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三, 5月 23, 2012

思源論壇第二講談找工作申請MBA


上海交通大學波士頓校友會上週末在麻省理工學院講室舉辦第二場「思源論壇」,安排了八名講者分享經驗。
思源論壇第二講由MIT機械工程博士生,思源論壇負責人饒志標統籌,目前在MIT史隆管理學院修讀MBA的公益創業者羅超主持,主題為如何找工作、為什麼申請MBA、創業過程。
應邀分享經驗者,包括諮詢業的Booz & Company公司專員蔣翊明,信息資訊業Cabot 微電子公司的范煒,物流業的亞馬遜吳凱亮,金融業的查理士河發展公司(Charles River Development)毛辛迪,創業的Orbeus公司孟醒、王蒙、劉天強等人,全都有成功找到工作、正在創業的經驗。
講者中的吳楷亮、范煒、毛辛迪分享了他們在世界仍籠罩在經濟危機中的大環境下,如何成功找工作的經歷。
浙江大學畢業,取得麻省理工學院工業工程碩士的吳楷亮,進了電子商務公司亞馬遜,做倉儲管理工作。
北京大學畢業,取得MIT電子工程博士學位的范煒,將進Cabot微電子公司做研發科學家。
上海交大校友,在密西根州深造的毛辛迪,進的是金融業的查理士河發展公司(Charles River Development, Finance)
之前分別在貝恩(Bain)Booz & Comapn諮詢公司工作過的羅超、蔣翊明,敘述了諮詢公司的文化,他們在其中工作的經驗。他們指出,年約28歲,已有七年工作經驗者,一般來說,最有機匯獲得麻省理工學院MBA項目入學許可。
蔣翊明坦言,當年大學一畢業就進了諮詢公司工作,連續三年埋首於所負責業務,直到回學校修讀MBA,接觸、認識到更完整、廣闊世界,懂得了更高層次溝通,才發現當年自己不過是一名大學畢業生,花幾天時間,做出一百頁報告,就以為自己可以給那些有數十年商場經驗的人做建議的想法,實在很可笑。
過幾天就要畢業了的蔣翊明,已決定回原來的諮詢公司工作,到上海分部,做汽車業等領域的研究、諮詢。
      Orbeus團隊的孟醒、王盟、劉天強分享了創立公司的過程,包括如何在公司成立初期融資,如何以非美國永久居民或非美國公民的身份,在美國創辦公司。由於這並不是他們第一次創業,在組成創業團隊時,他們吸取以往經驗,強調每一名成員的專長要能互補,以期面面俱到的充份發揮各人專長。
      談到職業規劃時,孟醒提到,在考慮是否進入某一公司工作時,不妨考慮自己是否能藉那工作,在一年或幾年之內,證明自己的價值,倒不一定要想著進那公司以後的未來十年會如何,倒底世事多變,在這十年間,各人可能會選擇繼續深造,或者創業。
      麻省理工學院中國創業創新論壇共同主席李瑞,前任共同主席王海等人,都應邀出席互動。

圖片說明:
右起,上海交大波士頓校友會會長鄭海寧,講者蔣翊明、王盟、毛辛迪、孟醒、劉天強、范煒、吳楷亮,以及思源論壇成員薛憶、羅超、曹裕華、柴思敏、孫納新、饒志標。(菊子攝)

哈佛學生虎鶴太極會慶25週年表揚胡炳超等師傅


 哈佛大學虎鶴太極少林文化基金會會長金城(Scott K. Kaneshiro)(左一),曾任會長的Rich 
Howell(右一)邀該會師傅李健遠(左二)表揚胡炳超、德力、Ken Miarecki等師傅。
(周菊子攝)
                     (Boston Orange 周菊子波士頓報導)哈佛大學虎鶴太極少林文化基金會日前以提高民眾對全球兒童健康與肥胖的關注為主題,在哈佛校園內舉辦迷你太極馬拉松演練活動,慶祝25週年。
            哈佛大學虎鶴太極少林文化基金會是哈佛校園內的一個學生組織,共有會員廿多人,其中約有三人為華裔。現任會長為來自日本的第四代華裔金城(Scott K. Kaneshiro)
            金城表示,他們有興趣演練太極,既為「習武防身」,更為訓練自我控制,運動健身。
            該會為慶祝在哈佛大學校園內演練太極拳、太極劍等功夫,已達25年,特地由該會的太極師傅李健遠安排,邀來達摩禪武院德力師傅、超武館創辦人胡炳超師傅,昆士少林中心兒童團,在哈佛園的紀念教堂前,輪番上陣,演練太極功夫。
            哈佛大學警察的多元社區聯絡警察Kevin Bryant,當天下午主持座談,由過去七年來,經常在中美兩國間穿梭,做文化交流的德力師傅談「功夫禪」,胡炳超師傅談太極五行要素的歷史」,Ken Miarecki師傅講談「今日美國的武藝相關性」。
            當天下午,該會轉往哈佛亞當屋(Adam House)聚會廳聚餐,頒發2012武藝大師獎給前述三人。

星期二, 5月 22, 2012

波士頓刻正舉辦 The Cable Show

康卡斯有線電視執行長史密(Neil Smit)(左)和透納(Turner)廣播系統執行長肯特(Philp Kent)(右)。(菊子攝)

麻州州長派區克(Deval Patrick)

麻州州長派區克(Deval Patrick)(左)和Michael Powell在The Cable Show中交接舞台。

Michael Powell's Opening Remarks at The Cable Show 2012


Welcome to the great city of Boston and to the 2012 Cable Show. When I joined NCTA a year ago we set out to bring more creativity and energy into the industry. Our efforts are bearing fruit and you will see it reflected throughout this gorgeous convention hall. And our new ad campaign, which is up in Washington, reflects the emotional connection we hope to get across in telling our story. Let's take a look.
Cable is thriving with new energy, new products and a very promising future. As the ad makes clear, cable is the platform that offers instant access to infinite possibilities-to great programming, the web, friends and family, and the hottest Internet applications and devices. Cable is how we connect to the world and to one another.
Americans adore television. We watch about 147 hours of TV per month-which may not be entirely healthy, but there is no escaping the immense pleasure we get from the tube. Television is the original social medium. Watching is a communal experience; sharing what was on last night, convincing a friend to jump on the bandwagon of your favorite show and to catch up quickly so you can talk about it. The joy we feel watching something inspiring, the laughs we share taking in a great comedy, and the exhilaration we feel when our favorite team hits the winning shot at the buzzer is available to us because the cable industry took a mediocre TV experience and made it better.
Once upon a time, Americans had only three channels that signed off at midnight to the sounds of the Star Spangled Banner. There was little diversity of content and static-riddled pictures. Cable delivered a better technology that improved reception, expanded and diversified what we watch and gave artists a better canvas for making quality shows.

Dramas like Homeland and Mad Men, educational content from Discovery and History, kids programming on Nickelodeon, Sports Center on ESPN, cooking shows on Food Network and news and public affairs from fixtures like CNN, C-SPAN, CNBC and Fox News have made television a rich experience. The fact that so many Americans stuck with cable during the recession is a testament to our value and stability.
But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s does not stand still. The Internet may be the most extraordinary advance in the history of information, ushering in a new age of infinite possibilities. Leaders take risks, and the cable industry chose to bet big on the promise of delivering broadband. It was an ambitious and risky play, but one that is now paying off for consumers.
Over the doubts of many, cable got the job done. Our industry has invested nearly $200 billion of private capital to build the infrastructure to get America online. The men and women who serve our industry painstakingly dug, pulled, and connected homes to the Internet across the nation. And they did it without shovel-ready stimulus funds from the government.
Cable broadband now reaches 93 percent of homes-rich, poor, urban and rural. But the industry has never stopped pushing forward. We have increased broadband speeds over 900 percent in a decade. And we are on the verge of deploying additional technology to reach speeds so fast, the Internet itself may be unable to deliver content fast enough to match cable’s last mile.
This incredible network makes it possible for us to tweet, friend and google, which are now household words. Amazon was a river in South America until nationwide broadband service made it the world’s largest online retailer. Last week Facebook launched the richest IPO in history for a tech company. We congratulate them, and the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Revenue thanks them. That kind of extraordinary American success is only possible because of the rich and robust platform that supports it. We celebrate these successes and our progress but there is more work to do.
Many Americans still are not online and that needs to change. Cable is working to increase adoption by partnering with the FCC to launch a low cost broadband service to low income families across America. This is critical because a child without access to the Internet will find life increasingly difficult in the Information Age.
For all cable has proudly done so far, we owe the consumer more. Consumers want an imaginative future that blends the power of the web with the magic of television. This industry has never been content to rest on aging business models. It has always looked to the future to provide consumers with the next exciting thing. Too many incumbent industries have failed to keep pace with consumer preferences and disruptive technologies, but cable will not be one of them.
We all know the challenges consumers face in today’s dizzying digital marketplace. The consumer experience should be simpler-easier to find the content we want, easier interfaces to control our experience and less reliance on clunky set-top boxes. We want the ability to get the content that we have paid for here, there and everywhere. We say to consumers – we’ve heard your wish and we are working to make it come true, by delivering cable content to iPads, Xboxes, smartphones and whatever that next cool thing is that pops out. You should get greater value for what you pay- including additional services, content on other devices, and content that cannot be found elsewhere.
We have embarked upon an exciting period of intense innovation. Cable is experimenting with more portable services, fairer pricing models and more web integration. It is a work in progress. There will be adjustments along the way. We face competition and that is healthy. Wireless broadband is enjoying astronomical growth. Telcos remain in the thick of the fight. And, satellite companies continue to battle, convinced that you will end up in a ditch, sell your hair to a wig shop, or have a grandkid with a nose ring if you don’t “get rid of cable.” There is also a place for Internet video providers to compete and complement the cable model and some consumers may even cut the cord. At the end of the day, cable benefits from the competition and will work even harder to compete fairly and effectively on value and consumer experience.
As these changes unfold, critics will wail. Compelling change rarely escapes the doomsayer chorus in Washington. Rather than dismiss these concerns out of hand, we will respect and weigh them carefully, guided by our commitment to ensuring a better experience for consumers.
But some naysayers are carping because they don’t like the U.S. private enterprise model. They prefer European-style regulation where the government effectively owns or controls the network, pumping taxpayer money into subsidizing service and managing competition. They would like government to have the last word on the pace and scope of innovation.
This would be a disastrous path to take. Confiscating private networks would put our already broke government on the hook to keep tens of billions of dollars annually flowing into network innovation.
Letting politics allocate resources - rather than market economics and entrepreneurs - would kill investment and leave the Internet in the state we find today’s post office, electric grid or crumbling transportation system. A Washington Post article recently said that “our nation will need to spend $75 billion a year if you want to keep the lights on and our iPhones charged. We will need to spend $9.4 billion a year if you would like the toilet to keep flushing.” To do it all, our country needs to spend a staggering $262 billion.
In stark contrast, broadband is thriving, fueled by the dynamics of the free market. Broadband is an American success. A light regulatory model that favors free enterprise has led to a vibrant digital economy that is empowering educators, business owners and consumers no matter where they live.
I hope you are as excited as I am that we are holding our convention here in Boston. This is a storied city with great people and a proud history. We hope to tap into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that gave birth to this great nation and continue building a great network worthy of the stars and stripes.

麻州、中國公司簽12.5億元合約


麻州大點(Great Point)公司昨(廿一)日和中國萬向集團落實了一項十二點五億元交易,要在中國西部建造一座工廠,把煤轉換成合成天然瓦斯。
這是麻州可替代能源業最大的一筆交易,也讓只有三十名員工,成立不過七年,座落在劍橋市的公司,和已是產業集團的中國萬向控股公司成為夥伴。
大點公司的九人董事會中,已有浙江萬向集團的包括董事局主席兼黨委書記魯冠球等四人為董事。美國有四大會計師樓根據追蹤這類交易,其中的安永集團(Ernst & Young)表示,萬向將在大點公司中取得四億二千萬元的少數股。這將是中國公司經由風險基金資助,放進美國公司的最大一筆投資。
這一合夥關係對大點能源(GreatPoint Energy)來說,是一大改變。該公司預期未來數年會在美國內增加650個工作機會,其中有數十個會設在麻州,該公司的研發中心內。
波士頓環球報稱這一交易顯示出中國在追求新能源科技上有多積極,中國也認為麻州是個買科技的好地方。
座落在西柏洛夫(Westborough)的電池製造商波士頓電力公司(Boston-Power Inc.)去年吸引到一億五千五百萬元的中國政府及私人投資,在上海外郊建了一座為電動車做電池的工廠。
麻省理工學院工業表現中心(Industrial Performance Center)的創辦主任Richard Lester表示,他認為大點公司展示出麻州能源業的全球面向,以及能源和麻州能源科技公司在中美關係上的重要性。
大點公司創立於2005年,發展如何把煤這量豐,但骯髒的燃料,低價轉換成清潔燃燒瓦斯的方法。在萬向這一交易之前,該公司從投資公司及電力公司籌得一億五千五百萬元。
大點公司的科技,使用有專利的催化劑使煤和蒸汽有反應,進而只要一個步驟,就能把燃料和污染物分開,產生瓦斯。其中導致全球暖化的二氧化碳,幾乎全部能被隔離、儲存起來,稍後使用,或用於從油田抽取原油。
大點公司估計,到2015年時,可以每一百萬個英國熱量單位(British thermal units)五元的價格,來製造合成天然氣。該公司主管表示,和液態天然瓦斯相比,這就有競爭力了。垓公司計劃在國際市場上以每一百萬個英國熱量單位十元的價格來交易。
新工廠的第一期工程,將佔地85英畝,估計到2017年時,一年可產製1200億立方英呎的瓦斯。約在十年之內,能全面生產,並於一年內產製一兆立方英呎天然瓦斯。估計會佔2022年時耗用能源的1%

塔大擬在華埠建第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


塔芙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計劃在該校位於華埠的醫學院內,建一個第三級生物安全研究實驗室,將於本月內向波士頓公共衛生委員會提出申請,訂今(22)晚進華埠召開說明會。
      塔大醫學院院長Harris Berman表示,要檢測、預防和治療諸如結核病等嚴重性高的傳染性疾病,需要使用第三級生物安全研究實驗室來做進一步研究。該校因此籌建「阿諾德8生物安全實驗室(Arnold 8 Biosafety Laboratory)」。
      該校瞭解社區人士對實驗室安全的關切,將於5月22日(周二)下午6時30分,在夏利臣街145號賽克勒醫學教育中心114室舉行溝通說明會。
Harris Berman指出,根據波士頓公共衛生委員會的資料,波市結核病的傳染率,亞裔比白種人大約高出20倍。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全世界每三人當中,可能就有一人感染這種疾病。
他說,過去40多年來,該校分子生物和微生物學系在傳染性疾病研究上一向走在科學研究前端,發現了殺死細菌的奧秘,以及HIV為什麼能夠迅速產生抗藥性等,但研究工作一直都偏向於不需要第三級生物安全(BSL-3)實驗室的領域。但是,如今必須在BSL-3 實驗室中做疾病和病原體研究的需求不斷增加,而塔醫卻是麻州唯一沒有BSL-3實驗室的醫學院,為迎頭趕上科研需求,才朝此方向規劃。
目前,波士頓公共衛生委員會監管在波士頓各主要醫院和研究機構中投入使用的11BSL-3實驗室的許可証。
      塔芙茨大學為此說明會發佈了新聞,說明計畫斥資350萬元,在夏臣街136號的醫學院大樓,建造這可同時容納六人工作的「阿諾德8生物安全實驗室(Arnold 8 Biosafety Laboratory)」。這實驗室預計佔地1700平方呎,將只佔現有的生物研究與公共衛生大樓總面積,260000平方英呎的1%以下。
      該實驗室將有25到30人有權進出。該校將自費支付建造費用,若申請順利,計畫今年下半年動工建實驗室。
      美國疾病管制預防中心和國家衛生部將生物安全實驗室畫分為一級到四級,隨著生物安全級別的增加,實驗室需要更多安全措施和設備,研究人員也需要更多防護裝備。
      塔大表示,該校將不會要求建BSL-4實驗室。
      在波士頓華埠鄰近的南端(South End),已有波士頓大學醫學院建造、啟用了第四級的實驗室。

波士頓慈濟浴佛誌記三節合一


慈濟基金會波士頓聯絡處日前在牛頓市會所舉辦佛誕節、母親節、全球慈濟日「三節合一」浴佛活動,邀請社區人士與慈濟人一起淨心滌垢,感念佛恩、親恩、眾生恩。
            慈濟基金會波士頓聯絡處的陳祥達、蔡靜薇、陳裕逢、何淑蓉等數十名慈濟人,這天與到會社區人士一起,以浴佛禮儀輝映「慈悲為懷」的慈濟理念。
            根據維基百科,「浴佛節」是佛教人士慶祝佛祖釋迦牟尼誕生的日子。中國一般把佛誕日定在農曆四月初八。
            根據慈濟總部的資料,證嚴上人在1996年,慈濟三十週年慶祝大會上,把每年五月第二個星期日訂為「全球慈濟日」。
            1999(民國八十八年)時,台灣的立法委員沈智慧等207位立委提案,把「佛誕紀念日」列為國定假日,並與母親節合併在五月第二個週日放假一天。
            從此,佛誕節、母親節、全球慈濟日就成了三者合一的節日。
            波士頓慈濟聯絡處日前在已接近整修完工的新會所內,舉辦「三節合一」的慶祝會。全體出席者在佛歌聲中,為一尊尊的佛像獻花、澆水,表達虔誠敬意。
            浴佛之後,再讓到場的孩子為母親獻上康乃馨。
駐波士頓台北經濟辦事處副處長鍾麗文、組長萬吳祥,當天都特地出席,一起感受慈濟人的修身養性,宏揚為善之心。

圖片說明:
            慈濟基金會波士頓聯絡處在「三節合一」,擺出許多康乃馨,供孝順子女獻給母親。(菊子攝)
慈濟基金會波士頓聯絡處「三節合一」浴佛活動會場的佈置,十分莊嚴。(菊子攝)

星期一, 5月 21, 2012

波士頓華埠內部紛爭驚動州市首長


波士頓華埠社區內與中華公所有關的紛爭,在相關人士分別爭取主流社會關注後,有越演越烈之勢,不但有波士頓環球報上週末刊出文章,聲稱州市政府已開始關注,也有坊間人士指出,法院也在排期聆訊中華公所提出一宗抱怨案。
波士頓環球報的報導,直指麻州總檢察官辦公室發信給中華公所,波士頓市長萬寧路打電話給麻州總檢察官辦公室,要求調查,但都拒絕說明內容與細節。
波士頓環球報還聲稱,該報記者向麻州總檢察官辦公所索要公開記錄(public record),總檢察官辦公室卻聲稱,調查行動正在進行中,公佈記錄,將影響查案效率。
波士頓市長萬寧路的發言人喬伊絲(Dot Joyce)證實,市長辦公室已打電話給總檢察官辦公室,要求採取行動,但也未提供細節。她說,萬寧路市長一直很關心華埠。
波士頓環球報在文中指稱,導致州市關注紐英崙中華公所的導火線,是今年三月廿八日時,儘管有部份董事激烈反對,中華公所董事會仍以27票對17票,通過簽署合約,把喜露(Herald)50號繼續租給中國超市,不但租期長達十年,還可享有兩次的續約五年優先權。
            波士頓環球報的文章解釋源由的說明,在1983年時,塔芙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和紐英崙醫療中心(New England Medical Center)把喜露街50號這物業,交給了中華公所。當時中華公所是代表華埠社區簽署這份合約的,同意一旦前述兩機構撥給用來發展可負擔住宅的土地,十萬元獎學金基金,以及十萬元就業培訓金,華埠就同意不反對該兩機構在華埠內擴張。
            不過,中華公所從未把這地點用做住宅,反而出租給超市長達19年。新簽的租約,將使這地點繼續用做超市十年,還享有兩次五年期續約優先權。
            引人爭議另外一點是,出租喜露街50號的租金,本應存入限制戶口,做為建可負擔住宅的儲備基金,卻被轉進中華公所的一般經費戶口,違反了1983年的協議。這一轉移經費行動,早前曾引起麻州總檢察官辦公室的注意,2006年時寄了一封信,要求中華公所立即把款項還給該戶口,並停止不恰當的使用租金收入。
            據悉,法院排期聆訊,由中華公所提出的抱怨案,原定五月十八日聆訊,現已改期八月。

廣教學校徒步籌款行募款逾萬元


中華廣教學校約二百名師生、家長,和社區熱心人士,昨(廿)日頂著溫暖的春日豔陽,從波士頓華埠泰勒街校址,漫步走到州政府大樓前,為廣教學校籌得逾萬元。
廣教學校今年的慈善籌款活動,徒步路程沒變,時間卻提早了五個月,參加徒步行的師生、家長們,也愜意的甚至穿出了短袖、短褲,頂著暖陽沿路漫步,享受週日的街道寧靜,同伴閒談情趣。
廣教學校校長劉曉楠、董事長蔡倩婷是理所當然的帶隊者,廣教學校的資深老師們,包括區美鶯、施綺華、呂錦芳、梅慕芳等人,和廣教學校董事及社區熱心人士,包括陳毓璇、黃景珮夫婦、陳毓禮,陳家驊、梁潔瑩夫婦、李壽泮、李曹秀萍夫婦,李伍綺蓮、李慧芳、雷國輝夫婦、陳文浩、余寶愛夫婦、余麗媖、梁素英、陳滋源、單鳳琴、吳弭等人,都夾在隊伍中,和廣教師生及家長們一起「散步」。逛到金頂在陽光下閃閃發亮的州政府大樓,停步拍大合照,再繼續逛到波士頓廣場的綠草皮內,享用燒烤熱狗及漢堡。
駐波士頓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副處長鍾麗文,波士頓華僑文教中心主任黃正杰,昨日都盛情加入徒步行列,和社區熱心人士互動,以行動支持他們的善心。
今年在波士頓公園「掌廚」,為參加徒步行者服務,燒烤熱狗、漢堡等食品者,依然是陳偉民、翁耀漢等人。廣教學校校長劉曉楠透露,這些燒烤食品,還全都是陳偉民捐的呢。
教學校校長劉曉楠指出,今年主動參加籌款的校內學生多了不少,籌款成績應比去年的九千五百多元更好,但切實籌款數目,還得再過幾天,結算清楚後才知道。值得一提的是,校內一名六歲的一年級學生戚心如,態度積極、主動得令人讚賞,共找到十幾名贊助者,募得一百五十元,來支持他參加徒步籌款行。另一名七年級學生梅之權,向21人募得162元。
劉曉楠表示,廣教學校營運繼續有可喜發展,不但全校學生人數已增至六百五十名左右,今年的暑假班,現在就已快報滿名額了。該校今年還新增了到麻省理工學院博物館的機械人課、電子工程課,哈佛大學自然博物館的發現項目,以及波士頓美術博物館的藝術探險行,以及為高年級學生開辦的創業計劃寫作班,為有意進波士頓市考試學院學生開辦的ISE班等課程。她唯一煩惱的是,有時會擔心,學生越來越多時,教室不夠用。
 圖片說明:

      參加廣教學校慈善徒步行眾人在麻州州政府大樓前拍大合照。(菊子攝)

      校長劉曉楠(左二)和學生及助教們前導徒步隊伍。(菊子攝)

      區美鶯(右一)等老師和學生在波士頓公園內準備燒烤。(菊子攝)

      陳偉民()、翁耀漢()負責燒烤熱狗。(菊子攝)

      昨日豔陽高照,氣溫不低,許多人都穿出了短袖、短褲。(菊子攝)

      廣教學校校董、社區人士等熱心者在燒烤場中合影。(廣教學校提供)

      廣教學校老師合影。(廣教學校提供)

第三屆哈佛中國生命科學年度研討會 展現前沿研究


哈佛大學醫學院中國專家學者聯合會日前以「經由同情與合作,把發現帶向新前端(Taking Discoveries to New Frontier through Compassion and Collaboration)」為主題,舉辦第三屆哈佛大學中國生命科學年度研究研討會。
            會議分基礎生物科學、公共衛生、轉化醫學(translational medicine)、生物科技業展望等環節,邀有不下十六名業內專家、學者,在哈佛的兒童醫院、Dana-Farber癌症機構內,一連開會兩天,還頒發十一名傑出研究獎。
            哈佛大學醫學院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共同主席宋文宇、郭朝設,哈佛公衛學院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會長劉中華等人,分別為大會開幕、閉幕致詞,期許彼此加強交流。
            應邀講談者中,包括2007年時代雜誌年度人務俞君英,華大基因副總裁尹燁,哈佛大學公衛學院中國計劃主任劉遠立,上海生物公司執行長金剛,禮來中國研發公司營運長長董海軍,Nexcelom 執行長李允中,千禧年製藥公司醫藥主任(Medical Director)宋文儒,哈佛醫院膽肝(Hepatobiliary)項目副主任王濟平等人。
            俞君英現為細胞動力學(Cellular Dynamics)國際公司的先進發展項目資深主任。她論述了「人類誘導的多能幹細胞:現在及未來(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present and future)」。
      尹燁以「基因引導未來」為題,非常生動的講述了基因的故事,指在廿世紀中,人類有三大科學創舉上,中國在原子彈、踏上太空這兩事上,都落後美國及美蘇兩國不下廿、三十年,但2000年的人類基因組計劃,中國卻與世界強國同步。如今世界規模最大的基因組學研究中心、生物信息學分析中心,就在華大基因,而華大基因仍在不斷進步,最近正在上線雲計算平台Easy Genomics,執行3M計劃之一的「百萬動植物計劃」,只要是好吃、好玩、有用的東西,都測一測基因,3M計劃之二的百萬人重測序計劃,幫助人類達到能吃飽、有錢、沒病的人生基本要求。
      尹燁還以墨西哥的干豆、印度的納木樹、中國的大豆為例指出,不論原產地何在,但誰先搶注冊基因,誰就贏了先機。雖然世界90%品種的大豆,原產自中國,但是2000年四月六日,孟山都公司利用中國上海附近的野生大豆基因,向全球,包括中國在內的101個國家申請了一項有關高產大豆,及其栽培、檢測的國際專利,以後中國農民種植自古以來就屬於中國的大豆,都可能侵犯了美國人的權利。
            劉遠立應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全球化雜誌「名家午餐會」之邀,即將於五月廿一日到北京演講。被哈佛大學評為「六位未來公共衛生領袖」之一的他在會中侃言,「中國醫療領域的發展機會與挑戰」。
            劉遠立以上海閔行區在區域內的醫療中心使用電子病歷,效果良好為例,指更好的醫療體系資訊系統,能夠在既有的醫療體系內,發揮改良醫療護理的提供及效率等作用,還可刺激系統改革。
上海閔行區在12個社區醫療中心間,試行了醫院資訊系統連線做法,為每一居民提供醫療卡,設立了1,496,000份電子病歷,讓醫生、護士在病人看診時,可直接把有關病人的檢查、診斷結果、開藥、用藥等看病情況,都記錄進電子病歷,還可自動發藥,同步更新藥房存貨,也間接減少了醫療錯誤。
這醫療卡,還可讓醫院據以做為醫療員工的表現卡,進而達到改善醫療服務效率的作。
中國的醫療界在使用信息科技上,進展很快,目前已有85%的醫院,建立起醫院管理信息系統,50%設立了臨床資訊系統,30%的醫院採用了電子病歷(EMR)
            劉遠立認為,在1979年以前,中國的公共衛生表現比經濟發展好,但1979以後,情況就倒轉了過來。在
            劉遠立指出,中國醫療體系目前面對的挑戰包括,在醫療體系之外,有天然資源漸形缺乏、人口老化、非流行傳染病死亡率陡增至80%,政府分擔醫療補助比率漸變,中央漸少,地方漸高:在醫療體系之內,則有中國醫院難進、醫療費用昂貴、安全性不足等狀況,許多人看病花冤枉錢,導致病人和醫生之間的關係緊張等。
換言之,他認為,政策上要如何激勵醫院改善,標準還待訂定,專業教育有待加強,須釐訂證書做法,解決隱私及法律等問題,進行結構重建,還有經費及科技,都是中國醫療體系面對的挑戰。
            原本是波士頓大學生命科學教授,2010年獲選為中國千人計劃,現為四川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的蕭智雄,當天正好在波士頓,特地出席會議,招攬人才。
            哈佛大學醫學院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共同主席宋文宇、郭朝設,哈佛公衛學院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會長劉中華等人,分別為開幕、閉幕致詞,期許彼此加強交流。



圖片說明:

            第三屆哈佛大學中國生命科學年度研究研討會講者,左起宋文儒、金剛、劉遠立、馬晶、王濟平。(菊子攝)

            2007年時代雜誌年度人務俞君英。(菊子攝)

            華大基因尹燁暢論的基因遠景,會後吸引許多人探問。(菊子攝)

            禮來中國研發公司營運長長董海軍。(菊子攝)

星期六, 5月 19, 2012

上海業績逾億元青年創業家訪波士頓 交流熱絡


上海市信息化青年人才協會的青年創業家訪問團,十七日晚在麻省理工學院和本地同行、學者交流,把中國企業發展迅速,才三十出頭就經營逾億元企業者比比皆是的現實,近距離帶到大波士頓人面前。
上海市信息化青年人才協會會長戴劍表示,該會共有200多名會員,這是第一次組團訪問美國。12名年紀全在四十歲以下的團員中,有九人是企業執行長(CEO)。此行預定訪問舊金山、波士頓、紐約等三地,全程共八天。
十七日晚,上海市信息化青年人才協會在啟明德基金會、上海交大城市創造力與傳播研究促進中心、上海交大波士頓校友會、紐英崙中華資訊網路協會、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亞洲商業俱樂部等五個機構協助下,舉辦了一場與大波士頓本地同行、學者交流的聚會。
東軟集團(Neusoft)副總裁邢波、imo雲動辦公室創辦人暨執行長喬月猛、滬江網創辦人暨執行長伏彩瑞等三人,在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訪問學者王昊青主持下,向出席者做介紹。
東軟集團在網站上,聲稱該公司是中國最大的信息產業解決方案及服務供應商,也是第一家通過PCMM Level 5評估的中國企業。現有員工二萬多名,在中國建有六個軟件研發基地,在大連、南海、成都和瀋陽建有3所東軟信息學院和1所生物醫學院與信息工程學院,在美國、日本、歐洲及中東設有子公司。邢波介紹了該公司建立品牌,拓展市場行銷的做法概要。
喬月猛主要說明他所創辦的imo雲動辦公室,是個為企業提供包括文字、語音、視頻的即時通訊,幫助企業打破地域限制,容許企業管理者直觀瞭解企業部門結構、人員情況,進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營運成本的平台。
在維基百科上已有專業介紹的滬江網,是2001年創辦的中國外語教育門戶網站。1979年出生的伏彩瑞透露,當初他辦滬江網,只因為身邊很多人需要更好的學英語方法。大約五年前,為了更貼切解決用戶面對的問題,才走上創業、開公司這條路,現在該公司已有一億名用戶,並經由捐助形式,幫助偏遠貧困地區人民免費使用該網站學英語。
伏彩瑞指出,網上英語教學這方向,其實新東方也早就嚐試過,但各有長處。該公司成立的前三年,新東方給他們很多幫助,不但給了很多廣告,新東方的許多老師、學生,也都使用他們的平台。最近該公司正在設計幫助學習者抓住任何一個短暫時間,累積學習量,加快學習速度的方法。該公司計劃在幫助中國人學外語之後,把目標轉向幫助外國人學中文上。
當晚出席討論的,包括愛默生學院參與遊戲實驗室(Engagementgamelab.org)Eric Gordon、麻州大學傳播學院可持續社會改變中心石姓研究員等人。在王昊青的主持下,他們還談起藝術對培養領導力的影響,企業應否兼顧社會責任等問題。
上海市信息化青年人才協會訪問團成員,包括上海互聯網軟件董事長吳衛平,上海菜管家電子商務董事長占錦川、上海文化產業股權投資基金董事總經理趙亮、上海陳實貿易董事長陳實、上海藝杏食品董事長張霞等人。
其中的上海藝杏食品董事長張霞,也不過三十出頭,已是全中國共有300家分店,年營業額逾億元的企業首長。
訪問團昨日已轉往紐約。
  
圖片說明:

      啟明德基金會理事長陳奮(左三)、上海交大波士頓校友會會長鄭海寧(右一)、紐英崙中華資訊網路協會會長沈心焯(右三)和上海市信息化青年人才協會會長戴劍(這個字要把風和三個火字的左右順序倒過來放)(左四)和喬月猛(左一)、伏彩瑞(右二)、邢波(右四),王昊青(左五)等人合影。(菊子攝)
     上海市信息化青年人才協會訪問團成員和部份出席者合影。(菊子攝)

星期五, 5月 18, 2012

麻州亞美局表揚李嘉強、 Jo Tango等五亞裔企業家

陳禹祥(右起)、李保華、周榮亞、周鍾潔姿恭喜李嘉強(右二)獲表揚。(周菊子攝)
                    (Boston Orange 周菊子波士頓報導)麻州亞美局(AAC)十六日晚在波士頓大學校園內舉辦第六屆年度聯合晚宴,頒發傑出成就獎給哈佛大學商學院首名亞裔院長Nitin Nohria表揚五名新興亞美企業家,期以彰顯亞裔在商業界也對美國社會有貢獻。
麻州財政廳長葛羅斯曼(Steve Grossman)()表示,該廳投資五千萬元Jo Tango()
Kepha合夥公司,為麻州創造700多工作機會。(周菊子攝)
      約有三百人出席,在波士頓大學喬治雪曼聯合會麥卡夫(Metcalf)廳舉行,以「慶賀新興亞美企業家(Celebrating “Emerging Asian American Entrepreneurs)」為主題的這場聯合晚宴,由麻州亞美局主席李保華主持,麻州財政廳廳長葛羅斯曼(Steve Grossman)為開幕致詞,頒發了2012傑出成就獎給哈佛大學商學院首名亞裔院長,印裔的Nitin Nohria,還表揚了紅星(Redstar)創投公司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韓裔的Joe Chung,波士頓生物醫藥公司(Boston Biomedical)創辦人暨執行長李嘉強,Wayfair創辦人暨執行長Niraj ShahKepha投資公司創辦人暨合夥人,印裔華人 Jo Tango,以及領導者銀行董事長暨執行長Sushil K. Tuli等五名新興企業家。
麻州亞美局財政,也是麻州總檢察官辦公室檢察官曾佳玲()頒發表揚獎給Joe Chung()
(周菊子攝)
            MIT畢業的Joe Chung是系列創業家,當年和Jeet Singh同創藝術科技集團(ATG),把僅有兩人的諮詢公司,辦成有1200名員工,營業額高達一億六千萬元的上市公司。之後他又創辦了Allurent公司,再創辦紅星創投公司。
            哈佛大學畢業,擁有六十項發明的李嘉強,當年為了不希望丟失在Arqule公司的研發成果,不忍共事同仁得四分五散,說服眾人合組公司,繼續研發,終於在抗癌藥上獲得進展。今年三月,他和同仁們合辦的這家波士頓生物醫藥公司被大日本住友製藥會社(Dainippon Sumitomo Pharma Co., Ltd)26.3億元收購。
哈佛大學商學院首名亞裔院長Nitin Nohria獲頒傑出成就獎。
(周菊子攝)
            康乃爾大學畢業的Niraj Shah2002年創辦了價值五億元的居家物品網上零售公司Wayfair,現經由wayfair.comAllModern.com,以及Joss & Main等三個網站,銷售五千種品牌的五百萬項產品。
            耶魯大學畢業,獲有哈佛大學商管碩士學位的Jo Tango,三歲隨家人從印度移民來美的華人。他在領獎致詞時表示,母親任他追隨興趣,但要求他凡事盡力,別辜負母親為使他有更好未來所做離鄉背景犧牲的態度,是他能有今日的最大原因。Jo Tango在創投業有25年以上經驗,是Azuki系統公司的第一個機構性(institutional)投資者。
 韓人合唱團為聯合晚宴演唱。(周菊子攝)
            Sushil K. Tuli2002年成立領導者(Leader)銀行,身為擁有者、董事長暨執行長。他也是領導者貸款公司獨資擁有人,曾於1999年擔任麻州貸款業者協會主席。最近他獲麻州州長派區克(Deval Patrick)指派為麻州居者有其屋(Home Ownership)顧問委員會委員。
            麻州亞美局今年顯然刻意策劃亞裔共榮圈形象,邀請擔任晚宴共同主席的Chin & Curtis律師樓執行合夥人陳禹祥(Francis E. Chin)、哈佛醫學院加斯林糖尿病中心油脂診所主任Om Ganda,以及波士頓大學科技發展中心執行主任Vinit Nijhawan等三人,以及經由開放外界提名、投票的獲表揚者,邀請為大會表演的波士頓韓人合唱團,都力求包括更多不同族裔。
            李保華在開場時也強調,聯合晚宴這活動,旨在反映亞裔共有的豐富文化傳統、慶祝大家已有的成就,並展望將來可以攜手做些什麼。
            李保華也重申,麻州亞美局是經由麻州憲法通過,創辦於2006年,應由麻州州長等七名首長各指派三人組成,共21名委員,藉以代表全州之內亞裔美人利益的機構。
            麻州亞美局從成立之初,就掛在麻州財政廳下,也使用該廳地點做辦公室。麻州財政廳廳長葛羅斯曼成為聯合晚宴當仁不讓的開幕致詞者。他引述前人之言,指麻州要有更好未來,理想、金錢及人才,三者缺一不可,但其中挑戰最大的是人才。他講了一個越南人和愛爾蘭人合作,開石匠廠,成功在美改善生活的例子,再侃言麻州財政廳從經管的麻州退休金中,挪出五千萬元,投資進Jo TangoKepha投資公司,已為麻州創造了725個工作機會。他說,這都是亞裔人才激發火花,令麻州更美好的例子。
            從印度來美,獲有麻省理工學院管理博士學位,與人合撰了不下16本書的哈佛大學商學院首名亞裔院長Nitin Nohria2001年才決定入籍成為美國人。他先笑談申請入籍時,一旦美國和他的原籍國家發生戰爭時,他會選擇效忠那個國家的這問題,曾經讓他陷入思考,但他認為美國大概是全世界唯一,容許人們保有兩種以上文化、傳統而驕傲的國家。如果他留在印度,沒有良好的政治關系,他不可能當上哈佛大學這種精英學校的院長。
      Nitin Nohria表示,美國最大的資產在於人才資源、並重理想與現實,以及各人不論出身如何,都有機會實現「美國夢」。他唯一擔心的是,近年來,美國能跨越貧富差距的社會流動(social mobility)率降低了,中產階級漸漸消失了,人們的工資遲滯不增,失業率居高不下,像他當年26歲時就能取得貸款,買下房屋、車子的情景似乎不再。不過美國是個最有適應性的國家,當年日本崛起,美國也能從後趕上。他相信只要眾人攜手,就可找出讓美國繼續偉大之路。
            當晚到會嘉賓有頒給麻州亞美局表揚狀的麻州眾議員黃子安、陳德基,費奇堡市市長黃素芬,駐波士頓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商務組組長石大玲,以及日本領事館領事等人。
今年聯合晚宴的一大特色是警察首長特別多,包括波士頓警察局局長戴維斯(Edward Davis)、副局長Bruce Holloway、劍橋市警察局長Robert C. Haas,以及阿靈頓警察長Fred Ryan、貝德福(Bedford)警察長Robert Bongiorno、卡萊爾(Carlisle)警察長John Fisher、等市鎮的警察。
麻州亞美局將於九月廿一日舉辦青年領袖會議。

LYCAL吳小衛、朱之陽獲美國小奧數賽金獎


萊克星頓亞裔少年宮(LYCAL)奧數隊,上週末舉辦頒獎禮,表揚該隊的吳小衛、朱之陽獲美國小奧數比賽金獎,並邀鄒奕敏分享只要有心,任何人都可學數學的經驗。
            美國中小學數學奧林匹克競賽(MOEMS)是個面向四到八年級學生,每年賽季從11月到3月,每月一賽,每次半小時,以累積總成績評獎的比賽。每年都有來自30個國家,近5000個團隊參加比賽。今年全世界有15萬名學生參加,小學生獲金獎的比例小於2%
            萊克星頓亞裔少年宮(LYCAL)主任朱曉峰博士表示,該隊是2011-2012年度,本地平均成績最好的隊,有70%的學生獲得金獎或銀獎。其中獲得金獎的是五年級學生吳小衛,四年級學生朱之陽。
            上週末,朱曉峰特地在勒星頓鎮公共圖書館,舉行頒獎禮,把美國小奧數比賽發給的獎狀及T恤,發給成績優異的小朋友,還請來Jonas Clarke 中學校隊中的鄒奕敏來分享經驗。
            Jonas Clarke 中學的數學隊,今年連續第六年獲得麻州數學競賽(Math Count)第一名。當地家長及學生都聞名已久,有著該校很難進的印象。
鄒奕敏和母親姚潔瑩應朱曉峰之請,當天特地到會,說明只要有心、感興趣,持之以恆,任何人都能學數學。
姚潔瑩強調,鄒奕敏並不是天才兒童,六、七年級時,都沒得什麼獎,但她向來主張讓孩子隨心所喜的學習,抱平常心,沒有得失感,八年級起陸續得獎,包括在麻州數學競賽中個人排名第十二,入選Jonas Clarke 中學數學校隊,在麻州的中學數學比賽IMLEM中,連續兩年獲得滿分,純粹是意外驚喜。
八年級的鄒奕敏,這天準備了一份幻燈片,向場內的其他小朋友及家長們說,就像運動很酷,學數學其實也很酷,還很好玩,絕對不應該在還沒有嚐試前就拒絕。
鄒奕敏說,學數學,開頭好像很難,但練習得多了,摸順了邏輯思考,就能訓練自己的頭腦反應越來越快,解決數學問題就越來越容易。有些數學比賽是以團隊方式進行,有同好做伴的樂趣,也讓人學會彼此鼓勵的團隊精神。
儘管六、七年級時都沒得過獎,沒抱得失心的鄒奕敏坦然以對,繼續學習,結果他不但後來贏得了名次,還獲得更有自信,學會策略性思考,因應壓力做表現,結交許多朋友,把自己的時間管理得更好等等收獲。當然,還有獲得許多刻有自己名字的獎牌。那感覺很棒。
            朱曉峰透露,他將在2012-2013年度,為勒星頓鎮內的兩所公立小學建立奧數隊,並任教練。萊克星頓亞裔少年宮(LYCAL)奧數隊(240 Bedford Street, Unit 3, Lexington, MA 02420)也將在六月初,招收四到七年級新隊員,查詢詳情可洽MATH@LYCAL.US


圖片說明:
            朱曉峰()把獎狀、獎品頒給獲得美國小奧數比賽金獎及優異獎的小朋友。左起,徐軼紅、 Wang Xiaoyu、王歡、朱之陽、吳小衛。(菊子攝)

            姚潔瑩()陪同八年級的鄒奕敏()到會,分享數學路上的經驗。(菊子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