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4月 14, 2025

慈濟劍橋服務站為青年、耆英搭橋 徐敬豪介紹「回憶對話板」

慈濟波士頓聯絡處劍橋服務站舉辦「慈悲科技,溫柔教育」講座。(周菊子攝)
               (Boston Orange 周菊子劍橋市報導) 慈濟基金會波士頓聯絡處的劍橋服務站,411日晚以「慈悲科技,溫柔教育:青年在老年教育中的行動與思考」為題,請哈佛大學人類發展與教育碩士生徐敬豪分享他為推動老年教育和跨世代溝通,經由實踐的研發成果。

慈濟波士頓聯絡處負責人長金滿()送感謝狀給講者徐敬豪。(周菊子攝)
              波士頓慈濟自從積極服務社區以來,先後在波士頓市、劍橋市設立服務站,依序以耆英、青年為重點服務對象。

              還在哈佛就讀,也是慈濟數位平等,手機平板使用老師的徐敬豪,從自己在祖父辭世前兩年,才和祖父有更多溝通說起,後來他到慈濟波士頓華埠服務站當志工,對老年人和年輕人之間的不同需求,有了更深刻認識,進而研究設計出包括「數位素養」、「健康管理」、「回憶重寫」的「健康肌肉,活力人生」課程內容。

陳筠媞笑說她有個筆記本叫「陳家紀事」。(周菊子攝)
                   他和團隊還開發了促進家庭代際交流,可當作遊戲使用的「回憶對話板」,希望藉由課程與包括應用文字,攝影和創作收集資料的工具,更方便的透過教育與洞察,讓長者的經驗得以被看見、被尊重,給耆英抒發情感,獲得關注的機會,更讓年輕一代得以汲取智慧與力量,也留下一份更有意義的記憶。

             
徐敬豪講解他設計的課程與工具。(周菊子攝)
當晚出席者提了不少問題,其中一名曾在波士頓華埠服務站當過志工的人坦言,和老人家溝通,其實很不容易,每個人的喜愛偏好都不一樣,照顧耆英可不簡單。

              陳筠媞笑說,她為了把家中長輩和她交談時講的許多故事記下來,其實特地準備了個筆記本叫「陳家紀事」,以後如果有了「回憶對話板」這工具,可就方便多了。

徐敬豪和團隊研發「回憶對話板」,為耆英和青年搭橋。(周菊子攝)

慈濟波士頓聯絡處負責人長金滿也探問,什麼時候會有實際可用的產品,慈濟希望能夠照顧到更多老人家的身心需求,也幫助年輕人成長,促進世界整體大同。

當晚的課程,除了在劍橋服務站實體舉行外,也在Youtube上直播,很多耆英在線上聽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