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六, 2月 28, 2009

塔醫頒「創造奇蹟」獎表揚陳家驊

創建歷史可追溯自1796年,也是波士頓市第一所私營全方位服務醫院的塔芙茨醫療中心,廿六日晚在衛斯汀(Westin)酒店,當著將近五百名嘉賓的面,第一次把「創造奇蹟(working wonders)」獎,頒給了一名華人,麻州房屋投資公司發展主任陳家驊。
塔芙茨醫療中心的執行總裁甄愛倫(Ellen Zane)在這籌得逾五十萬元的頒獎晚宴中說,該中心自成立以來,在醫療技術、服務及發展上不斷創造奇蹟,全靠這些熱心人士的奉獻。其中陳家驊在醫院中還是積極為華埠社區利益發言的有力人士。
早從1970年代就開始代表波士頓華埠社區和該中心的前身打交道,及後應邀進入該中心董事會督導(board of governor)迄今,陳家驊的確對該中心有許多貢獻。
但透過該中心的頒獎簡介,再做進一步瞭解,才更教人驚訝發現,陳家驊在波士頓的「成長」史,有如波士頓華埠的發展史。華埠內的一些重大發展與事件,幾乎都有他的影子在內,包括經由他堅持不懈才終於成功發展,價值四億元,現由道富集團佔用的林肯街一號,據他說,這為華埠帶來不下七百萬元連鎖金贈款。
在廣州出生、香港長大、台灣受教育的陳家驊,1969年從台灣的政治大學畢業,旋即於1970年以台灣外交部人員身份來到波士頓,並就此紮根,包括他的十名弟妹等家人,也陸續全都遷居大波士頓。
據說那時也是台灣初進波士頓設領事處。陳家驊到埠後拜會地方人士,陸續認識了黃高秀、李實卿、梅國康、黃君裕、陳毓琁、陳毓禮、等僑社領袖,和波士頓華埠的交集越來越深。
陳家驊還記得,他第一次和塔芙茨醫療中心打交道,是1971年時,被陳毓璇、毓禮兄弟的姊夫阮國富,找去為華埠社區當翻譯,其後參與華埠與塔醫之間的協商,到1982年陳毓璇擔任紐英崙中華公所主席時,以及後來的1994年,又協助華埠和塔醫協商簽署了各一份協議。這些協議中的內容,包括把原本由八八超市租用,現由中國超市轉承租,並已於今年一月開門營業的所謂SCM大樓,捐了給代表華埠社區的紐英崙中華公所。1994年紐英崙中華公所從投資者手中買回大同村物業權的的部份經費,也是藉由這些協議取得的。
波士頓華埠獲得的第一筆波市造屋連鎖基金,來自建夏日街125號的一百四十萬元,也是陳家驊和陳毓禮合作,於1986年為華埠爭取的。這筆錢後來用於建造有四十個可負擔住宅,現在由紐英崙中華公所擁有的華福樓(Waterford Place)。
最近提出擴建動議的中華頤養院,他也是創辦人之一。更切實一點的說,要不是他當年應用後來從波士頓大學取得市區事務碩士學位所得來的土地發展知識,進行了詳盡的可行性研究,以及需求評估,就爭取不到麻州公共衛生局的批准與撥款贊助興建。
許多人已經不記得,年輕些的根本就不知道的許多陳家驊對波士頓華埠的貢獻,包括他是移民英語班、駕駛班、入籍班等服務的創辦人之一,和波士頓安良工商會、紐英崙中華公所合作創辦了職業英語教育項目。甚至由WCOP、WBUR、WHDH、Catch 44等電視台、電台贊助製作,曾播出過幾年的「華埠之聲(Voice of the Chinese Community)」電台、電視節目,他都是創辦人之一。
早在1975年,陳家驊就當過華美福利會的會長,他也是已有逾三十年歷史的舢舨中英雙語雙週刊的創辦人之一。親自下海當中文編輯,就更不在話下了。
1980年代,波士頓安良工商會不再資助廣教學校時,陳家驊不但協助該校登記成為了獨立的非牟利團體,從國稅局取得免稅資格,更成為該校的第一屆校董之一。2004年廣教學校和華美福利會合作,在泰勒街87號上蓋社區教育中心,也是他花了許多工夫研究財務結構才促成的。
五年前才開始投身進紐英崙至孝篤親公所服務,現擔任正主席的陳文浩說,在他和陳家驊聯手擔任篤親公所主席期間,他學到了很多社區內的人事因應之道,深覺獲益匪淺,也更瞭解了陳家驊對社區的一份熱心。去年開始,他改稱陳家驊為「保羅叔叔(uncle Paul)」,以示尊敬,有如華埠坊間人們尊稱陳毓璇為「比爾叔叔(uncle Bill)」,稱陳毓禮為「法蘭克叔叔(uncle Frank)」一樣。

圖片說明:

塔芙茨醫療中心的執行總裁甄愛倫(Ellen Zane)(中)和兩名「創造奇蹟」獎得獎人陳家驊(右),以及David E. Wazer醫生。(菊子攝)

陳家驊(前左一起)獲塔醫「創造奇蹟」獎,妻子梁潔瑩、好友陳毓禮的妻子黃杏蓉,以及好友單鳳琴,妹妹Yvonne Chan等人,都出席道賀。(菊子攝)

紐英崙至孝篤親公所主席陳禮(左一)夫婦、陳美娟、黃杏蓉、陳黃海蘭、顧問陳日華、主席陳文浩、陳梁潔瑩、陳文浩夫人、陳單鳳琴、陳家潔、陳毓禮等公所宗親,都出席塔醫盛會,祝賀陳家驊(右六)獲獎。(菊子攝)

麻州眾議員特別選舉5/19初選 已有五人領參選表格

麻州州務卿辦公室昨(廿七)日向本報證實,已有五人領取提名表。四月七日就可確知到底有幾人要角逐麻州眾議會議長戴美士辭職後所遺職缺。
波士頓環球報昨日在文章中提及四名有意參選者,包括曾任戴美士選民服務主任,三十歲的麥家威(Aaron Michlewitz),住在南端,公開自己同性戀性向,現年廿七歲的希金遜(Ryan Higginson),三十七歲的公設辯護人,墨西哥裔的瑞維拉(Lucy Rivera),以及曾兩度參選波士頓市議員,在華埠已有一定知名度,現年四十七歲,曾任投資銀行研究分析師的蘇珊柏松妮(Suan Passoni)。
麻州州務卿辦公室發言人麥尼夫(Brian Mcniff)指出,環球報沒提到的是民主黨籍的古利闊夫基(Christian Kulikofki)。
麥尼夫說明,領取提名表,不見得一定會參選。有意參選者得收集至少150個有效簽名,於四月七日截止收件前交給波市府。屆時就可確知到底有幾人參選。
這第三塞弗克眾議員選區(Third Suffolk House District)的特別選舉,將於五月十九日進行初選,六月十六日決選。有意參加初選投票者,必須在四月廿九日前登記成為選民。
波士頓環球報在文章中指出,在位逾三十年的前麻州眾議會議長戴美士(Salvatore F. DiMasi),不但有如北端(North End)居民派駐畢肯丘(指州政府)的密使,更被人當作義大利美籍人士傳統的守護天使。
但是戴美士一卸任,立即有四名不同背景人士跳出來參選,彰顯出從1978年戴美士初次當選以來,北端,以及相連的麻州眾議員轄區,已經有了多大的轉變。
那些狹窄街道上的一棟棟磚屋,儘管仍是外界人士及遊客眼中的義大利糕餅店,及賣麵及小牛肉的餐廳,但不論是新或舊的鄰里領袖,都認為北端已不那麼有義大利味了。
代表該地區的市議員沙瓦多拉馬帝那(Salvatore LaMattina)說,在戴美士最初當選時,那還是個大都是義大利人聚居的地區。
但那是以前的事,在波士頓的雅痞(yuppie)入侵,大挖(Big Dig)工程拆除了隔離北端和波市其他社區之間障礙的橋樑,手機和膝上型電腦流行以後,環境就大變了。
如今,年輕的專業人士或大專學生在塞冷()街的波士頓廣場咖啡店中,坐在沙發椅或高腳凳上,遊覽網路。居民們逛著漢歐佛(Hanover)街旁帕門特(Parmenter)街的「哦,自然(Oh' Naturale)」有機食品雜貨店,傳統的義大利咖啡店及酒吧內,卻客人稀少。
就在中央幹道旁的喬泰梭(Joe Tecce's Ristorante)餐廳,六十年代曾是無數個重要午餐場所的北端地標,。餐廳東主泰梭(Salvatore Tecce)表示,在戴美士最初當選的那個年代,要在北端這地區選出一名非義大利人來當民意代表,簡直是讓人無法想像的事,但現在這已是個很多元的社區了。
義大利人是否仍能主導這第三塞弗克眾議員選區(Third Suffolk House District),即將來臨的特別選舉就可以測驗出來。
新的南端共管公寓,加上區域重劃的變動,已使得該區人口大幅增加。根據選民登記冊,去年秋天記錄的31,000名該區登記選民中,北端區佔28%,南端區居民佔35%。其餘的選民分散在華埠、畢肯丘(Beacon Hill)及洛士百利(Roxbury)。
將在五月十九日的初選,以及六月十六日的特別選舉中爭取戴美士所遺職位者,直接的反應了這一變化。
只有一人,三十歲,一生都住在北端的候選人,是住在北端內。而他也只有一部份的義大利血統。另外兩名候選人,一人公開的以同性戀者候選人身份出現,在一眾候選人中唯一有著義大利姓的候選人,卻住在南端。第四名候選人,是住在畢肯丘的墨西哥移民。
戴美士的前任選民服務主任麥家威(Aaron Michlewitz),從出生起就住在北端。他是第一個跳出來參選的人。他也從1978年戴美士坐在他母親的廚房餐桌旁拜票起,親身經歷了這個鄰里的變化。
他說,不論住在那的人是不是百分之百的義大利人,有一樣事沒變的就是北端的強勁生命力。關鍵在於,這是一個十分緊密的社區,你真的認識你的鄰居。麥家威的母親有部份的義大利血統,他父親則是德國、波蘭混血兒,也是猶太人後裔。
現年廿七歲,住在南端的希金遜(Ryan Higginson),在塞弗克大學做事。他說因為他從事同性婚姻議題而支持戴美士。他也是波市長馬連奧的「三中有一計劃(ONEin3 initiative)」組織員。該組織鼓勵年青人參與市民生活。
蘇珊柏松妮(Susan Passoni)四十七歲,曾任投資銀行的研究分析師。她曾兩度競選波士頓市議員。所參選轄區,有一部份和眾議員轄區重疊。
她說,她擁抱這是個多元社區的事實,也認為對任何一個當選者來說,都會是挑戰。
三十七歲,任職公設辯護人的畢肯丘居民瑞維拉(Lucy Rivera)是墨西哥出生的移民。她說自己參選,是想要讓掙扎度日的低收入居民喘口氣。她說戴美士留下了很大的鞋子讓人穿。

星期五, 2月 27, 2009

「健康事宜」教耆英讀食物標籤 平衡各人飲食營養

近百名昆市耆英昨(廿六)日出席五機構合辦的「健康事宜」講座,從昆士醫療中心營養師Jane Griffin那兒學會了看食物包裝標籤,知道了水果加蔬菜等於更好的心臟,還重溫了一天喝八杯水、適量運動,盡量吃新鮮食物,注意營養成份的調節等健康身體要訣。
昨日的這場講座談「食療健康之調節身體陰陽平衡」。在南岸老人中心潘鑑成的翻譯下,老人家們先應主講者要求,填寫了一份營養評估表,藉由簡單的問答,來查看自己的營養平衡程度。
這些問題包括是否因為有病得戒口,每天用餐少於二餐,很少吃水果、蔬菜,每天喝三杯以上啤酒或酒,因為牙或嘴的問題,吃東西很困難,沒有足夠的錢來買需要的食物,獨自用餐,一天得吃三種或以上的藥,不自覺的就在過去六個月內胖或瘦了十磅,並不能夠總是自己去採買、烹煮食物給自己吃等等。每個問題答是的各得一到四分,總分在三以上,就得注意自己的營養是否平衡,在六以上,就有嚴重的營養問題。
她接著教眾人看食物包裝上的營養成分 (Nutrition Facts) 標籤上面,列有所謂的「使用份量(Serving size)」,並提醒耆英們察看自己所食用份量,是否和標籤上所寫的一樣,如果吃得不夠,以後得補足,如果太多,以後得減少。她也指出,在計算份量時,得把自己當天所吃的所有食物一起計算進去,否則很可能吃過頭。
這些標籤除了列出使用份量外,還列出了每種營養成份在該份包裝食物內所佔比率,包括卡路里、鹽份(sodium)、蛋白質、膽固醇、飽和脂肪、膳食纖維、維它命及礦物質等等。
如果自己過重,就要減少卡路里的攝取,鹽份一天攝取2400到3000毫克就夠了,飽和脂肪會增加患心臟病的危險,儘量少吃些。
她指出,一般來說,亞洲人的飲食習慣比西方人好,吃的蔬菜、水果多些,患骨質疏鬆症的人比西方人少,但在追求飽足感時,一樣有吃過量的危險,她建議老人家寧可少吃些,就可避免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她也強調,人體有69.8%是水份,所以每天補充水份很重要,最好能一天喝八杯水,並暢通的排洩,才能達到保護身體健康的目的。
「健康事宜」講座是由昆市醫療中心、南岸老人中心、昆市亞裔協調會、湯姆士圖書館、中華耆英會等機構合作的舉辦的社區活動。下一場講座,將於三月廿六日(週四)舉行,時間及地點同樣為早上十點在湯姆士圖書館(40 Washington St., Quincy)。查詢詳情可洽617-376-1301。

圖片說明:
南岸老人中心潘鑑成(右起)、昆市醫療中心社區發展專員譚秀婷、昆市亞裔協調會行政主任約翰波德、昆士醫療中心公關、中華耆英會社工田愛敏、湯姆士圖書館的等主辦者,昨日都在會場陪耆英聽講。(菊子攝)

台山話、廣東話 波士頓華埠現在也流行普通話

波士頓華埠的主流語言,從台山話變成廣東話,到現在國語通行無阻,不但華埠內的人早已察覺,昨(廿六)日連波士頓環球報都寫了篇文章,來點出這一變化。
今年一月底,僑務委員會委員長吳英毅訪問波士頓時,閒談間,波士頓洪門致公堂元老阮全義獲悉吳英毅不會講「唐話」,有感而發的以英語和吳英毅溝通,笑說他小時候,華埠是台山話的天下,在美出生的他,儘管英語溜,想要行走華埠,也得學會說台山話。沒想到,待他長大成人後,從香港及台山四邑以外的廣東人大量來美,波士頓華埠的主流語言,逐漸轉為廣東話,可是最近這十年,大環境又變了,國語或曰普通話開始充斥街頭巷尾,讓有心與時俱進的他,也不得不感嘆,這麼快的語言變化,要怎麼追。
華埠內的語言變化,在街頭招牌上看不出來,但進入店裏,不但沒人再遇上不會講廣東話,就連東西都買不到的窘境,還連「店小二」都學會聽、講普通話,偶而秀上一、二句。鴻運餐廳的老闆,更身體力行,見到疑似「國語人」,就開始完全不說廣東話了。
華埠之內,由「普通話人」開的餐廳,也開始冒出頭來。繼好事福(Oxford)街上的「海之味」台菜餐廳後,乞臣(Hudson)街上先是有新上海,再轉為京川人家,陳立民去年在必珠(Beach)街上開了「南北風味」等。另一家台菜餐廳「四季鴻」本來也要進駐必珠街,只是因為房東整修耗時,才暫時打消了主意。(後註:來自房東的最新消息,布萊頓(Brighton)區的益順軒麵包店有可能進駐)
華埠內的中文學校,有九十三年歷史,一向以廣東話為教學語言的中華廣教學校,四年前就開設了國語班。有六、七年歷史的中華僑立學校,也更早就有老師以普通話授課。
波士頓環球報的記者說,中國大陸的官方語言─普通話,正橫掃美國各地說廣東話人聚居的地方。原因一是來自中國的移民大量增加,二是家長都推趕著要教孩子學會這世界上最有威力國家之一的語言。只有人口九千的波士頓華埠,自然也難免不「隨波逐流」。不過該記者完全沒提,台灣的官方語言也是普通話。
紐英崙中華公所主席何遠光告訴波士頓環球報的記者,「中國人學中文,那就是不同的地方」。來自香港,原本說廣東話的何遠光,現在也在學普通話。
這篇文章說,華埠內有些人擔心,學普通話這趨勢,將來會讓孩子無法和祖父母溝通。有些人指這是重新挑起階級差異之間的緊張。數十年來,那些說廣東話,追隨著他們親戚的腳步,從中國南部來到波士頓,進入工廠、洗衣店、餐廳工作的勞工階層,多半教育程度較低,較為貧窮。那些新近在郊區定居的華人移民,卻多半說普通話。
麻大波士頓分校亞美研究項目主任江念祖表示,在華人中間,還出現了一點不喜歡普通話變得更重要的怨憤。有些人會說,「哦,那些說普通話的人有錢,受過教育,現在要來接管我們的學校了」。
不過,江念祖也支持教普通話。他說,大家都明白,普通話是廿一世紀的語言。
這篇文章指,波士頓華埠是1870年代建立,大部份的移民都來自廣東台山一帶,說台山話。1960年代限制移民的法令改革以後,主要語言轉為廣東話。普通話的普遍打入學校、商鋪及非牟利機構,是過去這五年的事。
昆士小學的一年級新生中,約有三分之一說普通話,五年前卻幾乎沒幾個人。在華美福利會,登記上英語課或使用其他服務的人,約有23%講普通話,比五年前的17%高了許多。
中華廣教學校內,有只53%的學生四年前開始學普通話。1940年代在學校用台山話上課的中華廣教學校董事會主席陳秀瑛說,家長們都希望孩子學普通話。正規學校裏現在教的也是普通話,不是廣東話。
波士頓環球報的這篇文章也指出,根據麻州大學波士頓分校亞美研究院的一份報告,部份原因是華埠一帶的「貴族化」,華埠內的亞裔人口已從1990年的71%,降到2000年的57%。不過整個麻州的華裔美人數目,卻大增,主要是在華森市、昆士市、摩頓市及牛頓市。麻州之內約有十一萬一千名華裔美人,和1990年相比,增加了近一倍。

星期四, 2月 26, 2009

僱用市府員工修自宅? 波市長馬連奧遭放大鏡檢驗

波士頓市長選戰真的開打了?波士頓環球報昨(廿五)日刊出文章,指1997到2004年間,有市府員工為波士頓市長及其家人所有的住宅,做了價值數千元的維修及翻新工作,可能讓馬連奧陷入違反麻州利益衝突法的窘境。
波士頓環球報的文章指出,波士頓市府施工許可(building permits)記錄,顯示出前述狀況。
由於麻州道德局(State Ethics Commission)對利益衝突法的詮釋,在大部份時候都禁止公家官員和下屬有生意上的往來,前述住宅維修工程,令波士頓市長馬連奧陷入微妙處境。
馬連奧表示,無論他的房子做過些什麼維修工程,他都付清了費用,而且這些工作都是在市府的工作時間以外進行的。波士頓環球報表示,馬連奧在廿四日接受該報訪談時,不認為自己做了任何不適當的事,他也並未立即提出付款證據。
馬連奧表示,他僱用市府員工來修房子,是因為他信任他們。也可能因為他們是朋友。他們晚上做另一份工作(moonlight)。有很多人晚上做另一份工作。
根據市府的施工許可記錄,一名學校部的電工,Nicholas Sacramona,在2004年為市長的海德公園住家,把一個戶外燈具換裝到另一地點。Nicholas Sacramona表示,他是多元化建築(Diversified Building)的分包商,從來沒和市長說過話。記載有他名字的施工許可上,他未填寫估計費用。
一名市府物業管理局的建築系統工程師,John Sinagra,在1997年為市長兒子家改裝了廚房。市府同一部門的一名維修人員Charles Harris,為這新廚房重新安裝管線。John Sinagra未在施工許可上填寫費用估計。Charles Harris則估計六百元。市府施工許可只有估價,這些維修及改裝工程的總價,無人清楚。
馬連奧兒子的律師Philip Tracy也說,他無法找到付款給這些工人的文件。波士頓前鋒報廿四日先報導了John Sinagra做了這些工程,該律師堅稱,馬連奧的兒子付了全價,並沒有因為他父親的職位而獲特別優待。
在2000年時,也是馬連奧兒子家的工程做完三年以後,Charles Harris為市長女兒Susan Menino Fenton及女婿William Fenton在多徹斯特(Dorchester)的家,重裝了廚房及浴室的管線。根據施工許可,Charles Harris估計的費用為兩千元。
市長的新聞秘書喬伊絲(Dot Joyce)表示,Fenton家為工程付了全價,只是沒法馬上找到付款文件。她說Fenton一家選擇找Charles Harris來為他們家裝管線,是因為他們有長期友誼,並部份以現金,部份以支票來付款給Harris在晚上及週末做工。
喬伊絲說「Harris在多徹斯特長大,離Billy Fenton家只一個街區之遠」。
麻州道德局發言人David Giannotti拒絕就特定情況做討論。他說該局已討論了公僕僱用下屬的問題,「一般來說,公家官員僱用下屬做承包商,或是在私營商業背景下僱用下屬,才會牽連到利益衝突的道德問題」。
麻州道德法禁止公家官員接觸下屬或承包商,要他們為這官員執行私人服務。麻州道德局在1992年的一份調查(finding)中寫道,這樣的招標,由於主管人員對轄下人員所有的職權,無可避免的會牽涉到不該有的特權。
在該一個案中,麻州道德局罰了艾佛瑞(Everett)學校總監250元,因為他安排一名學校部油漆工為一名學校委員會委員免費油漆家裏。
公家官員和公務員之間的私人生意來往,只有幾種情況下是獲准進行的,包括下屬主動,完全是自願的工作,而且這官員在採取任何會對這員工有影響的行動時,公開了這生意往來關係。

「2009全球集思論壇」七月在台灣舉行

波士頓華僑文教服務中心發出通知,有意參加今年七月在台灣舉行的「2009全球集思論壇」者,可洽該中心查詳情。
波士頓華僑文教服務中心表示,國立台灣大學將於7月6日(週一)至12日(週日)在台灣舉辦「2009全球集思論壇」,以「挑戰與機會- 過渡時期的全球經濟(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The Global Economy in the Transition Phase)」為主題,邀請海外優秀大專院校學生到台灣,和台灣大專院校學生一起進行深度討論,並發表學術論文,藉以提升台灣大專院校學生對於國際政經事務的瞭解。
台灣大學該將從全球邀集共80名大專院校學生,並全額補助與會者在台灣的食宿費用、部分機票費用。論文獲獎者還可獲得高額獎金。
查詢詳情可洽波士頓華僑文教服務中心 (617) 965-8801,或上網至http://gis-taiwan.ntu.edu.tw/ 查詢。報名網址:http://gis-taiwan.ntu.edu.tw ,會議網誌: http://www.wretch.cc/blog/gis2k9,聯絡信箱: gis-taiwan@gis-taiwan.ntu.edu.tw。

星期三, 2月 25, 2009

波市推出bostonworldpartnerships.com 廣徵夥伴

全球經濟不景正令社交網站出現掩旗息鼓味道,波士頓市昨(廿四)日卻推出了一個要藉人脈網路來打城市知名度的服務網站「波士頓世界夥伴(bostonworldpartnerships.com)」。
波士頓市長馬連奧昨日在一百多名商界人士面前表示,藉著「波士頓世界夥伴」這一非牟利機構、網站,以及其經營模式,波士頓市將可因對象而異的「量身訂造」宣傳及行銷內容,把波士頓市在做生意、旅遊、教育、居住等等方面的優點,傳播出去。他表示,這麼一來,可在促銷波士頓市時,耗資最鉅的印製廣告費及旅費上節省許多錢。
波士頓市重建局已退休的前任局長,現任「波士頓世界夥伴」董事長的馬隆尼(Mark Maloney)則表示,該機構的成立目的,是要建立一個波士頓人的全球網路,要讓那些即使原本沒有「關係」的人,也能藉由該機構的網路,從全世界各地獲得所需要的「關係」,進而達到做成生意,找到對象等等的目的。馬隆尼指「波士頓世界夥伴」比LinkedIn, Facebook, 或Twitter這些社交網站都更有效率得多,因為該機構不但有員工,更會有人數不斷增長的「關係人(Connectors) 」,來為沒有關係的人提供關係,營造橋樑。
在起步的現階段,該機構邀請了125名,來自各行各業的所謂「關係人」,要求這些人一年三次,填寫一份完整的調查,在公眾透過網站或經由該機構員工提出要求時,一定有所回應,並至少一週二次,幫助該機構與及波士頓大眾,商家進行資訊交流,或知會該機構員工,有那些商家有什麼樣的特定需求等。
據悉,這125人是該機構員工李雲(Yoon Lee)和馬隆尼從700多人中篩選出來的。其中有五、六人為華裔,有服務內容包括網路影音廣告製作野蠻人集團(Barbarian Group)六名共同創辦人之一,來自中國上海的孫杰,Creamer 數位行銷及活動解決方案的互動用戶經驗及設計主任黃翠玲,永豐銀行全球解決方案集團副總裁王寶瑩,Forays of a Finance Foodie創辦人Athena Yang,Foster-Miller公司工程師Christina Wong等等。
根據該機構的「關係人」名單,這些人中還有塔芙茨大學外交學院學生,有十一月在劍橋市開辦了慕尼黑(Munich)聰明電話軟體公司ubitexx分公司的德國創業家Markus Mueller。
在Proctor & Gamble承諾撥給四十萬元,波士頓重建局及EDIC承諾各撥給五十萬元,目前有五名全職工作人員的「波士頓世界夥伴」,就算完全沒有收入,預計也可營運到2010年。馬隆尼表示,屆時該機構應已能仰賴廣告收入來繼續經營。
這五名員工包括該機構行政主任,三十八歲,來自麥特潘(Mattapan),曾是電影製作者及行銷者的麥羅林(David McLaughlin),曾為哈佛大學商學院行政主管項目做行銷的李雲等人。
查詢「波士頓世界夥伴」詳情,可上網www.bostonworldpartnerships.com。

圖片說明:

負責招募「波士頓世界夥伴」關係人的李雲(右起),「波士頓世界夥伴」董事長馬隆尼,黃翠玲、孫杰等人,昨日在華盛頓街581號的Bina Osteria中,和其他的關係人交流。(菊子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