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馬丁華殊及約翰康納利都是愛爾蘭裔白人,儘管他們兩人的主張和表現,都和傳統的愛爾蘭人不太一樣,24日的初選結果,意味著未來四年,波士頓市仍是白人市長掌權的世代。
萬寧路(Tom Menino)是波士頓市首位義大利裔市長,之前的雷夫連(Raymond Flynn),凱文懷特(Kevin White)都是愛爾蘭裔,十一月大選時,無論是馬丁華殊或約翰康納利當選,波士頓將又由愛爾蘭人掌政。
萬寧路(Tom Menino)是波士頓市首位義大利裔市長,之前的雷夫連(Raymond Flynn),凱文懷特(Kevin White)都是愛爾蘭裔,十一月大選時,無論是馬丁華殊或約翰康納利當選,波士頓將又由愛爾蘭人掌政。
波士頓市已有廿年沒見過新市長,萬寧路一宣佈不再競選連任,馬上跳出12名候選人角逐,但大半年後,9月24日晚,他們在波士頓市的368207名已登記選民中,只吸引了112804人,亦即約30.7%的選民出席投票。其中有418人領了票,沒投。
各候選人的得票率,除了前四名外,得票率都低於10%。
這樣的選舉結果,也明顯暗示,候選人長期耕耘的知名度,和得票率有極大關係。
小阿若約(Felix G. Arroyo),政界新人巴洛斯(John F. Barros),波市第五區市議員康沙弗(Rob Consalvo),以及波市第八區市議員麥可羅斯(Michael
P. Ross)得票率十分接近,都在7.2%到8.77%之間。

另有130張選票是選民自行填寫的候選人。
24日晚,馬丁華殊在多徹斯特的Venezia Boston 發表得勝感言。他說,他將近波市府做領導者,也要做名聆聽者。他說他對波士頓的未來感到很樂觀,但他需要選民和他合作,繼續前行。
約翰康納利是在洛士百利的 Hibernian 廳發表得勝感言。他說,他這一輩子,還從來沒有為得第二名覺得那麼感謝過。
馬丁華殊現年46歲,住在多徹斯特,從1988年起擔任麻州眾議員,同時兼任工會主管,後來成為波士頓建築業工會(Boston Building Trades,)領袖。該一工會代表鐵工,電工,以及許多其他的團體。他為參選波士頓市長,辭去了該一職務。
馬丁華殊以曾遭遇許多逆境聞名,小時候和癌症搏鬥,青年時酗酒,1990年時還在一宗他聲稱如果不是喝了酒,就不會發生的事故中飲彈。
約翰康納利現年40歲,住在西洛士百利,去年投票反對波士頓教師工會,在波士頓市長萬寧路還沒宣布不再競選連任時,就宣布參選市長,曾引起許多議論。
波士頓環球報指出,這兩名候選人也都斥巨資競選。截至9月15日時,為馬丁華殊助選的花費,幾乎達到二百萬元,比任何其他一名候選人花的錢都多。其中有一百三十萬元是馬丁華殊自己的競選團隊花的,工會也捐給馬丁華殊385000元。消防員工會也捐給馬丁華殊46500元。外來團體,以及工會資助的電視廣告,上門拜訪等開支,也達到70萬元。
康納利的競選陣營截至9月15日時,花了不下一百廿萬元。花錢數額在一種候選人中,排名第三。一個教育改革團體為他花了64000元,但八月時,在康納利要求後停止了。
圖片說明:
約翰康納利是在洛士百利的 Hibernian 廳發表得勝感言。波士頓華埠為他助選的阮鴻燦(左三起),陳寶萍,吳健敏,都應邀上台。(菊子攝)
曾兆漢(右起),陳庭彥,陳寶萍,阮鴻燦,陳國航,陳天偉等人24日晚都感到約翰康納利的競選慶功場地。(菊子攝)
馬丁華殊(中)進華埠發表競選感言時,和支持者李崢嶸(右),陳珍珠(左)合影。(菊子攝)
馬丁華殊(左三)進華埠發表競選感言時,和麻州州長亞美顧問委員會主席陳穎玉(右二),華埠居民會共同主席余仕昂(右四),梅陳月嫦(左二)等人合影。(菊子攝)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