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出席者能夠識別工作人員,哈佛台灣文化研究社今年還特地設計出一套,有顆火紅心要愛台灣的T恤。
施亞倫以及上屆會長張哲偉都表示,「台灣夜市」的重頭戲是台灣小吃,台式美食,每年他們都要動員所有幹部,以及來自各個學校的義工幫忙,大家分工合作,從採買到下廚,全都自己來,工程浩大。但看到出席者大快朵頤模樣,就高興得所有的勞累感都不異而飛。
今年他們端出來的菜式包括台灣香腸、三杯雞腿、肉燥飯、茶葉蛋、魷魚丸、紅燒雞、肉餃子、包子、手捲、炸醬麵、麻婆豆腐、米粉、菜餃子、蔥油餅、川燙小白菜、杏仁豆腐、刨冰、鳳梨酥、甜年糕、珍珠奶茶、檸檬愛玉等。其中有許多菜都是平日忙於課業,抽不出空跋涉到唐人街或中餐館的學生們,看了就流口水的菜色。
在營造台灣夜市熱鬧氣氛上,哈佛大學台灣文化研究社今年安排的會場活動包括筷子比賽、汽球飛鏢、算命、丟套圈、丟沙袋、射鴨比賽、打麻將等等。表演節目則有亞美舞團、中國扯鈴、哈佛中國民樂隊演奏、拳擊、武術示範等。最後還舉行了一場吃麵比賽,結果是一名身裁瘦小的教職員速度最快,他和另一名相比之下高大得多的學生搶著舉手報告麵吃完了的鏡頭,引得台下圍觀群眾笑不可抑。
圖片說明:
哈佛大學台灣文化研究社會長施亞倫(後右三)和一眾幹部在活動結束後合影。(菊子攝)
吃麵比賽,台下觀眾圍觀參賽者埋頭苦幹,也都看得很高興。(菊子攝)
哈佛大學台灣文化研究社前任會長張哲偉雖然已經畢業了,但在校內當助教,同時在鄰近地區的公司內工作,仍和該社保持密切聯繫。他透露,「愛台灣」的T恤就是他設計的。(菊子攝)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