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如陳水扁時期的曾經發生“去中國化”議論,修課綱一事,2012年時有民進黨立委鄭麗君指之為教育部意圖“去台灣化”,之後此事的發展,也彷如藍綠之爭,尤其是“日治”與“日據”之爭,更讓坊間討論事件者,把“反課綱”形容為史觀及國家認同問題。與此事有關的程序正義,專案委員挑選黑箱作業等爭論,反而成為模糊事件本質的細節。
在七月三十日,廿歲學生林冠華燒炭自殺;七月三十一日,十七歲學生周天觀與父母當眾爭執這兩起事件後,“反課綱”事件延燒至台灣境外,“海外台灣青年陣線”聯絡了在西雅圖,洛杉磯,紐約,以及波士頓的台灣人組織,發起聲援反黑箱課綱行動聯盟的大規模串聯。
波士頓地區由麻省理工學院電機系學生吳張祺任聯絡人,包括台灣同鄉會多名長輩成員,以及來自不同學校的學生,就業未久的年輕人,紛紛穿上黑衣,人手一支玫瑰,一根點燃蠟燭,以「葬禮—為台灣教育默哀」為主題的表達聲援心意。
包括吳張祺在內,有數人站台,敘述看法。
他們響應”海外台灣青年陣線“的聲援“反黑箱課綱行動聯盟”訴求,呼籲教育部取消課綱微調、暫時回到
101 課綱、撤換教育部長吳思華、停止對林冠華及反黑箱課綱同學們的中傷與抹黑、並透過合法程序解決課綱爭議。
他們在對外發出的新聞稿中指出,”我們身著黑衣、手持玫瑰、蠟燭,悼念林冠華,也為台灣飽受權力操弄的教育默哀。然而蠟燭象徵的不只是哀悼,也是向之前在教育部靜坐的所有學生致意,如果他們沒有一起站出來戳破馬政府的黑箱,台灣社會將錯失這個自己的歷史自己寫的珍貴教育機會。我們也向林冠華同學獻上最高的敬意;他太早離開我們了,來不及見到一個不需要壯烈犧牲就可以和平溝通、多元包容對話的台灣社會。
圖片說明:
波士頓聲援“反黑箱課綱行動聯盟“者在哈佛廣場前聚會。(菊子攝)
吳張祺說明“反黑箱課綱“活動主旨。(菊子攝)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