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8月 28, 2025

波士頓慈濟辦講座強調親子教育重陪伴 學中文之餘要修品德

波士頓慈濟在僑教中心辦親子教育講座。(周菊子攝)

波士頓慈濟負責人長金滿(左一)和慈濟人文學校校長鄧淑芳(右一)
感謝波士頓僑教中心主任高家富(中)和郭美芳(右二),王昭文(左二)
遠道來分享。(周菊子攝)
        Boston Orange 周菊子麻州報導)慈濟基金會波士頓聯絡處824日舉辦講座,針對父母談親子教育的「相伴成長」,以中文學校老師為目標,闡述「教之以禮、育之以德」,向社區宣揚慈濟教育理念,推廣幸福校園。

        慈濟基金會這次的海外教育巡迴演講,由宗教處,海外事務室歐美非會務組,教聯會合作,派出專長幼兒教育,心理輔導,都曾獲優良教師獎,有30多年教學經驗的的王昭文,郭美芳來到麻州,新澤西州,紐約州分享。

         波士頓慈濟負責人長金滿向波士頓僑教中心主任高家富感謝僑委會在教育資源等各方面的支持之際指出,這次借用僑教中心場地舉辦「親子教育」講座,旨在宣揚“老師心,父母心,菩薩心”的慈濟教育理念。

慈濟人文學校校長鄧淑芳說明,慈濟希望把人文教育推進社區之中。(周菊子攝)

       慈濟人文學校校長鄧淑芳也說明,慈濟的教育注重人文,講究播下愛的種子,這次選擇在僑教中心辦「親子教育」講座,在慈濟牛頓市會所辦「教之以禮,育之以德」講座,也是希望接觸到更多不同人群,把愛與善的種子,播進社區,讓慈濟的幸福校園深入各人家庭,營造共善社區。

波士頓僑教中心主任高家富介紹僑委會的六大訊息平台。(周菊子攝)

慈濟人文學校校長鄧淑芳(又起)和王昭文,郭美芳等2位老師聆聽提問。
(周菊子攝)

         郭美芳的講談主題是「陪伴….看見愛和希望」。她先請出席者一起玩一個“心口合一”的遊戲,接著以自己當年初為人母,心情惶恐,在身為母親,又是老師,妻子,父母的兒女等多重身份中,感受很多壓力為例,闡述她因為當慈濟志工,接觸到證嚴上人所說的“以菩薩的智慧教自己的孩子,以媽媽的愛心教別人的孩子”,了解到父母行為和子女感受之間的關係。她還舉例説父母有過度關注的“直升機”,為子女剷除一切障礙的“割草機”,了解並與子女保持良好互動的“參與型”等幾種類型,家長們不妨先覺察一下自己屬於哪種類型,再來思考如何改善親子關係。


慈濟人文學校校長鄧淑芳介紹慈濟出版的“有禮真好”繪本。(周菊子攝)

        郭美芳以心理學家Erich Fromm的話,“母愛的最困難處,不是撫養小孩子長大,而是協助孩子獨立出去”,以及人的頭腦有左腦管語言,邏輯,秩序,右腦管非語言,經驗,情感等人體結構為例,解釋人的情緒,需要有出口(流動),才能夠幫助小孩子生成自己應對狀況的力量。


         她還請出席者練習“好奇”的開放態度,以“不說道理,不給答案,不給建議”的方式和孩子溝通,並和孩子眼神交流,呼喚名字,互動,給孩子抒發情緒的窗口,在並不放任的原則中,以同理心信任孩子的做個孩子的“神隊友”。

出席活動者玩默契遊戲。(周菊子攝)

         王昭文的講談主題是「散播愛和善的希望種子」。她也請出席者以“感恩”,“尊重”,“愛”等3種手語,先玩一場默契大考驗的破冰遊戲。再以她個人在大家庭長大,同時享有爺爺、奶奶與父母的雙重疼愛,因而從小就學會分享的快樂,知道“施比受有福”為例,提醒人要先學會愛自己,照顧好個人身心,明白負面情緒對孩子的影響。她還以Alfred Adler

慈濟「親子教育」活動現場。(周菊子攝)
這位家庭心理學家的說法,認為孩子在家中的“出生順序”,會對性格產生影響,而且什麼事都有一體兩面,要懂得正向引導,適性發展。

慈濟紐約合心區執行長蘇煜升為品德教育講座開場。(周菊子攝)

    當天下午,波士頓慈濟還在牛頓市會所舉辦了一場教之以禮、育之以德」講座。在慈濟宗教處精實企劃室文教推展組曹芹甄,海外事務室歐美非會務組江仙竺之外,慈濟全球總督導黃思賢,慈濟美國總會執行長李瓊薰,慈濟紐約合心區執行長蘇煜升,特地趕到波士頓慈濟牛頓會所探視。

         波士頓僑教中心主任高家富出借場地,支援人力,介紹「連結台灣,擁抱世界」的僑委會6大訊息傳播平台。(訂正錯字版)


慈濟全球總督導黃思賢(右起)和波士頓慈濟負責人長金滿
,陳裕逢等人茶敘。(周菊子攝)
波士頓慈濟負責人長金滿(右二)接待慈濟美國總會執行長李瓊薰(右三)
等人到會。(周菊子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