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愛倫指出,“元氣火花”是個以學習敲打太鼓,表演,運動,讓婦女盡情抒發,認識自己,不怕犯錯的地方。現有成員16人,年紀分別在16至59歲之間。
母親過世後,她開始跟父親過日子。父親的經濟能力雖然較好,在郊區有棟房子,娶了愛爾蘭人做她的繼母,但父親十分暴力,整個家庭環境讓她很沒有安全感,上床睡覺時總是全身衣著整齊,彷彿準備隨時逃難。
楊愛倫透露,自己開始知道有種族歧視,還是上了大學以後。由於她不會說中文,對中國傳統文化所知有限,儘管學校裡有亞裔學生彼此成群結隊,她卻深感自己不夠亞裔,打不進那圈子,在課堂上學到黑人女性為民權奮鬥的歷史時,還一度興奮的想要當名黑人。
後來她見到打太鼓,深深為女生也可以這麼陽剛,一槌在手,就無所畏懼的感覺而著迷,才走上創辦“元氣火花”這條路。楊愛倫說,她希望藉“元氣火花”給婦女們一個地方,可以不怕犯錯,不怕很有主見的抒發自己。
“元氣火花”隊中的中日混血兒馬寶珠,菲律賓裔的59歲祖母Mary Ann Hibino,這天與楊愛倫一起表演太鼓,也分享了他們的故事。
馬寶珠透露她的大家族聚會時,總是11個小孩圍桌而坐。她在家裡倒是沒人要求她女孩子不可以太外向,太主動。但她在學校裏,在社區中,卻不由自主感受到人們認為亞裔應該沈靜這刻板印象所帶來的壓力。打太鼓給了她抒發機會。
Mary
Ann Hibino透露,自己十三歲來美升學,在俄亥俄州的公立學校,全校只有她一人是黃皮膚,讓她感到自己有如天外來客,深怕動輒得咎,日子過得戰戰兢兢。成長結婚後,她照顧家庭,孩子,所有的付出,辛苦,都好像理所當然,讓她一直覺得自己過得好累。直到她遇見了楊愛倫,發現了“元氣火花”,在這兒找到了互相扶持的姐妹,終於讓她可以不再為了把時間給自己而感到愧疚。
當天下午的分組活動,介紹不同的藝術形式可以如何用來治療心理,精神不適,包括數位說故事,經由聲音來治療,經由寫作來治療,影音(photovoice),拼貼的治療力量(The
healing power of Collage)等。
圖片說明:
左起,Mary Ann Hibino,楊愛倫,馬寶珠示範打太鼓帶給她們的歡樂與生氣。(菊子攝)
會場。(菊子攝)
陳偉玲示範如何以“戲劇”來獲得精神抒發的治療效果。(菊子攝)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