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1月 18, 2013

MIT-CHIEF:熊曉鴿談夢想成真,騰訊說未來創新在中國

麻省理工學院創新創業論壇(MIT-CHIEF)以“化構想為影響(Transforming Ideas to Impact)”為主題的第三屆會議,昨(十七)日落幕。主講嘉賓熊曉鴿的“夢想成真”故事,騰訊社交網絡事業群副總裁鄭志昊的“未來創新在中國”豪語,都讓與會者中的學生熱情沸騰,躍躍欲試。
麻省理工學院創新創業論壇今年跨入第三屆,不僅吸引更多人加入工作團隊,報名與會人數也破紀錄的超過675人。
在十六,十七日的一天半會議中,共有6名主講嘉賓,5場座談。其中“新興科技及未來”,“社會責任與創新”都是新增加的環節,也引起許多迴響。
尤其是Terrafugia公司執行長Carl Dietrich在會中以幻燈片展示的第二代“會飛的汽車”,更是讓許多人睜大眼睛,充滿期待。不過Carl Dietrich坦言,“會飛的汽車”技術部分不難,麻煩在於各國對汽車及飛機等規定不一,標準要求有異,要真正能商業化,恐怕還要八到十年時間。中國已有不少汽車廠商及投資者表示了興趣。
第一天會議,邀有麻省理工學院Legatum中心創辦人Iqbal Quadir,國際數據集團資本合夥人公司(IDG Capital Partners)創辦人熊曉鴿,DCM共同創辦人Dixon Doll等人做主講人,安排有“新興科技及未來”,“醫療護理及生物科技”,“社會責任及創新”等座談。晚上請來今年剛當上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主任的陳剛做主題演講。
麻省理工學院Legatum中心創辦人Iqbal Quadir藉“農夫如何改變了中國”一書指出,中國在19721982年間,經歷許多挑戰,卻都能因應狀況,從底向上的找出解決辦法。2013年出版的“來自底層的資本主義:中國的市場及機構改變”,也闡述儘管政府有許多限制,私營企業照樣欣欣向榮,都讓他從中國學到了許多。他認為中國目前需要體認的是,“人”是中國最大的資源。
國際數據集團資本合夥人公司(IDG Capital Partners)創辦人熊曉鴿在會中笑言自己做的是Cto CCopy to China)事業,簡述他從一名新華社記者,搖身變成中國創投界舉足輕重人物,經國際數據集團支持,實現在中國出版更多科技雜誌,在中國成立風險投資公司這兩個夢的經過。
熊曉鴿指出,中國現在的環境和廿年前已大不相同,汲汲營營尋求的不是資金,是好構想。在他個人看得到的領域,北京的空氣污染,能源來源與效率,中國的娛樂業等等,都是有巨大機會的行業。在抵達波士頓前,他才剛在洛杉磯推出一個“中國故事”基金,希望推動更多好萊塢編劇到中國走走,編寫創作並拍攝中國的電影故事。
昨日的會議只有半天。騰訊社交網絡事業群副總裁鄭志昊昨日在MIT-CHIEF中,以騰訊申請獲准的專利數目已高達1250宗,在世界知名的網際網路公司中,僅次於谷歌的3410,雅虎的1455,排名第三,中國的點評網(dianping)比美國的yelp,中國的快樂谷(happy farm)比美國的農村(Farmville)各早一年推出市場,QQ農村推出時每月使用者高達三億二千萬人,甚至吸引了健力士世界紀錄邀請他們去登記記錄。純粹在手機,或移動設備上以微信玩的打飛機遊戲,每月使用者也高達一億六千萬人,騰訊最近推出“微雲”,容許使用者享有10TB的超大儲存量,在在說明了東西方的不同,也證明了許多創新源自中國。
鄭志昊在會場中邀請眾人以微信中的我搖(We Shake)”功能,把他個人的微信聯絡方式加進各人的手機中時,只見全場滿座手機飛晃,搖聲震動,笑聲不斷,氣氛頓時更加高昂。
  
圖片說明:

            麻省理工學院創新創業論壇第三屆會議出席人數破記錄。(菊子攝)

            IDG資本創辦人熊曉鴿講述他實現兩個夢的經過。(菊子攝)

騰訊社交網絡事業群副總裁鄭志昊昨日演講完後,成了明星,
有好幾人請她簽名。(菊子攝)
            重想機械人(Rethink Robotics)產品發展副總裁陳爾蘭(右一),Terrafugia公司執行長Carl Dietrich (右三),JumpStarter執行長Dirk Ahlborn等人是“新興科技及未來”座談的講者。(菊子攝)

            “社會責任與創新”是MIT-CHIEF今年新增的環節之一。(菊子攝)

            26歲的華大基因科技公司執行長李英睿(左三)是“醫療護理及生物科技”座談得講者之一。(菊子攝)

中關村硅谷創投合夥人瞿明在講談結束後,有不少人和他談
項目。(菊子攝)
            MIT-CHIEF昨日在會議結束後,工作人員合影留念。(菊子攝)

       

MIT-CHIEF昨日在會議結束後,工作人員合影留念。
            

新英格蘭中文學校協會辦漢字文化節系列活動

新英格蘭中文學校協會與波士頓華僑文教中心合作,1116日在波士頓華僑文教中心舉102年度海外漢字文化節系列活動」「看圖故事」、「國語朗誦」、「國語歌唱」等活動,提高參與活動者應用、認識正體字的能力與興趣。
波士頓華僑文教中心員工許淑芬應主辦單位要求,還在會場放置數台電腦,提供數位教材讓學生現場練習選字、筆畫順序、發音等學習漢字的遊戲。
波士頓華僑文教中心主任郭大文(後右三)在活動結束時應邀頒獎,並和評分老師吳萍萍(後左四),魏禹嫻(後左三),以及參加活動學生,家長合影。(圖由波士頓華僑文教中心提供)


星期六, 11月 16, 2013

劉志攻駐渥太華歡迎波城舊識到訪

紐英崙中華專業人員協會董事長張重華夫婦(中),會長游子揚夫婦(左一、二)日前代表該會,驅車赴加拿大渥太華,拜訪曾兩度派駐波士頓的中華民國駐加拿大代表劉志攻博士(右一)。
劉志攻代表安排波士頓老友參觀加拿大總督府(Rideau Hall)以及國會大廈之餘,暢敘當年波城舊事,濃情再湧,特地請他們代轉訊息,歡迎波城僑胞們隨時到訪。
查詢專協詳情,可上網 www.neacp.com ,或洽會長游子揚(2neacp@gmail.com)。

亞裔姐妹邁向優異會談領導力培訓首重無懼


亞裔姐妹邁向優異會(ASPIRE)日前在西蒙斯(Simmons )學院舉辦第九屆亞美婦女領導力會議,請“無懼(fear.less)“雜誌創辦人Ishita Gupta做主講人,鼓勵亞裔女性不要受傳統觀念束縛,闡述每個人都有領導能力,關鍵在於克服恐懼心理。
         Ishita Gupta原本是醫學院學生,但在求學過程中受心中熱情驅使,轉而研習拍攝記錄片,拍了一個有關諾貝爾得奬者的短片,還獲選上了Seth Godin為期六個月的市場行銷創業培訓課程。她說自己起先還覺得自己幸運,得以和另外九名有豐富市場行銷經驗的人一起學習,但接下來感受的壓力,卻讓她幾乎每天都生活在恐懼中。這期間,以及其後應邀繼續跟隨 Seth Godin工作了二年,協助Seth Godin出版了商業類最暢銷書之一,“Linchpin: 你是否不可取代“一書等生活經歷,參加“婦女會議(conference for women)”的機遇,讓她懂得了要培養領導力,就得讓自己處於令自己感到不安的地方,進兒學習預期,並控制令自己不安的因素。
        在這場以“擁抱你自己就是領導的概念(Embracing the Leader You Are  )“為主題的會議中,Ishita Gupta強調,領導力是可以培養的技能。要具有領導力,還要能夠不怕被拒絕,有計劃的事前做準備,練習。
            亞裔姐妹邁向優異會表示,很多亞裔婦女都認為得等自己到了某個年紀之後,才能當領導。該會希望藉由這會議向年輕女性們展示,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年齡段,在家裏,學校,工作場所等各種不同領域,層面,展現領導力。
            當天的會議還安排了“我也能領導“:亞美婦女在職場的領導”,“亞裔同性戀者的聲音”,“如何防止政府關門:讓更多亞美婦女進政府”等等。
            亞裔婦女邁向優異會是個在全美有500多會員,150多名專業義工,致力教育高中,大學,以及青年專業亞裔女性,幫助他們成為更有效率的領導者的非牟利組織。查詢該會詳情,可上網http://www.girlsaspire.org/

圖片說明:

            Ishita Guptay在會中和出席者互動。(菊子攝)


            亞裔姐妹邁向優異會(ASPIRE)的第九屆亞美婦女領導力會議,有不下二百人出席。(菊子攝)

馬咪訪波籲移民法保留家庭團聚類

亞美促進正義會(Asian Americans Advancing Justice ,簡稱AAJC)會長兼行政主任馬咪,日前在華美福利會解釋“新移民改革法將如何影響親屬移民和我們的社區“,呼籲移民社區以書信,電郵或電話,向各自居住地區的聯邦議員表達意願,促請國會議員在通過移民改革法時,保留親屬移民類別。
            馬咪所代表的亞美促進正義會,創立於1991年,目前在全美29州,代表125各社區組織,是全美極受矚目的民權團體之一,以促進亞美人士的民權及人權為宗旨,鼓勵公平的平等社會。
            曾任三屆明尼蘇達州參議員,最近擔任亞太裔太平洋島民健康論壇(the Asian & Pacific Islander American Health Forum ,簡稱APIAHF)策略影響副總裁,管理APIAHF的政策分析,政治活動,策略溝通及研究,評估,分析的馬咪,最近還獲得華府地區雜誌界選為“最有影響力的女人”之一。
            馬咪在華美福利會發表講話時指出,美國及亞裔都有重視家庭的傳統。在所有合法移民到美國的人中,約有88%是經由家人贊助移民來美的。但是過去幾十年來,美國移民法中的親屬移民類,卻一直未改善。
她指出,親屬移民分直系親屬與優先親屬兩類,每年批准上限為48萬人,其中優先親屬類每年上限為226 千人。所有的申請者還都必須在美國有一名保證人提供財務支持承諾,對許多亞裔家庭來說,造成了額外壓力。
            由於這分類辦法,以及規定要求的不妥善,整體簽證系統的官僚作業不當,目前全球有430萬名以親屬團聚名義遞出申請案者,仍然在苦等有朝一日能夠和親屬在美團聚。在這些人中,有將近一半來自亞洲國家。
            根據華盛頓郵報今年三月發表,來自國務院的資料,等候親屬團聚的申請移民者中,有226921 人來自中國,267千餘人來自越南,306千人來自印度,423千人來自菲律賓。
馬咪指出,這些亞裔申請者的等候團聚日期,都長得令人難以置信,從1023年不等。亞裔社區應在美國國會討論改革移民法之際,呼籲國會議員們適當修法,消除移民申請案的常年積壓情況,容許亞裔美國人與包括成年,已婚的子女,以及兄弟姐妹及早團聚。


圖片說明:

            馬咪(Mee Moua)到華美福利會呼籲亞裔社區催促國會適當修訂移民改革法。(菊子攝)

            華美福利會董事長陳美霞(左)介紹馬咪(右)講談。(菊子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