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放棄美國優渥待遇回中國,造成「施一工效應」之說的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施一工,十七日在哈佛中國評論會議中,激動表示「數量不能取代質量」,人才是中國競爭力核心,搏得全場熱烈掌聲。
施一工早在三十六歲,2003年時,就因為研究抑制細胞凋亡因子的蛋白SMAC,對破解致癌原因有貢獻,獲國際蛋白質學會授予鄂文西格青年科學家獎,成為普林斯頓大學最年輕的正教授,2005年當選為華人生物學家協會主席,2007年成為普林斯鈍大學終身講座教授之後,2008年二月,他卻放棄了普大這榮譽,以及NIH等機構提供,足可支持他的實驗室運作到2012年的巨額經費,毅然回中國,出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引起了廣泛矚目,連紐約時報都做了一篇報導。
十七日他在哈佛中國評論會議中坦言,他反對其中一名與會講者的高言能在哈佛殿堂用中文開會,是好事。他強調語言只是工具,在世界全球化之際,不應以語言來分界線。
施一工以錢學森當年回中國,對中國的快速進步起到巨大作用,有人把錢學森比為一人抵五師為例,指數量絕不能取代質量。他也舉例指出,中國現在每年可培養出大學畢業人才達四千二百萬,美國四千萬,中國學子發表的論文數量也已排到世界第二位,但以生命科學領域來說,中國目前所表現出來的研發能力,僅及美國的1%到2%左右而已。
他坦言自己放棄在美國的優渥待遇,忍受在北京生活,空氣污染到含鉛量之高,對人體健康不益等種種問題,全因為他有心要為國家培養人才。
施一工認為中國政府顯然還未真正瞭解到,中國所面對的嚴重問題之一,是何時才能在各個不同領域,培養出足夠數量的一流人才。他認為中國的千人計劃實施辦法也很有可議之處,但這全要靠有心人共同努力。他鼓勵所有人都成為該一理念的擁護者。
根據清華大學校本部資訊,施一工因為對細胞凋亡通路中蛋白質調節機制的深入研究,與美國國家衛生署(NIH)的格哈德哈默博士,同獲賽克勒國際生物物理學獎(THE RAYMOND & BEVERLY SACKLER INTERNATIONAL PRIZE IN BIOPHYSICS),將於四月廿六日在以色列的臺拉維夫大學領獎。
圖片說明:
施一工十七日在哈佛中國評論中的發言,引發現場熱烈掌聲的支持。(菊子攝)
人生一定要有的八個朋友: 推手(Builder)、 支柱(Champion)、 同好(Collaborator)、 夥伴(Companion)、 中介(Connector)、 開心果(Energizer)、 開路者(Mind Opener)、 導師(Navigator)。 chutze@bostonorange.com ******************* All rights of articles and photos on this website are reserved.
網頁
- 大波士頓時事新聞
- ACDC 亞美社區發展協會
- 包氏文藝中心 Four Ways to Celebrate the Year of the Snake
- 波士頓亞美電影節/波士頓台灣電影節
- 波士頓華埠社區中心/華美福利會/華埠社區聯盟/ 華人醫務中心/ 亞美社區發展協會/ 華夏文化協會
- AAC TAP CACAB NAAAP AARW AAWPI ASPIRE AWH WANG YMCA QARI
- Plays - Huntington, Boston Lyric, Company One
- 音樂 - 中華表演藝術基金會 3/1 周穎、張薇聰
- 商會 - ACE Nextgen, 128 Cute, OCEAN, TCCNE, TCCYNE,波克萊台商會,波士頓華商會,波士頓亞裔房東會
- 創業 - Startup Boston
- 博物館 - Guggenheim
- Greentown Labs newsletter /MIT ClimateTech
- 生物醫藥 - BTBA/SAPANE/CABA
- BIOVision/ Boston MedTech / Mass Life Sciences
- Mass BIO / LaunchBIO
- 麻州州長動態 -
- 波士頓市、昆士市,摩頓市、羅爾市
- 波士頓移民進步辦公室通訊/ Office of Women's Advancement/ Community Preservation Act
- Boston City Councilor's updates
- 馬惠美 - 麻州眾議員
- 大學沙龍 第228期 吳思-中國市場與產權的構造與邏輯 3/1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