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三, 10月 30, 2024

BTPA談職涯發展 建立人脈關係仍是關鍵

 波士頓台灣人醫師協會舉辦首屆醫師職涯發展研討會
              (Boston Orange) 波士頓台灣人醫師協會 (BTPA) 日前首次舉辦醫師職涯發展研討會,請到專長於生物醫藥研發策略顧問公司,Pharmagellan的創辦人暨董事總經理Frank S. David博士,在哈佛大學史密斯家庭中心做分享,許多出席者會後讚嘆,真的很有啟發性。

BTPA會長謝宜瑾 (Tina Hsieh ,右)送感謝狀給Frank S. David博士。
               Frank S. David博士同時也士塔芙茨大學 (Tufts) 生物科技實務教授,寫過許多本關於在生物藥業如何最大化價值的藥業手冊。他的研究重心聚焦於生物醫藥策略及政策,也曾經在AstraZeneca當過腫瘤研發策略領導,在Leerink Partners這家醫療保健投資銀行做過交易諮詢實務的共同領導。

               Frank S. David博士從哥倫比亞大學取得碩士、博士學位後,進了布里根婦女醫院 (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做解剖病理學住院醫師,接著在貝斯以色列狄肯醫療中心 (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和哈佛醫學院做博士後研究。

BTPA8月時慶祝創會2週年。(圖片來自BTPA臉書)
               這天,Frank S. David博士以「我在生物製藥研發策略方面的多方面職業生涯 (my multifaceted career in Biopharma R&D strategy)」為題,闡述了他從醫學院轉進諮詢業的學術及職業發展過程。

               當年,他覺得自己在住院醫師中,不會是成績最好的那5%,但是他知道自己可以在某些東西上是最好的那5% 於是他參考了「你的降落傘是什麼顏色 (What Color is Your Parachute)」這本書,藉以幫助查察自己想要做什麼,喜歡做什麼,擅於做什麼,然後和市場想要什麼,別人會因為什麼而付費給自己等做綜合思考。

BTPA研討會海報。
            從這過程中,他了解到自己喜歡科學、醫藥,卻不真的喜歡實地去做。他喜歡說話,喜歡談論醫藥,喜歡多樣性,廣度和創新,而且即使自己不是某些狹窄領域內專家,也沒關係。他擅長解釋複雜的事情,喜歡溝通,非常喜歡寫作。他覺得在實驗室做長期項目,簡直會殺了他,他需要短期里程碑。他有兩個小孩,不希望經常出差。而且他厭倦了貧窮,想要賺錢,想要生活得像個大人,而不是一個還沒長大的小孩,而且他不要再上學了,不上法學院,不念公衛學院,就是不上學了。

               2006年時,社區中沒有BTPA這樣醫師們可以交流的社團,於是他和很多人談過後,得出5個重點,生醫研發,生醫非研發,金融/諮詢,以及所有其他選擇,例如企管碩士,法律,非牟利,得上更多學,搬去華府,無薪。

               結果每個人都說,「你應該去試試諮詢業」,那會讓他能夠做其他事。

               他拿到了幾個工作機會後,加入了諮詢公司,結果他真的很喜歡,而且擅長於從事這行業,留在這行業內的時間也比他計畫得要長。然後,他又想,如果待在諮詢業的時間長了,可能會被鎖在這個行業內,就沒辦法進業界了。

               於是他加入了AstraZeneca做策略工作。後來決定他不真的完全喜歡這個做,還在他學到的關於自己清單上加了一項;我憎恨有個主管。那是一個完全不成熟且傲慢的態度,卻也是個奢侈的位置。不過事情總是有得有失有選擇的。他喜歡做客戶服務,建立事業,創造品牌,他覺得自己可以做個比個人工作室更大的事業,而且他能夠接受風險。

               就這樣,11年前他決定創辦Pharmagellan,經營得很成功,非常快就盈利,並給他很多時間,不去瘋狂工作。

               他寫了本書,最近接受了塔芙茨大學的工作邀約。他說人到50出頭,還會多想全職工作的來把事業打磨成功? 所以當塔芙茨大學來邀約時,他保留20%的時間繼續做諮詢顧問,80%在塔芙茨大學教書,幫助年輕的醫學預科生為自己的職業找出路。

               談到轉換職業跑道,他說那是關係趨向的,人們得建立自己的人際網路脈絡。而幫助別人,尤其是幫助年輕人,就可能將來有人找你,帶給你什麼機會。大部分的人都有一小圈關係很好的朋友,那些是真正的朋友。但是職業發展上的關係卻並不緊密,都是些偶而碰見的人,培養關係,保持聯繫,尤其是要和那些與自己所從事領域不同的人保持關係。

               波士頓台灣人醫師協會 (BTPA)今年8月才慶祝成立2週年。創會會長陳思達和羅盈智把會長棒子,交給了謝宜瑾 (Tina Hsieh) 和林敬軒,期待強調合作、多元化和創新的協會宗旨,在新人接手後繼續發揚。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