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就讀西蒙斯學院(Simmons College)大三的歐潔瑜,在2007年五月,她也還不過十七歲時,和六名女同學為了在出國留學前做件有意義的事,創辦出如今擴大到共5000人參與,已有四任團長的「深圳遊子交流團」,每年都在籌款之後,組隊到甘肅支教。
歐潔瑜回憶當年,去到古浪縣黃羊川時,還真被當地的窮困情況震撼了,不但校舍是危樓,許多學生得跋山涉水的走路幾小時,才能到校上課,校內只有一名代課老師,竟然和她們一樣才十七歲,月薪不過200元人民幣。這種彼此處境的天壤之別,令她們心痛,也更加希望為貧困地區做點事。
「游子交流團」的做事認真態度,其後贏得廣泛贊譽,歐潔瑜也在2010年創立了中國大陸地區第一個附屬於獅子會的青年獅子會,筆架山青獅分會。她希望能繼續已過世的台灣企業家溫世仁的「千鄉萬才」計劃,幫助貧困鄉村。
今年六月下旬,她們又組了八十人的團隊,在「如果我能讓一顆心免於破碎」的主題下,再到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和古浪縣黃羊川,進行「國際學生愛心助學文化交流活動」。
剛從哈佛大學畢業的楊臨風,以他創辦哈佛社會企業協會,組織美國同學到北京農民工子弟學校支教的經驗,感受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已和友人參考山寨模式,北京師範大學何克抗教授的跨越式教學法,深圳市南山實驗小學八歲就能讀會寫的成果,以及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等夢想中心等做法,設計出廉價電子書閱讀器,打算籌款生產,捐贈給窮困地區使用,以改善窮苦人家、偏遠地區人家子弟享受不到城市所有教學資源與質量,起跑點就不公平的遺憾。
楊臨風透露,他們很幸運,已有投資者支持,將在七、八兩月內進中國找試點,逐步開展這新的教育做法。
圖片說明:
歐潔瑜(左)、楊臨風(右)日前在劍橋沙龍講座中分享經驗。(菊子攝)
來自台灣的溫世仁,發起「千鄉萬才」計劃,但還未能完成時,就不幸辭世。(菊子拍自現場幻燈片)
「深圳遊子交流團」的七名創辦人,2010年又再一起回到她們籌款捐建的遊子小學重聚。(菊子拍自現場幻燈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