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燦輝的這場「波士頓的華埠:刻板印象、食物以及界線以外(Boston’s Chinatown: Beyond
Stereotypes, Food and Boundaries)」講座,是波士頓公共圖書館「建造波士頓計劃」,誌記波士頓公共空間的本地及家庭歷史系列講座之一。
曾任麻省理工大學市區研究及計劃系主任的李燦輝,在中國廣東台山出生,波士頓長大,上過昆士小學、波士頓拉丁學校,畢業於密西根大學,曾經是羅馬大學的傅爾布萊特學者,現已退休,但仍在麻省理工學院、香港中文大學建築系授課。
李燦輝查了許多歷史資料,找出許多歷史文件與照片,既透露了他的曾祖父1892年抵達波士頓,進了製鞋大鎮橋水(Bridgewater)的一家洗衣店工作。1903年,他祖父抵達美國,和他曾祖父一起在博德(Broad)街的洗衣店工作。其後他祖父輩和范王柳娥的祖父輩,曾是同一企業的合夥股東等個人歷史,也重點描繪了波士頓華埠的源起,衍變。
他指出,1870年時,製鞋商Calvin T. Sampson 為對抗聖Crispin武士在麻州北亞當斯鞋工廠發起的罷工,從加州引進75名華工。那是到麻州的第一批華人。
但是,華人到底是怎麼抵達波士頓的,並沒有很清楚的記載。有些人應該是北亞當斯鞋廠工人,有些人應該是大火後,被聘來建造珍珠街上電話交換機的工人。
在1875年波士頓名錄(directory)上有記載的第一批華人,是五名洗衣工人。
由於當年美國境內的排華氛圍,以及排華法案,幾乎把華人排除在所有的工作機會之外,大部份人只能做沒人競爭,只要很少資金就能經營的洗衣工。
那時波士頓市內有不下五百家洗衣鋪,單只是在南端(South
End),就有一百多家。
紐英崙內麻州的費奇堡市、春田市,緬因州的波特蘭市,羅德島州的普域敦斯市,每個工業化城市裏,都有洗衣店。餐館業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華人才有機會進入,並紅紅火火的甚至開張起夜總會式營業場所。
波士頓市必珠街和益士石街之間的夏利臣街那一帶幾個巷弄,也在這些年代成為「單身社會」的核心區。那是個很破爛,有幾百輛馬車穿越狹窄街道的地區,但也是到南車站很方便,有出城街車路線的地方。
1902年時,在必珠街和益士石街之間的夏利臣街一帶的華埠,只有居民500人。那兒一直是人們尋找便宜,又有異國情調東西的地方,有著各式各樣的餐館,近年來還從主要是廣東式,擴展到也有台灣菜、四川菜,韓、日及馬來西亞菜,不僅遊客、食客愛去,更為大都會工薪階層華人提供了各種服務,包括旅遊、理髮、買賣房地產,購買電話卡,以及生活必須品等等。
遊客們心目中的華埠,主要是中心商業區,大部份居民,都住在包括大同村、堡壘村等,許多的政府津貼住宅大樓,以及有著諸如昆士小學、青年會,廣教學校、華美福利會等社區機構的的尼倫街以南地區。
根據2010年的人口統計資料,麻州內約有十二萬華人,廿萬亞裔。波士頓華埠儘管只有大約5000名居民,卻是紐英崙地區華人中心。近年來,更衍變成東南亞人的中心。
李燦輝指出,僅管昆西市、摩頓市的華裔居民人數,如今比波士頓市更多,艾克頓(Acton)鎮、勒星頓鎮等郊區已出現教授、生醫、工程界等專業華人聚居圈,和以聚居在波士頓華埠一帶,教育水準不高,英語不通的新移民,儼然形成兩極階層。近年來,在華埠住宅樓宇貴族化走勢下,有不少當年被逼遷到郊區的華人,以及新一代的年輕華裔專業人士,也紛紛選擇住進波士頓華埠,漸漸改變了華埠面貌,而波士頓華埠也還仍然是華人社區的精神中心。
昨日傍晚,李燦輝再為華埠龍騰圖書館做了一場華埠輿圖講座。
圖片說明:
李燦輝(左起)和范王柳娥、Terry
Kwan、關麗華、李金蘭。(菊子攝)
波士頓公圖館參考部圖書館員Linda(右)和李燦輝在會中回答提問。(菊子攝)
李燦輝的「波士頓的華埠:刻板印象、食物以及界線以外(Boston’s Chinatown: Beyond Stereotypes,
Food and Boundaries)」講座,竟有許多人站著聽。(菊子攝)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