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彥玲非常能說善道。她把自己的成長經歷,看診病患的故事,揉和進一個個要改善人際關係,紓解壓力,生活得更快樂,就得怎麼做的重點。她也強調,每個人每天都要做很多決定,每個決定都是一次選擇,每一次選擇都可能帶出不同結果。但既然決定是自己選擇的,後果也當然要由自己負責。
陳彥玲強調,各人腦子裏裝了些什麼,對社會、對人、對事,就會有什麼樣的選擇,想要把壓力變助力的第一步,應該是先瞭解給自己造成壓力的人或事,不要一味的從自己的角度去想,去鑽牛角尖。
陳彥玲以一名麻省理工學院同學得提招呼新到校同學,添購生活必須品為引,請出席者就手頭只有廿元的新同學,該先買什麼東西做建議,得出熱水瓶、速食麵、一袋米、萬用皮包等等答案後,緩緩指出,各人給出的不同答案,來自各人腦袋的選擇,源於各人不同的生活經歷與背景。
陳彥玲又以台灣早年大噴現代已禁用的DDT殺虫劑,藉以消滅瘧疾的歷史實例指出,當年人們對DDT的藥性瞭解不足,沒想到DDT在農田菜地,留有餘毒,人們吃下染有餘毒的蔬果後,竟還會把餘毒傳給下一代。她強調,當年決定採用DDT來殺虫的人,那會想到自己的選擇,影響了不知多少人的一輩子。
陳彥玲還用一張圖片,請出席者看像是愛因斯坦,還是瑪麗蓮夢露,繼而指出,有很多心理學的圖片都顯示出,人的眼睛是會騙人的,眼見不一定是實。世界上的很多誤會、壓力,都來自於對同一件事(同一張圖片)有不同認知。各人如果能夠放寬心胸,接納不同意見,認清自己的價值觀,不受別人如何看自己的影響,很多壓力,就可以消失於無形,人生也因此更快樂。
圖片說明:
陳彥玲遠道來波士頓講談舒壓。(菊子攝)
陳彥玲在波士頓僑教中心,為台大校友談舒壓。(菊子攝)
陳彥玲在講座中問出席者,那些人看圖片,認為是愛因斯坦或瑪麗蓮夢露。(菊子攝)
紐英崙至孝篤親公所婦女部主任陳梁潔瑩(前右一)和部份出席者與陳彥玲(前右四)在講座中合影。(圖由紐英崙至孝篤親公所提供)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