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片由夏耘提供 |
![]() |
顧百里。(夏耘提供) |
本次大會的主講嘉賓是威廉大學Cornelius C. Kubler (顧百里)教授 。顧百里教授是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碩士,康奈爾大學語言學博士。曾任美國國務院外交學院所屬在臺協會華語學校校長。1991年創辦威廉大學亞洲研究系,現任威廉大學史丹佛爾德終身講座教授。目前在兩岸三地多家大學及文化研究機構任職。
他的演講題目是ACT與FACT教學法的優點。他強調ACT課的主旨是訓練學生用語言解決問題,辦事情。
課上只能講中文,不能講英文,要培養學生用中文思考的習慣。他形容學語言就像開車,在課上講中文是前進,而講英文是倒車檔,毫無裨益。學生需要每天保持至少30-40分鐘全部中文。ACT課應小班制,操練不可或缺,老師是總設計師,系統地給學生創造溝通機會。如課堂時間有限,應多利用課外時間,多利用IT手段。FACT課主要是註釋中文語法語音及社會文化方面的知識,雖需用英文,但應多舉中文例子,少講解。
他還提出ACT課比FACT課重要得多,不應把課堂時間花在講解語法等知識上,學生可以利用課本、電腦等手段自行了解知識性的內容,把課堂時間留給口語和溝通。最後他還建議給學生詳細制定進度表,設計課程時需考慮課堂活動及哪些環節和內容可課外進行。顧百里教授的演講引起與會者熱烈討論。羅德島大學何文潮教授非常贊成FACT課多示範,少解釋的觀點,並帶領其教學團隊胡小燕等老師在下午研討會中做出相關報告。
在開幕式後的三個主題報告中,Bowdoin College 的崔頌人老師對比粵語與普通話,以大量實例總結出動態助詞“了”與語氣助詞“了”在粵語中具有較明確的區分,這對普通話教學應有重要借鑒作用。北京師範大學的李娜老師介紹了自己參與中文慕課設計與制作的心得,分析了其優缺點,給大家很大啟發。MIT的陳彤老師提出師生互動的設計在一年級教學中的重要性,“理論教學法重要是重要,但實踐不可少,“教學法千千萬,用的得當是關鍵”,並強調老師怎樣提問是教學成功的關鍵,老師應該知道用目的語提問的結果是什麽,應由簡到難,由課文內容提問到個人信息提問。
下午研討會的主要內容包括:多媒體及網絡科技在教學中的應用,語音教學,漢字教學,寫作教學及測試,翻轉課堂及網絡課程,課堂活動設計,
教材及語法教學研究,
中小學課堂管理手段與發展等。擔任各單元評議人的有龔薇,
胡安順, 吳瑜,應潔、陳彤,郭旭,周康,高畔畔,
何文潮,李愛民,黃偉嘉,萬敏,劉毅星等資深中文教師。
哈佛大學的應潔、李亦珂、余曉詩、熊薇等四位老師展示了翻轉課堂教學成果,分享了團隊制作的教學視頻,以及在課堂上的運用。大家表示除了教學技巧,幽默誇張活躍氣氛的表演也是漢語教師的一大法寶。來自西安師範大學的王偉老師在報告中指出認寫古文字有利於漢語教學,作為漢語教師,應具備一定的漢字知識,不能亂簡化。塔夫茨大學的萬敏老師介紹了初級漢語教學中,用排列重點、以舊帶新、認詞編句、連詞成句等具體方法把語言結構和語義交流結合起來。多媒體及網絡教學得到與會者的青睞,
龔薇、丁啟璠、陸熙雯、盧國恩等老師介紹了多種多媒體教學手段,會場討論非常熱烈。
劉毅星老師主持的K-12教學研討會場,勞燕翔、董昕、秦莉傑、陸明等幾位老師針對中小學教學的特點,介紹了怎樣運用軟件進行評分、反饋及分析文章等,生動實用。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