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中國文化工作坊和北美華文作家協會紐英倫分會合作的每月講座,昨(三)日在燕京圖書館談電影和白話文。徐鋼指吳宇森影響了好萊塢電影風格,姚達兌暢論聖諭是現代白話文源頭,都引得聽眾十分投入。
師從王德威,2007年出版過英文的「中國景:當代中國電影」一書的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中國研究教授徐鋼,昨日以「槍林彈雨中的孩子:吴宇森John Woo和全球情感電影」為題,發表講談。
徐鋼指吳宇森在「變臉(Face Off)」一片中,安排約翰屈伏特要殺尼克拉斯凱吉的兒子的鏡頭,特意藉著嬰兒兩耳戴耳機,聽著音樂,滿臉祥和,充耳不聞、不見身邊槍林彈雨的那種對比,來呈現他所相信的人性本善。
徐鋼認為,吳宇森這種善用鏡頭展現情感,也挽救了在商業營運模式下,內容漸次貧瘠,失去了創作力的好萊塢電影業。
在回答出席者提問時,徐鋼表示,李安和吳宇森都是好萊塢一線大導演,但兩人風格很不相同。吳宇森是好萊塢體制式,講究娛樂性的票房導演,強調感情之路的演變,重奇幻印象。李安則是紐約學院派,獨立製片型的思想型導演,重視倫理關係。
即將完成「困擾的記憶:張曉剛和中國當代藝術」等英文專著的徐鋼昨日表示,明年四月,他將邀請著名的當代藝術家周春芽來美訪問。
目前在哈佛燕京學社做訪問學者的中國廣州中山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姚達兌,昨日以他的博士論文為底,講談「聖書與白話」。
他指出,「聖諭廣訓」從清朝康熙、雍正兩代皇帝開始推廣到全國,各個地方每月的初一、十五,必有領有執照者,宣講「聖諭」,連科舉士子必須背誦默寫此書,才得進考場。後來連進中國傳教的基督徒,也把「聖諭」譯成英文,以幫助傳教士瞭解地方民情。在各方解釋聖諭下,逐漸衍生出小說,與現代白話文。
姚達兌在研究調查時,不但在澳門、越南等地找到過各種聖諭版本,連澳洲都有。他昨日在會場還以幻燈片展示出許多他收集到的圖片。看來十分有意思。他本人也已寫有逾十萬字的論文。
圖片說明:
CC110311B-1
主持人張鳳(右三)和徐鋼(右四)、姚達兌,以及部份出席聽講者合影。(菊子攝)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