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一度,今年在波士頓大學舉行的國際跨文化交流會(TransCultural Exchange),昨(十三)日落幕。台灣文化部贊助的“超越:台灣藝術家行動”,讓與會各國藝術家對台灣新媒體及駐村藝術的多元化及蓬勃發展,留下深刻印象。
十二日晚,由亞洲文化會(Asian Cultural
Council)台灣基金會贊助,目前在紐約做半年駐村藝術研究的“雲門舞集二”舞者及編舞人黃翊,在大會晚宴中演出地平線下(Hnder
the Horizon)”片段,這個他以final cut pro電腦軟體,把投影和真人揉和共舞的駐村創作,搏得藝術家們起立鼓掌。
率領15名台灣藝術家與會的竹圍工作室創辦人蕭麗虹表示,這是她本人第三度參加國際跨文化交流會(TransCultural
Exchange),深知駐村藝術創作,國際交流經驗,具有改變藝術家人生,改變社會的力量,她們很榮幸,今年有機會擴大這樣的參與,交流。
她也透露,大會統籌Mary Sherman去年曾親往台灣,面見文化部部長龍應台,他們才得以在今年這麼大規模的組成15人代表團,來這國際場合,介紹台灣藝術家經由獨特角度省思日常生活,藉由與媒體,科技,科學界,多元社群級機構合作,以藝術改變社會未來及環境的行動。
在為期四日的交流會中,台灣的藝術家們展示,觀摹作品,蕭麗虹和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所長吳瑪悧,和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執行長黃文浩還分別作了專題演講。
蕭麗虹和吳瑪悧介紹了“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包括舉辦利用當地食材舉辦早餐會,探討人與在地環境關係,以“編織低碳都市村落“為出發點,推動出流動手工博物館,以”我校門前有條溪“為主題,與竹圍國小合作,創造五感的在地學習,與福德里合作社區劇場,與竹圍國中合作在地綠生活等等,形成了一個大規模的社區環境藝術。
黃文浩的演講,以該中心於2012年承辦“台北數位藝術節”的成果,介紹他們稱為第二自然,藉由媒體科技所創造出來的擬真文化數位藝術。黃文浩透露,該中心是台灣唯一的數位藝術機構,目前暫時只和法國里昂,德國一城市作交流。美國雖然有不少很優秀的數位藝術家,但還未組成機構。
當晚與會的本地藝術家,包括從紐約來的Alfred 大學訪問助理教授傅嘉琿,麻州石雕藝術家謝茵,水墨抽象畫家田文浩等人。
圖片說明:
參加國際跨文化交流會雙年展的藝術家們合影。(菊子攝)
左起,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所長吳瑪悧,竹圍工作室創辦人蕭麗虹,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執行長黃文浩,和“超越:台灣藝術行動”共同策展人賴香伶等人是這次台灣團的主要負責人,他們還應邀參觀了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菊子攝)
左起,國際跨文化交流會(TransCultural
Exchange)統籌Mary Sherman,波士頓經文處處長洪慧珠,竹圍工作室創辦人蕭麗虹,文化部紐約辦事處主任游淑靜。(菊子攝)
右起,波士頓大學教授Christopher
Muller,波士頓大學藝術學院院長 Benjamin Juarez,波士頓經文處處長洪慧珠,
文化部紐約辦事處主任游淑靜,竹圍工作室創辦人蕭麗虹,牙醫師阮浩鑾都是晚宴嘉賓。(菊子攝)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