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香港華人民主人權促進會在悼念會序言中表示,廿三年來,他們堅持每年一聚,以示不忘「六四」,繼續追求中國民主。
小提琴家張萬鈞在挪威展示異議份子為劉曉波簽名的小提琴。(圖由張萬鈞提供) |
![]() |
小提琴家張萬鈞(右)和二日晚出席的徐文立,在悼念會後與海外香港華人民主 人權促進會眾人,一起到華埠牌樓旁的「六四紀念碑」前獻花。(圖由海外香港 華人民主人權促進會提供) |
張萬鈞坦言自己是在美國出生的華人,對中國的瞭解並不多,大約十二年前起,才陸續和朗朗、周龍、殷承宗等等來自中國的音樂家有接觸,並瞭解到中國曾經完全禁止奏唱西方音樂,周龍、殷承宗等人,都曾經歷過勞改等。他自己第一次到中國,是1982年應邀到北京演奏,驚訝發現中國和西方音樂完全脫節了,有不下十年時間,沒人聽過,或教過西方古典音樂。
張萬鈞第一次和「六四」連上關係,是1989年六月,他到台灣巡迴表演後飛抵加州,應劉曉波之請表演,支持「六四」的民主呼籲。
2010年張萬鈞再和「六四」連上關係,是他當年的哈佛大學生物老師向挪威諾貝爾獎委員會推薦,由他來代表無法出席的劉曉波領獎。
張萬鈞透露,諾貝爾獎委員會原本希望找個兒童合唱團演唱,但沒人願意出席,因緣巧合找到他,也讓他成為當晚領獎台上唯一的華人,在代表劉曉波的空椅子前,演奏了兩曲中國音樂。張萬鈞在太太黃美賢建議下,當天還特地帶了一把新買的無弦小提琴,邀請出席頒獎禮的中西異議份子,包括傅希秋等逾百人簽下大名,準備將來送給劉曉波做紀念。
張萬鈞會後透露,幫劉曉波爭取釋放的律師之一,曾告訴他,代表劉曉波去領諾貝爾獎後,大概至少有五年,他都別想再進中國演出了。
二日晚由於飄雨,「六四悼念會」主辦單位顧慮週到的買了八十多支螢光筆,讓出席者以光筆代蠟燭的在燕京圖書館禮堂中做燭光悼念。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