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波士頓中華文化協會藝文小集本年度召集人,目前在貝絲以色列(Beth Israel Deaconess)醫學中心做臨床研究的牛江河,請來哈佛大學醫學院精神病系客座教授李慧君,在麻州中小學教育部工作的沈安平做講談,並邀請原為北大醫學院教授,26年的乳腺癌倖存者劉綉雲分享經驗。有四、五十人出席。
他認為在美華裔對生活質量要求高,但傳統偏重財富、名聲、地位等外在表現,有時忽略了內在的心理因素,而且礙於傳統文化習慣,不太願意和他人交流自己的心理狀況,個人如何善用積極心理學,也因而更有意義。
李慧君在講談中介紹了憂鬱症(depression)的一般資訊,華裔美人的諱疾忌醫,抑鬱症的症狀,原因及治療方法。
她指出,在任何一個年份中,美國成人大約都有5%到8%有嚴重的抑鬱症,任其發展,可能導致人自殺。以染患抑鬱症者的比率來說,白人男性為10%到25%,白人女性為5%到12%,華裔美人(包括男女)7%,台灣(包括男女)1.5%,美國(包括男女)5.2%。但向朋友、親戚,或精神健康專家、醫師述說自己有精神上問題的人,亞裔美人的12%到2%,遠低於白人的25%到13%。
李慧君表示,造成抑鬱症的原因,可能是遺傳性的,生物化學性的,來自環境或心理因素的。是一種可以治療的疾病,可用藥物、心理及電休克療法等醫治,包括SSRIs、SNRIs、心理療法、認知行為療法,改變負面想法等等。
一般來說,治療二到四週後,會開始出現效果,六到十二週後,應有明顯結果,約80%到90%,在治療後都可回復正常生活。
劉綉雲26年前檢查出乳腺癌後,鑽牛角尖,陷入憂鬱,是家人幫助、病友互訴苦衷,長期練氣功,經常出外走動及運動,終於走出陰霾,如今已83歲,仍健康年輕如60許人。
當天近年致力寫詩的王啟華也出席聽講,還和出席者分享了一篇她翻譯的「歸根究底」一詩。
圖片說明:
大波士頓中華文化協會藝文小集「心理健康」講座講者,右起沈安平、劉綉雲、李慧君。(圖由牛江河提供)
大波士頓中華文化協會藝文小集「心理健康」講座有不少人出席聽講。(圖由牛江河提供)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