂感恩茶敘

感恩節過後,有人趕場瞎拼(shopping),有人聚會感恩。昆士市信義會愛鄰堂昨(29)日的“街坊感恩茶敘”,就有不下三十人參加,享用腸粉,糯米雞,皮蛋瘦肉粥,蛋塔,開心一早上。
美國的基督教會有很多宗派。麻州昆市也有五大宗派,包括宣聖會,路德會,聖公會,浸信會,信義會等。其中的昆士市信義會愛鄰堂是美國福音信義會在全美65個教區,10000所教堂的分支之一,由去年才從外州搬來的倫永成牧師主持。
為了讓街坊鄰居認識該會,也在節慶假日時,給街坊鄰居們多一個活動選擇,昆士市信義會愛鄰堂的倫永成牧師昨日早上特地舉辦了一場“街坊、長者茶敘”活動,邀來創辦西區宣道會,如今以自由身經常到中國作宣教培訓工作的林麒傑長老,為出席者談談“感恩節來歷與趣聞”。
從香港來美已三十多年,退休前在銀行工作的林麒傑長老很熱心。他聽說倫永成牧師的愛鄰堂正在起步,特地來助陣當講員,既談他的過去經驗,也綜述感恩節由來。
他先指出很多人把“感恩節”叫做“火雞節”,純粹是因為感恩節通常以火雞為主餐,才開玩笑拿來做比喻,接著半開玩笑地表示,人們要感謝造物主之恩,感謝父母養育之恩,感謝他人施恩幫助自己,而感恩節就是知恩回報,有感動就有行動的結果。
玩笑話後,林麒傑長老再闡述了感恩節由來的其中一個版本。他說,1620年時,一批英國清教徒搭乘五月花號來到普利茅斯。那些熬過十一月後的天寒地凍,水土不服,存活下來的人,次年遇上幾個曾經被英國人賣到西班牙做奴隸,遇上好心天主教徒後,被送回美國的會講英文紅蕃,從他們那兒學會了打獵,著於,養雞鴨牛羊,也學會種植當地特色農作物,包括玉米,紅白蘿蔔,番茄等等,甚至還學會了醃製魚肉,做楓樹糖漿,於是在第二年大豐收時,舉辦“大食會”,這才衍伸出後來的“感恩節”。
昨日參加活動的人中,來美年期長短不一,有人已來美四十多年,也有人才來兩,三年。有人來自中國的廣東,福建,或香港,也有人來自緬甸,馬來西亞。其中麻州眾議員陳德基的母親何肇熹,在喜來登酒店工作的關本述,來美最早,已逾40年。今年76歲的伍錦石,從廣東來美28年。他們在林長老講談之後,和其他的出席者分別圍桌聚談,分享生活經驗。
在一家醫療護理公司工作的黃美玲,儘管前一晚也和朋友逛街,瞎拼,還看到好些人在沃爾瑪門外紮營,等著凌晨一點搶折扣,昨日還是趕到會場當義工,邊端茶送水夾點心,邊和出席者聊天,感嘆在美國當夾心階層,收入不上不下,沒資格領福利,面對一年逾萬元的保險費,也只能苦捱。
倫永成牧師表示,昨日街坊茶敘,今(30)晚教會英文堂舉辦感恩節餐會,也歡迎社區人士參加。查詢可洽617-653-3693


圖片說明:

            昆士市信義會愛鄰堂的倫永成牧師(前左三),林麒傑長老(前左二)和和陳趙熹(後左三)等部分出席者會後合影。(菊子攝)


            出席者圍桌聚餐。(菊子攝)

波城准市長就職禮花費可能破紀錄

波士頓准市長馬丁華殊將於明年一月就職,前日傳出准市長助理私下要求企業及個人贊助就職典禮的個別捐款額,最高達五萬元,引關注人士指稱,這可能會是波市有史以來最昂貴的一次市長就職慶典。
            一名參與討論籌備活動者透露,這場波士頓市廿年來的第一次新市長就任慶典,將容許捐款高於五千元者,參加“私人接待會”。
            馬丁華殊的一名顧問則指出,他們還在討論,所有說法都還只是草案,准市長還未決定到底要怎麼做。但大概會有針對兒童,耆英的活動,也會安排一天做義工。
            馬丁華殊的發言人Michael Goldman也說,目前言之過早,他們還不知道新市長想要什麼。
            馬丁華殊在競選期間,因為有勞工背景團體花了兩百多萬元來支持他選市長,已招來批評。
            一個觀察政府團體認為,要求巨額捐款固然引人關注,但目前馬丁華殊陣營的行動,和近年來的州市就職典禮,相差不遠。
目前已在坊間流傳的籲請捐款額,有白金級的五萬元,可獲20張就職典禮嘉年華會入場券,10張感謝活動門票,以及在活動不告上公開提及他們的支持。捐款等級不同,獲得的待遇也有差,捐款五千元的朋友級贊助者,每項活動可得兩張入場券,並在佈告上獲公開表揚。
麻州州長派區克(Deval Patrick)2007年舉辦第一次就職典禮時,民主黨權勢極大的經紀人也尋求高達五萬元的捐款,以期籌得 一百萬元,資助為期五天,把州長帶到全州各地的慶祝活動。
2003年朗尼(Mitt Romney)為期三天的就職活動,花了大概75萬元,費用是由一個相似的就職典禮委員會來籌募的,朗尼的委員會共籌得一百三十萬元,多出來的錢,他們許諾捐給慈善機構。
波士頓市長萬寧路在2005年慶祝第四度當選市長時,他的就職典禮委員會籌得從65名捐款者處籌得逾五十萬元,支付在波士頓公共圖書館舉辦嘉年華會的費用。
萬寧路的發言如表示,萬寧路的第一次就職典禮慶祝活動的籌款資料,已經不存在了。

波士頓環球報昨(29)日指出,包括波士頓准市長馬丁華殊在內,將有25名左右來自全美各地的新當選市長,聚集到哈佛大學,參加該校政治學院活動,探討領導力,以及它們各自面對的市政問題。

星期五, 11月 29, 2013

大同村停車場改建住宅露端倪 是否可負擔成關注焦點

 右起,榮氏(Winn)發展公司收購副總裁Rachel L. Edwards當晚率同
TAT建築公司副總裁暨主要管理人Robert J. Verrier,以及該建築公司
Chris Chivree到中華公所報告發展大同村停車場計劃。
陳國華做翻譯。(周菊子攝)
   
            (Boston Orange 周菊子波士頓報導)紐英崙中華公所週二晚邀榮氏(Winn)發展公司陳情,報告把大同村停車場,改建成住宅大廈的計劃。公所董事陳仕維質疑該舉,認為公所應先做可行性研究。主席黃光野強調,該報告,只是發展商的意見,中華公所不見得要接納。
            榮氏(Winn)發展公司收購副總裁Rachel L. Edwards當晚率同TAT建築公司副總裁暨主要管理人Robert J. Verrier,以及該建築公司的Chris Chivree出席中華公所董事大會,報告他們提出的大同村停車場發展計劃。
大同村停車場座落在馬津尼路(Marginal Road)和夏利臣街
交界處。(周菊子攝自現場幻燈片)
            該三人以多張幻燈片,展示初步設計規劃,預定樓高15層,和大同村現有高度相近。154個住宅單位中,70%將為一睡房單位,30%為二睡房單位,地下停車場有兩層共89個停車位。靠近大同村附近,還將建花園,綠地。主要銷售對象為年收入在中位收入的30%80%之間人士。
            由於大同村停車場所在地的土壤及地下水位問題,施工有一定困難度,目前的造價估計為八千一百萬元,約每平方公尺400元。
            住在大同村的海橋聯誼會出席中華公所代表余仕昂表示,他之前從未聽聞過這一發展計劃,希望這計劃多開幾次公聽會再做決定。黃光野指出,大同村是屬於中華公所的私人物業,不需要對外召開公聽會。                           紐英崙至孝篤親公所出席中華公所代表陳仕維質疑道,這麼大規模的一個發展計劃,為什麼中華公所內部還未做可行性研究,就已經有發展公司做出設計圖,還來到中華公所會議中報告了。
陳灼鋆也指出,照榮氏計劃,以大同村居民現有收入來看,絕大多數人都住不起這未來新大樓。
黃光野回應表示,這只是發展商的發展意見,中華公所不見得要接受。
Rachel L. Edwards則表示,如果中華公所有意建造百分之百由政府補助的可負擔住宅,或第八類補助住宅,整個發展計劃就需另作規劃。
            榮氏(Winn)發展公司收購副總裁Rachel L. Edwards會後回應本報提問時表示,該公司與中華公所關係良好,經公司同人轉告,才知道這發展機會。她坦承當晚的發展規劃報告,做得比草案更深入些。
榮氏集團中的管理公司,目前是中華公所聘僱的大同村管理者,每年捐款不下三到五萬元給中華公所,由中華公所財政存進營運戶口,治安巡邏戶口。
            紐英崙中華公所物業小組有成員八人。公所英文書記陳國華為召集人,小組委員包括大同村聯誼會代表黃國威,三益公所代表何遠光,余風采堂代表余超群,伍胥山公所代表伍侃滋,遡源公所代表雷景林,阮氏公所代表阮鴻燦,黃氏公所代表黃納斯。
            當晚的中華公所董事大會議程,並未說明榮氏發展公司事前是否曾和公所務業小組協商。
            中華公所在今年年中時,也曾邀請北美乞臣集團做SCM大樓的初步發展規劃報告。榮氏提出的大同村停車場發展計劃,內容比該草案詳盡得多。

紐英崙玉山科協年會談海量數據應用改變生醫產業

紐英崙玉山科技協會(MJNE)日前在波士頓水前區舉辦第22届年會,邀四名專家,從不同領域探討“海量數據(Big Data)如何改變全球健保與生技醫藥產業”。
玉山科協的本屆年會以“海量數據在改變全球醫療護理(Big Data is transforming Global Healthcare)“為主題,共有約80人出席。四名講者為 Vertex 製藥公司生物統計測定部門主任凌美秀博士、哈佛醫學院助理教授杜勝偉博士、哈佛醫學院助理教授許益祥博士、Fish & Richardson 律師事務所首席律師José Sierra。隨後, 強森(Johnson & Johnson)製藥公司策略醫療事務全球副總裁方威凱在會末主持小組討論座談(panel discussion)
四名講者當天分別從生技製藥、健康保險、基因遺傳、法律權益等不同專業角度,介紹海量數據對現代醫療社會的貢獻與展望。
駐波士頓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洪慧珠,經濟組組長石大玲,波士頓僑教中心主任郭大文,都特別到場支持。
洪慧珠在致詞中指出,在尖端科技與優質醫療照護上,麻州與台灣有許多相似處,希望藉著玉山科技協會提供的平台,未來兩地能有更緊密的合作交流。
什麼是海量數據?
Vertex 製藥公司生物統計測定部門主任凌美秀博士指出,從電信資訊到生技製藥,如何處理及應用海量數據在各行各業都越來越重要,但許多人還不清楚,到底什麼是海量數據。
她說,海量數據有四項特徵,巨量(volume)、多樣(variety)、高速(velocity)、真實性(veracity),有著巨大潛能。微軟(Microsoft)斥資數百萬元,花二十年才發展出的一套拼字檢查軟體,竟在短時間內就被谷歌(Google)藉數百萬使用者鍵入搜尋視窗的字詞,超越了品質。
            凌美秀在Vertex藥廠的也應用海量數據,蒐集150個臨床試驗的資料,以及大量的研究報告、市場訊息、新聞報導,進行整合分析,為Vertex 提供即時且最新的資訊,幫助決策團隊適時地調整研發方向。
            她還以海灣漏油事件為例,指出視覺化處理海量數據,俱有讓人一目瞭然複雜事務的功用。未來的海量數據應用,還將改變實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研究方式,帶動落實個人化醫療。如何妥善解釋、分析海量數據,也將是人類社會的一大挑戰與考驗。
海量數據在藥物安全監測上發揮的作用
哈佛醫學院助理教授杜勝偉博士的研究團隊與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合作進行“微型前哨站計畫(Mini-Sentinel)”已有約五年,藉此Mini-Sentinel系統,診所、醫院和醫療保險公司所收集的電子化醫療護理數據,提供FDA監測其所管制藥品的安全性。
杜勝偉透露,共有18所大型健康保險公司和他們合作,累積有1300萬人,37一條配要資訊,41條就醫紀錄的資料庫,讓他們得以在五個工作天內,就解答FDA有關某藥品是否安全的問題。
他指出,藉著及時的資料匯整分析,FDA能更有效率的查察不良藥物,發佈通知。抗凝血新藥Pradaxa可能造成嚴重出血,就是經由“微型前哨站計劃”審查出其使用的安全性。
當問及台灣全民健保時,杜勝偉認為,只要政府肯做決策,健保申報資料也完整、正確,研究者能取得必要資料,台灣也有善用海量數據的潛力。
從基因圖譜到個人化醫療
            哈佛醫學院助理教授許益祥博士,也是老年基因體中心(GeriOMICS)共同主任。他的講題是“海量基因數據以及解開生命密碼及先進人類健康的下一代生物醫學研究”。他簡介了人類基因圖譜(the Human Genome project) 1990年到2003年研究完成的過程,也指出人類DNA序列是由 30億組化學鹼基對組成,人類本身就是一個天然的海量數據庫。不過,人類的基因序列大約有99.9%相同,每個人的體結構與生化特性差異,就在於那 0.1% 的不同。
            他指出,近年來發展出的更有效率,價格更平民化下一代測序技術(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表觀遺傳學圖譜(epigenetics roadmap)的研究發現等,不但改變了科學家做研究的方法,也讓基因及遺傳學開始在診斷、觀察、治療疾病、維護人體健康上,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其中有四種與疾病有關的基因例如PCSK9EGFR genes,也倍受矚目。
好萊塢影星安潔莉納裘莉(Angelina Jolie)公佈基因篩檢結果,讓她發現自己體內含有家族遺傳的致癌基因BRCA1BRCA2,因而決定做預防性乳房切除手術的消息,也引起社會大眾對基因治病、以及個人化醫療的更熱切關注。
許益祥指出,以海量數據及基因設計個人化醫療做法,在治療長期慢性病上,比較可行,這一領域目前遭遇的最大挑戰在於數據儲存容量及費用上。最近有使用DNA做儲存工具的做法,但可行性到什麼程度,專家們還在研究中。
許益祥在會中還提及,市場上現有一家名為23andme的公司,讓人以美金99元的價格,就可以查察自己的基因是否有潛在的病變。
資訊與隱私的兩難
Fish & Richardson 律師事務所主持人José Sierra 談的是數據上的個人隱私及安全(security)問題。
他指出,美國國會在1996年通過健康保險轉移和責任法案(HIPAA),規定醫療服務提供者、健康保險公司等受保單位(covered entities)或其商務代理人(business associate)在建立、儲存、傳送電子醫療資訊(PHI)時,必須遵照該法所訂標準,以保護病患隱私權。
他表示,美國大型醫療業者在處理數據時,要問自己是否歸類為受保單位或商務代理人,是否處理受保護的電子醫療資訊。有疑問的話,就應該聯絡律師或HIPAA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