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菊子貝爾蒙
顧百里認為,從語言學角度來看,不同國家、地區,有不同的文字標準是很正常的事,就好像英美加澳等地,雖然也都用的是英文,但字裏行間,甚至標點符號,就硬是看得出不同。中國和台灣的情況也差不多。再者,在中國大陸的人口優勢下,將來會是簡體字的天下,目前在大陸使用的簡體字中,又有70%是台灣人民平日也使用的簡體字。不過在將來的世界時勢為中文字體選擇做一決定前,海外人士最好是繁簡體都能認識。他還認為小孩子先學聽說,達到能和人溝通的地步最重要,打好基礎後,就比較容易水到渠成的練認字。至於用中國大陸的漢語拼音、耶魯的羅馬拼音,或台灣的注音符號等方法來學發音,並不重要,因為那只是幫助人們學習發音的工具而已。不過,在美國學中文的孩子,若要顧及將來上大學的課程銜接問題,就還是應該要在上高中後,學會漢語拼音。
顧百里開場時以他個人成長時的語言學習情況,為出席者提供經驗談。他說自己在瑞士出生,十五個月大時隨父母移民美國佛羅里達州,但在美教法語及德語的父親有感於學生們及長才開始學德語,總說得不地道,因此在他五歲半開始上幼兒園之前,家中一句英語也聽不到。而他現在和母親及妹妹交談,也都仍使用德語。
他再接著指出,他和華裔妻子郭志苓十幾年前在紐約奧本尼時,也送孩子上中文學校。但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說德語、中文,因此他和他父親一樣,堅持在家中不說英語。他自己和孩子講話用德語,妻子和孩子說話則用中文。
顧百里坦言,學語言沒有什麼捷徑,決心和環境非常重要,而且孩子還小時,學得才更快。所以他不但堅持不在家中說英語,還在孩子放暑假時,把孩子送到德國鄉下去「留學」。他們後來算算,一年下來,他們全家花在飛機票上的錢,竟比吃住還多,但他仍覺得,為了給孩子製造語言環境,這錢花得值得。
顧百里指出,最近五到八年,中國熱帶動的中文學習熱,的確越見明顯。最近三年來,學中文的人,每年都加20%-30%左右。以他任教的威廉斯學院來說,去年報名學中文的學生,竟從廿人左右暴增到六十人,而且還比選修法文、西班牙文的人還多。為因應學校的嚴重中文教師荒,往年頂多只教兩班的他,結果也得教七個班。當然這一部份原因是該校強調小班教學,學生一滿十二人,就另分一班。
據他所知,包括中文學校、中小學及大學,在2005年內,約有廿六萬人學中文。今年,這一人數可能超過了三十萬。上星期,他和太太到柏林,感覺到歐洲的中國熱情況也差不多。
他說,要鼓勵孩子們學中文,現在有很實際的理由,因為對申請大學、找工作,都有幫助。
談到教中文,已有三十年經驗的顧百里則說,學生是否華裔家庭出身,其實關係不大,重要的是有沒可讓學生們增加聽說讀寫等能力的成長環境。他舉例指出,許多來自香港的華人子女,能看會寫中文,但講起國語來,口音極重。又或者是在美長大的小孩,把英文語法直接轉換過來,以致會說出「我剛吃了一個很大的午飯(I just had a big lunch)」,「現在十分到兩點(It is 10 to two o’clock)」之類的句子。
圖片說明:
新英格蘭中文學校協會會長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