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鴻森還透露,台灣政府預定於2017年起,訂定兩個五年計畫,每年撥列預算幾十億元,推動科技經濟發展。
甘良生在北美五家大生醫公司工作了三十四年,今年三月才回台灣,接掌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在台北度過六十歲生日。他指出,對於進學術界或產業界有猶疑的學子,年輕學人,不妨考慮加入具有多重角色的法人團體。他執掌的台灣生物技術開發中心不但有二百多人的研發團隊,也推動學術界技術轉移,辦有育成中心,正孵化廿多家公司,還設有橋接小組和學術界緊密合作,協助教授把研究項目轉化成企業公司。
甘良生還透露,他正籌設基金,辦理培訓,協助科學家轉進企業界工作。
邵耀華透露,他的專長在航太產業,借調到工研院逾十年,來過波士頓不下4次,麾下有450人團隊,另150多人做醫療器材,其中至少135名博士。由於台灣近年的創業潮,他在過去5年間,協助創辦不下6家公司,因而深知,台灣不缺錢,機會也多,但缺乏懂得生意模式的技術整合人才。
邵耀華和甘良生都指出,台灣各個院所,法人機構,都有很多資深工作者,將在五年之內陸續退休,由於聘約人才從來都是“長期工程“,他們甚至現在就已開列出主任,所長等高級職缺。
波士頓台灣人生物科技協會會長謝富凱指出,該會創會會長陳昇宏當年創辦該會的著眼點之一,就是要協助在生物醫藥領域攻讀博士,做博士後者,在加入學術界,走進企業界之間,如何做更適合自己的選擇,如何把握機會。他們希望將來和有關部門加強聯繫,為學子,學人和台灣搭橋。
紐英崙玉山科技協會會長曾宓在會末籲請眾人關注該會訂六月廿日,早上九點半至下午五點,在劍橋市微軟科技中心,舉行年會,主題為“從基因數據到企業機會”。查詢可上網http://www.mj-ne.org/#!events/c18mn。
圖片說明:
行政院政務委員顏鴻森(左)勸學子要竭力打造自己與眾不同特色。右為波士頓台灣人生物科技協會會長謝富凱。(菊子攝)
左起,經文處經濟組長石大玲,科技會報辦公室主任林治華,BTBA會長謝富凱,生物技術中心執行長甘良生,MJNE會長曾宓,政務委員顏鴻森,醫材研究所所長邵耀華(右四),科技會報辦公室副執行秘書丁詩同(右二)等人會後合影。(菊子攝)
座談會出席者,以波士頓台灣人生物科技協會和紐英崙玉山科技協會成員為主。(菊子攝)
塔芙茨醫療中心董事何淑圭(右)和夫婿聯袂出席會議,透露他們新成立“比翼資本”,希望為台灣生技業出力。(菊子攝)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