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講座的題目為「1940到2000年間,社區對不斷變遷中華埠的回應(Community Responses to a Changing
Chinatown, 1940–2000)」,有布朗大學亞美研究博士候選人,目前在塔芙茨大學擔任亞美研究講師的陳家杰(Thomas
C. Chen),和麻州大學波士頓分校亞美研究院資深研究員劉仲岳(Michael Liu)應邀講談。
他從自己正在撰寫的博士論文中,摘取了有關市區更新與華埠社區關係的部份做闡述。
1950年間,波士頓市整體發展計劃,把波士頓華埠和商業區連成一體。大波士頓地區有許多華人,在1949年中國大陸變色後,把畢生積蓄投資於改造他們所居住的波士頓華埠,由而出現地方上的第一座大型樓宇,座落於乞臣街20號的波士頓安良工商會大樓。
中央幹道隧道及麻州高速收費公路的興建,徵地、拆遷,逼使許多華人搬出華埠,以及其後的塔芙茨大學、當年稱為紐英崙醫療中心等機構在華埠一帶的擴張,都曾引發華埠居民遊行抗爭。
劉仲岳正在寫書。這天他挑了其中波城華埠與非洲裔美人之間關係部份,闡述這兩個族群之間的關係演變。
在波士頓長大,曾出版「亞美激進社區的蛇舞:社區、願景及力量(The Snake Dance Of Asian American Activism: Community, Vision
and Power)」一書的劉仲岳指出,1960年代以前,華人和非洲裔美人之間,幾乎沒有什麼關係。即使如華美福利會等服務機構,以及1980年代參與興建林肯街一號大樓的商人及業主,也一樣。那時,主要是激進的行動團體,和非洲裔美人發展、建立關係。
亞美行動(The
Asian American Movement)影響了這些團體的想法,讓他們看到有色人種社區之間合作的重要,以及非洲裔美人社區在社會改變上的領導力。
劉仲岳舉出波士頓市的傳奇人物之一Mel King曾支持華埠車衣廠工人爭取權益等行動為例,指那建立起關係,第三世界工作交換所(Third World Jobs Clearinghouse)在建築業爭取工作機會,衍進為同儕關係,今日為爭取可負擔住宅而成立的「城市權利(Right to the City)」,則是同盟關係。對大部份的華埠來說,華埠和非洲裔美人社區之間的關係,都是建立在當有需要的時候,只有激進行動組織,和非洲裔美人社區保持著密切關係。
紐英崙華人歷史協會當天還特地拿出由該會董事陳小慧保管的歷史圖片,展示華人早年在紐英崙地區備受歧視景象。該會董事范王柳娥會後還和劉仲岳談起,曾任紐英崙中華公所主席的胡國新,也是華美福利會創辦人之一。他們應把握機會,訪談胡國新,以為華埠保留更多真實歷史。
圖片說明:
紐英崙華人歷史協會的講座由董事羅薌萊(左起)主持,邀劉仲躍、陳家杰講談。(菊子攝)
紐英崙華人歷史協會董事范王柳娥(左)指出,華人早年在紐英崙地區有不少慘痛經歷。(菊子攝)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