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中國文化工作坊、北美華文作家協會紐英倫分會日前在哈佛燕京 圖書館聚會廳舉行哈佛中文演講會。《哈佛問學錄~ 與哈佛大學教授對話30年》《一頭栽進哈佛》等書獲獎作者暨北美 華文作家協會副會長張鳳主持了演講會。
此次邀請了四位來自台灣、美國和中國內地的教授、作家、學者進行 演講。台灣中研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前所長李有成教授闡述了 :離散之所以為離散是因為存在著兩個中心,自己的家國和前往的居 留地。這正是人類學家柯立佛所說的“根”與”路“的關係, 根屬於過去的記憶,路卻屬於未來,導向未知。洛杉磯華文作家協會 榮譽會長、美國資深電視製作人葉周通過珍貴歷史照片,攝取了著名 文化人郭沫若、潘漢年、葉以群和趙丹的命運轉折場景和細節,觀照 20世紀共產國際大背景下進步文化人的坎坷際遇,看似冷靜的敘述 ,卻激發聽者無限感概。上海華東師大歷史學系副教授、哈佛燕京學 社訪問學者唐小兵結合自己著作《与民国相遇》,試圖將自己在歷史 研究與歷史教學中不能整合成鴻篇巨制的細節與感觸, 發抒為一篇篇可以滋養人心的文字。强调历史记忆是“最为重要的心 智结构的基石”。四川外國語大學教授、訪問學者曾傳芳則就美國歷 史事件的文學表述為例,闡述歷史學家和文學家對事件表述的不同側 重。前者更多側重人物的外部行為,而文學表現則更注重人物精神世 界和內心感受。四位演講者圍繞文學與離散、 20世紀中國的公共文化,歷史記憶、歷史寫作⋯回憶錄與口述史, 以及歷史事件的文學表達進行深入探討。各人在互為相關的話題上, 從不同角度奉獻獨特見解。他們的思想碰撞,為熱烈與會的紐英倫分 會會員和各位來到哈佛的訪問學者留下深刻印象。(圖與文:張鳳提供)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