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於2008年,就曾在何香凝美術館做過「中國書法中的文字游戲」講談的白謙慎指出,象形文字在中國早期的文字中占很大部份,基本都是獨體字,單音節,是表意符號,同音字還特別多,因而很早就開始有文字遊戲。
在歷史衍變中,中國人還用字繪圖,或以圖為字,玩出更多游戲,也成為文人、藝術家藉以展現個人才氣與創新能力的途徑。
1998年,白謙慎在泰山考察摩崖石刻時,看到刻著「虫二」的石碑,猜測起那是「風月」去邊,便成虫二的暗指「風月無邊」,景色太美。
白謙慎指出,清初時,一些學者開始反思和批評晚明的這種文化現象。顧炎武還在「日知錄」中指文人「以今日之地為不古,而借古地名,以今日之官為不古,而借古官名;舍金日恆用之字,而借古字之通用者,皆文人所以自蓋其俚淺也。
傅山也以「一庵失卓無人境,老至才知不識丁」,做感慨反思。
在當代藝術中的文字游戲,白謙慎舉出沈紅茶的古文字畫,丁衍庸的文字油畫,盧輔聖的書畫「陶淵明等舉例。連他自己,都忍不住在1981年時造「漢字」的玩過文字游戲。
現代結合文字游戲與視覺藝術,甚至把英文揉入中國文字遊戲的最著名者,莫過於發明了「方塊英文」的徐冰。他甚至用方塊漢語拼音來做對聯,把這文字游戲藝術,帶進了西方博物館。
白謙慎認為,因為文字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信仰,息息相關,中國人喜愛文字游戲的程度,迄今未歇。2010年高雄市還舉辦過「漢字好玩節」。
不過,文字必須有統一的書寫方式與意義,才能達到文字的溝通作用,文字因而對政府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工具。中國歷史中也履履出現正字活動,甚至如今的中國,今年2月7日才有新華網公佈了教育部的「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要把書法教育納入中小學教學體系,學生將分年齡,分階段修習硬筆和毛筆書法。
藝文小集的下一次活動,訂4月7日(週日)晚6點45分起,在GBCCA牛頓市會址(437 Cherry Street (GBCCA), 2nd Fl, West Newton, MA 02465),邀薩福克(Suffolk)大學羅森伯格東亞研究所所長薛龍(Ron Suleski)講談「清朝算命師對未來的占卜」,軟件數據工程師王澤養談「留美幼童的家傳故事」。
會員入場免費,非會員五元。查詢詳情可洽沈安平,617-610-0747, shen07@gmail.com
圖片說明:
白謙慎(中左)回答出席者趙小怡(右二)等人的提問。(菊子攝)
白謙慎(右)講談沈安平(左)帶到會場的一幅字。(菊子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