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頓亞美電影節(BAAFF)籌辦人甄翠嬿 ,助理主任陳曉瑩表示,今年的「短波」活動,共收到20部短片。她們一早在網上宣佈了評審挑出的4部入圍影片,請觀眾票選最受歡迎影片。該片將自動入選進本年度的波士頓亞美電影節。
30日晚,她們在公路村(Castle Square)放映其中15部片,報告3名評審,WGBH世界頻道執行製作人暨評論組經理Chris Hastings,開設製作公司的Julie Mallozzi,秘密亞裔男創作者Tak Toyoshima,都是經驗豐富者。
其他的3部入圍影片為,阮鴻安(Hung
An Nguyen)的「找到內心激烈的亞裔同性戀者(Finding
the Fierce Gaysian Within)」,Jeffrey
Lin拍的「養育艾瑪(Raising Emma)」,以及Mary Ouk的「我的鞋結(The Knots of My Shoes)」。
阮鴻安的短片,講述自己做為一名年輕的亞裔同性戀者的成長經驗,以及他如何在榜樣人物的幫助下,從有如壁花變得敢於激烈表達自我。
Jeffrey Lin的影片描述一名從孤兒院被美國家庭領養到芝加哥,如今已長大,升讀大學的中國女孩的生活經驗。
Mary Ouk把她個人身為亞裔,又患有腦癱殘障,在成長過程中遭遇各種歧視,臆斷,種族主義對待,以及做為殘障者所面對的各種生活困難,一度讓她想放棄生命、自殺等經歷,拍成了短片。故事是從她鞋子上那特殊的鞋結開始。
參加「短波」活動的拍片者中,有許多人都是麻州大學波士頓分校「亞美媒體文學(Asian American
Media Literacy)」課的學生。其中的余詠欣,以「我的承諾(My
Promise)」,把父親中風,行動不便後,她與父親之間的交流經驗拍了下來。她指出,上課之前,許多同學完全沒接受過拍片訓練,但一學期下來,都能從編劇、掌鏡、剪接、甚至配音的自行完成一部短片,感受到用影片講故事的力量。
當晚一名聲稱自己也是拍片的人表示,麻大學生們拍出的影片,感染力都很強,讓人很感動,或許應該送去更多不同的電影節參展。
當晚放映的15部短片,有的只有幾分鐘長,內容包羅萬象,有黃千姬的「亞裔婦女促進健康」,甄翠嬿的「你從那兒來?」,Yvonne
Ng的「所以, 你是華人嗎?」,其中多部片與醫療、身心健康有關。
圖片說明:
甄翠嬿(左一)、余麗馨(左三)、黃千姬(左四),陳曉瑩(右一)、余詠欣(右二)、Thary Lim (右三)、Minhae Shim(右四)、Henry
Ho (右五)、Mary Ouk(前)等活動籌辦人、參賽者合影。(菊子攝)
Linda
Thiem(左起)、Joey Nguyen、Hung
Nguyen、余詠欣、Thary Lim、Marianne Chow、Henry
Ho,Mary Ouk(前)等都是麻大亞美媒體文學課的學生。(菊子攝)
拍「顏色理論(Color Theory)」得短波獎的Minhae Shim(右)和Daniel Roth(左)。(菊子攝)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