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希望工程創辦人徐永光、人民大學非營利組織研究所所長康曉光,日前應哈佛大學濠澤中心(Hauser
Center)中國非營利組織項目、哈佛北岸學社之邀,暢談「中國公益事業與社會力量發展的成就與困境」,指政府開放登記後,中國非營利組織面對的最大困境,是人才。
哈佛濠澤中心行政主任胡馨表示,「哈佛公民與社會創新種子班」預定招收30名中國留學生,在八月十九日至廿五日間集訓七天,藉以啟發、塑造未來中國公民社會領袖。
徐永光是在1988年時,辭去團中央組織部長職務,以十萬元註冊資金,創辦了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開展希望工程,並從此在公益事業領域深耕。
徐永光認為,中國的公益慈善事業,目前主要有三類,分別為有政府背景的官辦非營利組織(NGO),有企業財富做後盾的非公募基金會,以及既無背景,也缺經費,以服務社區為主旨的草根非營利組織。他個人很幸運的,三類公益組織各辦有一個,包括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南都公益基金會,以及推動民間公益行業自律、透明化、提高效率的基金會中心網。
由於中國的公益體制三十年未變,90%民間捐款,都流進了有政府背景的1200家公募基金,2200多個紅十字會,以及5000多個慈善總會。中國民政部去年公佈的數據也說,流進草根非牟利組織的捐款,不到1.3%。
他最近發表了一篇「慈善體制改革需有頂層設計」的文章,強調在西方社會,例如美國,政府出資購買非營利組織公共服務的款額,是民間捐款的一點五倍,但在中國,卻是民間出資,政府辦事,這種體制在社會現代化的發展下,顯然必須轉型、改革,只是這是政府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涉及立法、權力、資源,以及政府和民間的關係,如何落實監管,避免球員兼裁判情況出現等等細節。尤其是每年上千億元人民幣的民間捐款,該由政府或民間來主導,也有著很大的利益問題待解決。
徐永光表示,中國已有越來越多熱心人,願意投資進公益事業。前一陣子福建省就有兩名富人慷慨撥款。其中一人成立註冊資金一億元人民幣的基金會後,再捐出83億元的股票。另一人也捐出三十多億元。中國首富,杭州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後,也在2011年宣佈,要成立以他個人名字命名的基金會。中國的公益慈善事業將因此再添一類家族慈善基金會。希望哈佛大學等海外人才,積極回中國參與公益事業,不但工作好找,收入也不會低。
人民大學非營利組織研究所所長康曉光,當晚以「中國道路─改革時代的政治發展與政治穩定」為題,暢言中國階級結構變遷,已從工農聯盟轉為精英聯盟,中國共產黨也早從革命黨成為執政黨,在執政成為根本目標下,改革勢必陸續出現。
圖片說明:
哈佛濠澤中心行政主任胡馨(右起)介紹希望工程創辦人徐永光、人民大學非營利組織研究所所長康曉光。(菊子攝)
希望工程創辦人徐永光在講談時,為希望工程辯護,指四川汶川大地震時,希望小學校舍全都安然無恙,就是見證。(菊子攝)
人民大學非營利組織研究所所長康曉光礙於時間,濃縮了講談內容。(菊子攝)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