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波士頓大學"層層臺灣"會議主持人Robert Weller(中)和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館長張隆志(左)、波士頓經文處教育組組長黃薳玉(右)。(周菊子攝)
|
(Boston Orange  |
張隆志介紹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周菊子攝) |
周菊子波士頓報導)
波士頓大學 (BU) 亞洲研究中心3月27日舉辦會議,請來4名學者闡述「層層台灣:交織的過去與多重的未來
(Layered Taiwan: Interwoven Pasts and Multiple Futures)」,帶人從不同角度審視台灣。
這場會議由波士頓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Robert
Weller主持,波士頓經文處教育組組長黃薳玉代表教育部致詞。BU亞洲研究中心主任Robet
Hefner也出席了開幕式。
會議講者及講題,依序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張隆志的”呈現島國多重歷史: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個案”,加拿大渥太華 (Ottawa)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Scott Simon 的”原住民語國家:台灣群島中的多層歷史”,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蔡承穎 (Catherine Tsai)的”成為日本人: 1960-1972八重山島上台灣僑民的入籍與記憶”,波士頓大學宗教系Daigengna Duoer的”分層主權:冷戰時期台灣的佛教舍利外交”。
 |
年輕台灣學生現場提問。(周菊子攝) |
 |
加拿大渥太華 (Ottawa)大學人類學系教授Scott Simon (左)談 ”原住民語國家:台灣群島中的多層歷史”(周 菊子攝) |
張隆志以座落在台南市安南區的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為例,闡述台灣在1684年被併入清朝版圖之前,就有來自各方人士在那兒交流,居住的歷史淵源,現有館藏15萬件。2011年該館建成,旨在戒嚴時代結束後,懷抱”在世界中的臺灣”這觀點,以更平等角度研究屬於每一個人的台灣。該館的”斯土、斯民”常設展覽,講述從史前到當代,各種人在台灣交流的故事。2021年,該館再推出”交會之島”的新常設展覽,描繪新觀點與台灣的”民主印記”,鼓勵人們藉由當代及社會議題辯論,來”共筆歷史”,並以博物館資源來推動文化平等臺灣價值。
該館還製作了分成6各單元的動態版”臺灣簡史” (https://ilhaformosa.nmth.gov.tw/home/zh-tw/00-1)。
 |
Scott Simon稱蔡英文時代重視和解。(周菊子攝) |
Scott Simon從”
台灣原住民歷史視野中的和解與共生 (Reconciliation and Symbiosis from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of Taiwan's Indigenous People)”的角度做闡述,探討誰才是台灣的原住民,這些人在形成東亞中的歷史腳色,和解與共生的挑戰與可能性有哪些。
 |
Scott Simon稱,賴清德時代又有不同觀點。(周菊子攝) |
他從不同時代由不同族群所繪製的台灣地圖,強調不同重點為例,指當代原住民從1999年以來,一直面對著主權誰屬的政治難題。例如陳水扁時期講究主權,以及國對國關係,蔡英文時期重視和解,馬英九時代則避而不談。
這場會議出席的人不多,但吸引了麻省理工學院亞洲文明系教授鄧津華
(Emma Teng)等學者出席。一名來自台灣年輕學生的發問,則彰顯了即使在台灣之內,到底該怎麼解讀臺灣,何謂臺灣人仍是許多人心中難解的糾結。 (更新版)
 |
Scott Simon說鵝鑾鼻燈塔上的雙語告示,透露許多訊息。 |
 |
會議現場。(周菊子攝) |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