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弭指出,過去這兩年多的從政經驗,讓她更深刻體會到,政府許多政策,都是由一小撮代表討論出來的。在政策決定桌上都坐著誰,因此非常很重要。亞裔社區若沒人代表,就沒有聲音。
目前不單只亞裔有中,印,日,韓,越,泰,新加坡等分別,就連華人也有來自中國,香港,台灣的差異,如何求同存異的團結出一種聲音,將是亞裔在美國政界發揮影響力很重要的因素。
吳弭在會中藉由她個人的經歷,鼓勵年輕人在規劃人生時,要把關心時事、政治包括進去。她強調,無論各人專業背景為何,政治其實和人們生活的每一層面都息息相關。亞裔凡事默不出聲,亞裔社區就更會被人拋在腦後。
吳弭在會中也提醒亞裔社區,政府部門有許多職位出缺時,晉用什麼人遞補,常常是看哪個社區要求最力,打電話最多。亞裔社區必須以行動
吳弭在活動中簡述了自己的背景,坦白指出,身為亞裔,從未想過踏進政壇,主要因為鮮有先例。
1983年時,她的父母從台灣移民來美,定居芝加哥,陸續生下她這老大,以及三個弟妹。成長時,從來沒人說將來應該從政,頂多說她可以像關穎珊,做個溜冰冠軍。
當年最出名的從政亞裔,是時任美國勞工部部長的趙小蘭。上大學時,她在暑假到那兒實習過,由於一同實習的人中,幾無亞裔,她因此完全沒想過從政,畢業後進了企業界工作,住在波士頓北端。
有一天,小妹妹打電話來,說媽媽情況不好,催她回家。她回去後才發現,母親精神狀況不好,不但不能照顧弟妹,連自己都無法照顧。那時才22歲的她,不得不常常想,政府有哪些資源,可以讓她把弟妹放進最好的學校,找到會聽說中文的醫生,來給母親看病。
為了維生,她開了一家簡餐店,供應茶點,餃子。但是餐廳開張前申請許可所經歷的種種困難,讓她下定決心,將來回波士頓,一定要在牌照申請上幫助小企業,在學校教育上協助父母,在照顧精神有障礙者方面,琢磨出資源。
回波士頓到哈佛大學上法學院時,她就一邊照顧妹妹,母親,一邊到波士頓市長辦公室打工,從簡化餐車牌照申請上著手實現理想。在這過程中,她發現市政府層級的政策,對人們的生活,往往有直接影響,真的可以馬上幫助到人。
那時候的她,其實還很害羞。巧的是她在哈佛大學的合約法教授,伊莉莎白沃倫(Elizabeth Warren)也正走在從沒想過從政,卻開始參選的路上。
為老師助選的經歷,有如她從政的啟蒙老師。吳弭坦言,在敲開不善英語的選民大門,以中文和這些人溝通時,她更深刻認識到亞裔社區與政治的距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