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華殊表示,市長交接團隊中的住宅小組(Housing
committee)預定下週提交報告。他將在收到報告後,進一步研究後,再回華埠和民眾見面討論。該住宅小組共有22名成員,華人前進會行政主任駱理德是其中之一。
馬丁華殊在聆聽民情時很認真,不但做筆記,還主動提問,包括問陳情者結婚沒,申請公屋多久了,為逼遷出庭時,法官怎麼說等等。他在離開前,還探問華埠是否支持提高最低工資,家務假,以及華埠居民的平均薪資多少,以更深入了解華埠情況。他也向不下六,七十名出席者透露,未來數週,他將在多個華埠內的新年慶祝場合中和民眾再見面。
華人前進會的陳玉珍以當晚張貼在會場的海報說明,華埠居民的平均年收入,不足兩萬美元;華埠一帶從2000年起至今,已興建和已批准的房屋中,有3059個豪華單位,493個中收入單位,只有98個低收入房屋。
華人前進會與華埠居民會合作主辦的這場城鎮會議,主旨在向波士頓市長陳述,近年來豪華住宅在華埠內如雨後春筍,櫛比鄰次的越建越多,華埠一帶的房屋租金大漲,讓平均年收入不到兩萬元的華埠居民,面對更大生活壓力,許多不幸遭逼遷者,陷入居無定所,難以立足的慘況。強調華埠內低收入移民需要市政府幫忙,提供更多可負擔住宅,英語班,就業技能培訓,讓他們能在華埠生活下去。。
華人前進會當晚安排了不下六名分別講台山話,普通話,廣東話,原本住在屋街(Oak),乞臣街(Hudson),尊尼角(Johnny Court),夏利臣街(Harrison Ave.)街的民眾出席,述說各自的遭遇。
其中2010年八月中來到波士頓的黃姓男子,遭遇最慘。他透露自己原本有份穩定的餐館廚師工作,但2012年他被房東逼遷後,一連串的經歷,讓他無法準時抵達華埠,搭餐館的員工接送車,以致失去工作,生活狀況更慘,去年十一月,妻子也離開他,讓他帶著五歲的兒子,至今不知以後該何去何從。
在這期間,他曾住進松街客棧這流民收容所,但三個月之後,該機構員工指他有夜遊症,對其他住民造成安全威脅,不適宜繼續住在那兒。其後有一叔父收留他一陣子,但叔父的子女結婚,他又開始了經由社工協助,輾轉住進傅萊明罕市,華森市,多徹斯特等地不同的流民收容所,有的離華埠遠到他搭車,轉車,一天來回得花五,六個小時以上。
出席陳情的這幾人都強調,他們的收入不高,英語不行,住在華埠,生活才方便。但是房東一換,租金就飛漲。他們希望留在華埠,卻找不到租得起的地方,如果遷離華埠,在英語不行下,連如何輾轉搭車回華埠工作都會有問題,更別提家有患病者,需要治療時的麻煩了。
華埠居民會共同主席余仕昂在會中要求市府,規定發展商建造華埠居民住得起的房子。華人前進會共同主席湯建華毫不客氣的批評發展商削華埠社區,還拿到可觀的稅款減免,簡直如同“偷了華埠的土地”。
亞美社區發展協會行政主任陳潔瀅當晚也趕在馬丁華殊七點半離開前發言,探問市府包容性發展項目(IDP)現況。該項目容許年收入在地區中位收入的80%至120%之間人士,以可負擔價格購買住宅。
圖片說明:
右起,波士頓市長馬丁華殊(Martin J. Walsh),新波士頓人辦公室主任Alejandra St. Guillen,波鄰里發展部主任Sheila A. Dillon五日晚進華埠聽民情。(菊子攝)
右起,在華埠居民會共同主席余仕昂介紹,陳玉珍翻譯後,波市長馬丁華殊(左)先發表聲明。(菊子攝)
五日晚雖然風雪才歇,信義大廈擠滿了要見新任波士頓市長的民眾。(菊子攝)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