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二, 5月 26, 2009

塔大副校長陳貽美分享成功經驗

亞美專業人士協會波士頓分會廿二日晚舉辦的獎學金廿週年頒獎大會,讓大波士頓華埠社區內的又一位傑出華裔─塔芙茨大學副校長陳貽美曝了光。
獲有醫師學位(Dr.)的陳貽美在塔大服務了三十多年,從內科醫學教授做起,現已升任掌管全校跨領域教育項目的副校長(Associate Provost),不但推動與研究有關的大學講座項目,也是該校多媒體數位圖書館計劃,教育用資訊科技項目,塔大開放課程資源(Tufts OpenCourseWare)、教學及教授發展項目的主要負責人之一。
許多人不知道,陳貽美原來竟是台山人的後代。她父親當年移民來美,在劍橋市戴維斯廣場(Davis Square)開洗衣店,還特地以「台山(Toy Sun)」為店名,以示不忘出處。許多人也不知道,陳貽美的夫婿,是華埠已有許多人熟悉,曾任全美亞裔律師協會會長,目前也是麻州亞美局委員及亞美社區發展協會理事的李保華。
廿二日晚,陳貽美在以廿、三十歲年青人為主的亞美專業人士協會會員面前,分享自己的成長經歷,鼓勵他們汲取三項要點,一要繼續勤奮工作,學習該怎麼學習事務的方法,以期在機會來到時,自己已做好了準備,敢於承擔挑戰;二是創造自己的故事,要相信自己,成為自己想做的人,並要知道自己有能力改變自己的故事;三要記住自己一路成長都接受過什麼樣的幫助,感謝那些幫助自己能夠有所成就的人,並把他們幫助自己的這份仁心好意傳遞出去,也起而行動的去幫助別人。
在述說自己的經歷時,陳貽美非常坦率,也頗為細膩。
三歲時她們一家人從劍橋市遷居到尚莫維爾(Somerville)市,成了鎮上唯一的亞美家庭。在那個愛爾蘭人及義大利人後裔聚居的小鎮,人們看著她的中國面孔,卻聽到她的名字叫瑪麗(陳貽美的英文名字),都感到困惑。原來陳貽美的母親在1940年代來到波士頓後,進了華埠的瑪麗諾修女院(Maryknoll Sister)學英文。她擔心子女無法同化(assimilate)進美國主流社會,於是非常努力的學英文,儘管她本人在中國連小學(grammar school)都沒唸完,在家裏她和子女卻只說英文。
陳貽美談到這,形容她母親的努力,既是好處,也有缺憾。好處是子女們全都英文說得極好,缺憾是子女們只會說英語,失去了成為雙語人才的機會。她也忍不住勸喻場中的年輕人,有機會的話,要保持住自己的多語能力。
瑪麗這名字,的確幫她在那個愛爾蘭人及義大利人聚居的市鎮內適應得很好,她的同伴們甚至讓她當個榮譽義大利人,喊她的中文姓氏時,添加了義大利姓的尾巴,從Chin變成Chinelli。
當年她父母移民到波士頓時,不會說英語的中國人所能做的,就只有餐館或洗衣工作。她父母選擇了洗衣業,並在劍橋市租下一間沒有暖氣的公寓,直到攢夠錢,她們家膨脹至有父母、大姊鄺陳貽予、哥哥,以及她的五口人時,才搬進尚莫維爾的一棟房屋。
她們幾兄弟姊妹,一到十二歲,個頭長得高到能夠碰到燙衣板,壓衣機時,就都開始在店裏幫忙。她說,那真是很辛苦的工作,不但要長時間站立,還得拿重達五磅的熨斗,守在很熱的機器旁工作。
夏天的時候,店內的溫度,還會高過華氏一百度。那種熱熬的經歷,讓她從來不去洗「桑納(Sauna)」,和李保華結婚時,也特地要訂一項婚約條款,不幫李保華燙衣服。

在洗衣店裏幫忙的生活,一直延續到她上大學。雖然因為遷就父母的不准她在外獨居,讓她進了走路就可到的塔芙茨大學,比上高中時得搭巴士到學校,節省不少時間,有機會多修許多課,但她仍然放學回家就幫忙洗燙衣服,連塔芙茨大學校長及許多教授們的衣服,她都洗燙過。
有誰能想到,當年她所就讀的高中,全校約八百名學生,只有十四人升讀四年制大學。六十、七十年代時,其中的那個她,甚至還繼續在洗衣店中為校長、教授洗燙衣服,但今時今日,她卻是能和塔大現任校長賴瑞巴考(Larry Bacow)合作,有數的幾位教職員之一。
她是怎麼升任到現在這職位的?她說,父母的勤奮工作身教,給她豎立了很好的榜樣,也讓她學會如何承擔經過深思熟慮的危險(to take prudent risk),面對各種障礙,仍能堅持不懈,為可能來臨的機會做好準備。
她說,現代的年輕人,一生中大概至少要換四、五種職業,而不只是換工作,更需要學會如何從一種職業換到另一種職業,並為自己的熱情所在勤奮工作。
陳貽美自己當年面對的第一項大挑戰,是她大學畢業時,想到自己已經廿二歲,卻從未遠遊,甚至從未離開過美國東北部,她想要看看外面的世界,也想著學說中文會很棒,但那是1975年,中國的大門仍然關著,於是她決定到台灣。但是連學校宿舍就在對街,都不讓她去住的父母,可能讓她繞過半個地球的遠遊嗎?
沒想到她父母竟說她是大人了,自己能做決定,而且學點中文,也是好事。
就這樣,她用自己積攢下來的錢,買了張一年期的來回機票,口袋揣著五百元美金,就出發了。飛機飛過了大半個太平洋後,她才猛然驚覺,她連怎麼問人家如何打電話,廁所在那裏都不會說,怎麼敢就這樣出發了。但現在回想,那卻是她曾做過最棒的一件事。
那一段時間的經歷,讓她學會如何在陌生的環境中理出頭緒,給了她日後處理挑戰時的信心。尤其是在那個她和其他人長得都一樣的地方,她卻比以前的任何時候都更覺得自己是個美國人,也讓她更深入的瞭解到自己的根源,以及她希望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之後的因緣際會,讓陳貽美回到美國,進了史丹福大學,取得亞美研究及醫療服務研究的雙碩士學位,再因為參與社區服務,促使她進了塔芙茨大學,受訓成為一名內科醫師。受邀執教後,沒想到就一直留了在塔芙茨大學。現在除了研擬教育性項目,也因塔大的做為世界公民宗旨,正在辦理全球性醫療項目。

圖片說明:
亞美專業人士協會波士頓分會會長李偉倫(右)邀請塔芙茨大學副校長陳貽美擔任該會廿週年獎學金頒獎大會主講人。(菊子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