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的波士頓市選情太緊張,許多人都忘了,其他地區也有選舉。張禮能剛當爸爸,時間更少,電子,社交網絡的競選工具,就用得更勤快些。
昨日他的競選陣營發出電由,促請選民出席投票,籲請支持者出來當義工,提供網路鏈接,讓選民能夠更輕易地知道,到哪兒投票,自己登記成為選民的狀態,如果需要有人接送到投票站,
可以發電郵通知他的競選陣營。
張禮能甚至列出許多文章鏈接,讓選民看看,為什麼該投票支持他。
他指出,劍橋市的選舉做法和其他城市不一樣,採用比例投票制(proportional
voting system),以期選舉能更誠實的反映選民意願,
讓很多看來能夠安全當選的人, 意外落馬。今年共有25名候選人爭逐9 各市議員席位。
張禮能在寄給選民的信中表示,1969年他父親從中國移民來到劍橋市時,大概從來沒想到過,有一天他的兒子會當選市議員。他父親來到這兒後,見到美國社會一般民眾參與公共事務上的熱心,教會他欣賞社區的力量。他父親每幾年就回中國探親,也讓他對美國的民主有不同於一般人的感受。例如他的表親,不可能只因為有不同意見,就寫公開信批評政客的政府運作決定。
在過去兩屆任期中,他贏得工作最勤奮市議員之一的美譽,和其他市議員,以及市府人員合作,為劍橋市民帶來許多新構想。同一時間,他完成了學業,取得博士學位,還當了父親。
張禮能表示,他的政績包括,把賀伯威(Hubway)的自行車租貸系統帶進劍橋市;訂定新的區域規劃計劃,以加強地方零售業景氣,為企業提供更多空間;增加了可負擔住宅;訂立犯罪分析項目,以在大規模犯罪發生前就制止;單項回收及路邊合成;有氣候意識的投資進具能源效率的基礎設施;支持撥發經費給統一的學齡前,以及耆英項目。他還促成波士頓市和劍橋市,舉行了有史以來第一次的兩市議會聯席會議,藉以就共同問題,找出區域性地解決方案。
圖片說明:
張禮能和支持者。(圖由張禮能提供)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