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閉幕前的「中國及中國公司的未來道路(Future Path of China & Chinese Companies)」專家座談中,喬治華盛頓大學管理及國際商務系主任葛思林(Doug Guthrie)的發言,最令人矚目。
葛思林還說,再以人權來說,全世界都知道中國有艾未未、劉曉波這些爭取人權的人,但如果是在俄國,他們早已被暗殺,根本就沒人知道。
為期兩日的這會議,共有三場專題演講,分別邀有麥阿密大學商務研究所傑出主席暨管理學教授陸亞東、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前院長,傑出服務就授奈爾(Joseph Nye),英國伯明罕大學榮譽退休教授John Child等人講談。
奈爾教授的講談,主要指中國雖然崛起,美國無需恐懼。時代發展的巨變,已使日本模式等歷史,不見得具參考價值。中國在人文素質及社會架構上,和美國仍有相當大的差距。不過一名來荷蘭裔的年輕學者會後表示,她認為奈爾教授的觀點過於美國本位。在她看來,美國應該恐懼。她認為繼續發展下去,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不保,遇事將必須和中國協商。
「中國走向全球化」會議是由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艾許民主統治及創新中心(Ash Center for DDemocratic Governance and Innovation)、羅林斯(Rollins)學院、傑克伯(Jacob)大學、喬治亞科技學院國際商務教育及研究中心等院校合作,最初由德國亞歷山大基金(Alexander Von Humboldt Foundation)資助的會議。
包括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Rajajwali基金亞洲學院執行主任張伯庚等的五名主辦人指出,「中國走向全球化」會議自舉辦以來,每年都收到六十多篇論文,有一百多人參加。2009年他們還將開會結果集結,出版了「中國統治:全球化及政治轉型(China Rules: Globalization and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一書,以及中國管理研究專刊發表的一份特刊。2012年時,雷鳥國際商務評論(Thunderbir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也將就此發行一份特刊。
張伯庚指出,今年的會議特色之一,是他們收到了許多中國進非洲投資的論文。兩日會議中的其中一場座談,就專門以中國進非洲的海外直接投資(OFDI)為主題。
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艾許民主統治及創新中心主任賽奇(Anthony Saich)也在開幕式中指出,全世界都正目睹中國在現代政治、經濟發展上的大轉變,最近的全球金融危機及美國的政治癱瘓,使得許多國家、地區都仰賴中國來持續推動經濟發展復甦,也使中國在世界體系中有了新角色。「中國走向全球化」會議就是要討論中國這引人入勝(fascinating)的國際地位成長所帶來的含義。
圖片說明:
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Rajajwali基金亞洲學院執行主任張伯庚(坐者右一)等人主持開幕式。(菊子攝)
麥阿密大學商務研究所傑出主席暨管理學教授陸亞東。(菊子攝)
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輝耀(左)和羅林斯學院教授張文獻(右)等人合作了一本新書「中國的創業家及商業精英」,在會中做介紹。(菊子攝)
喬治華盛頓大學管理及國際商務系主任葛思林(Doug Guthrie)。(菊子攝)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孔誥峰 (H0-Fung Hung)。(菊子攝)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