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慈濟劍橋外展中心請蘇雋祐講故事。(周菊子攝) |
(Boston Orange
周菊子麻州劍橋市報導)
哈佛大學2
年級學生蘇雋祐年紀雖輕,跟著學校「雨林沉浸計畫」,竟親自探訪巴西亞馬遜雨林、肯亞沙漠。實地了解當地生態環境,思考世界永續發展。2
月14
日晚,他應慈濟劍橋外展中心”
故事之夜”
邀請,分享經驗。
 |
慈濟劍橋外展中心負責人陳筠媞(右)介紹講者蘇雋祐。(周菊子攝) |
亞馬遜雨林、肯亞偏村是一般人一輩子都不會親自去到的地方。作為哈佛大學內少有,來自台灣的大學本科學生,蘇雋祐藉這難得機會,到肯亞,亞馬遜參訪,部分行程還有至少4名哈佛教授,許多當地學者,律師等。
 |
蘇雋祐一行在參訪途中,一度遭遇危險,還須當地警衛持槍保護。(周菊子攝) |
實際走進Turkana
、Laikipia
、Taita-Taveta
等地生活2
個多月以來,他了解到雨林砍伐造成乾旱惡化,生物多樣性減損,以及社會結構,地方文化之間的關係,懂得了不同地方的人,世界觀不同,外來者所提供的,不見得是當地人真正需要的這種現實狀況,學會了分析政策的敏銳度。
 |
蘇雋祐介紹國際生態保育標準。(周菊子攝) |
以肯亞偏村為例,當地人多數為牧民,主要生計是伐木取碳,導致地方乾旱嚴重,牲畜難生存,只剩駱駝和羊,家庭中小孩得長途跋涉取水,根本沒時間上學。這惡性循環使得經濟衰敗。更糟糕的是,因為水資源有限,不同村落還為爭搶水資源武鬥,再加上政府政策,地方貪腐等社會狀態,這裡的生態環境、氣候一直難以改善,人們生活也很困苦。
走過這一趟,蘇雋祐覺得自己有如脫胎換骨,對世界有了全新的認識。
 |
出席者聽得都很投入。(周菊子攝) |
當天出席的北一女校友會會長林遊嵐,波士頓台灣影展協會共會長林致中,慈濟師姐蕭蕙菁,黃素玲等許多人,提了許多問題,包括當地的性別不平等和母系或父系社會是否有關係,水土保育難以改善到底是為什麼,經濟和教育的相互影響等,也紛紛覺得亞馬遜雨林和肯亞乾旱等生態環境問題,值得世人關注。
會末,慈濟劍橋外展中心活動籌辦人陳筠媞請師姐林彩彤送上感謝狀及小禮品,謝謝蘇雋祐 。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