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沙龍日前舉辦「法律人如何尋求共識」講座,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王軼例舉實證,以中國已通過物權法為例,坦言中國法學界正努力修法,以期未來依法執法得以落實。
王軼既是中國人民大學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也是法學院副院長,曾參與中國民法、侵權法、物權法等的起草、建議,並於2011年獲評為第六屆全國十大傑出青年法學家。他早前來到哈佛大學法學院,研究美國的相關法令。
王軼在講座中以中國民事法律實踐和民法學研究為例,說明法律人如何尋求共識,也點出立法有人格權等技術問題,以及成文法須有生活事件足以對應、解釋,包含了事實認定與價值判斷正當性等複雜內容。
王軼指出,根據民法學的類型區分來尋求法律共識,是法學界人士採取的尋求共識第一步,其次是從價值判斷來討論規則。
圖片說明:
劍橋沙龍聯絡人之一顏子龍(右一)請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王軼(中)講談「法律人如何尋求共識。(菊子攝)
部份講座出席者會後和王軼(右四)合影。(菊子攝)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