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麗雪與副會長王力遠對出席率之踴躍,大表興奮,表示這活動既可讓人瞭解各行各業概況,幫助有心者找到適合的輔導者(mentor),為經驗傳承搭橋,還能為年齡相近的他們這群人,製造更多交流,激發火花機會。
方威凱的工作經歷顯赫,2011年獲選為艾森豪學者(Eisenhower
Fellowship),現在還擔任全球健康公司(Global Health Corps),以及哈佛大學冢子社會創新項目顧問。
李柏勳當年是來自台灣的小留學生,到德州唸高中,進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唸生物,曾獲布朗及哈佛大學的胸肺急診項目獎學金,當過哈佛醫學院講師,和老師合作,創辦過一家想要以創新療法醫治膿血及發炎病症的公司,2010年離開學界及創業界,加入Vertex做藥物研發的臨床一至三期研究。
方威凱和李柏勳幾乎異口同聲表示,無論各人決定踏進那一行,要想有所發展,能把事情做好,都得有目標,有熱情,具野心,思想開通,能接受不同想法、看法,懂得和人溝通,還要興趣寬廣的多所涉獵,才容易觸類旁通,有更多機會。
至於進入生物科技、製藥業,應該具備那些技能,他倆坦言,現代科技的日新月異速度之快,早已讓人無法預測,三、五年,甚至一、二年之後,需求最殷的相關領域技能是什麼。最好的因應之道,就是關注產業動態,趁年輕時,把基礎打好,做足應變準備,讓自己變成更有價值的人。
李柏勳認為,年輕人初入社會,其實不需要太計較工資收入,卻應該研究在即將進入的工作環境中,有多少可以幫助自己成長,為未來開發更多機會的資源。他認為有潛力,平日已做好準備的人,時機一到,社會上的資源就會轉過來。
廿四日晚的這場聚會,有Nexcelon公司贊助。經文處商務組組長石大玲特地出席打氣,和與會青年學子、學人打成一片。
現年廿六歲,在麻省理工學院攻讀細胞學博士的蘇皓偉表示,出席「我們聚會」活動,有機會和更多人打交道,聽聽別人的人生經驗,感覺很好。他坦言剛唸博士時,真有點不知道是為什麼,將來又可能有什麼發展,講者的要有目標說法,的確很有道理。
新英格蘭台灣青年商會計劃把這場經驗分享,剪輯成五分鐘的錄影帶,放到網上,讓當日未能出席者,也有機會獲益。
該會公共事務負責人陳威宇表示,無論種族、地域,年輕人的需求,其實很類似,該會未來將和其他的青商會連線,推度更廣泛的交流。
查詢該會詳情,可上網www.tyccne.org。
圖片說明:
新英格蘭台灣青年商會副會長王力遠(左起)、會長康麗雪、主持人林廷俞邀請李柏勳、方威凱分享經驗。(菊子攝)
新英格蘭台灣青年商會首次「我們聚會」活動出席踴躍。(菊子攝)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