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晚WGBH「世界(The World)」欄目的Lisa Mullins,還主持了一場座談會,應邀講談者包括藝術家李隆華、麻州大學波士頓分校亞美研究院的劉仲岳,波士頓學院教授Min Hyoung Song,麻大波士頓分校鄧雪齡(Shirley Tang)等人。
「黃珍珠」在1973年發行了一張唱片「一粒沙:為美國之內亞裔所做掙扎而製做的音樂( A Grain of Sand: Music for the Struggle by Asians in America)」,據說亞裔美人這身份逐漸成形的重要推手之一。亞洲週刊專欄作家Phil Tajitsu曾經表示,當年那些在美國人口統計調查中被列為「其他(other)」類的亞裔美人,聽了黃珍珠的演唱後,突然瞭解到,他們也有身份,有歷史,在美國這社會中也佔有一席之地。
不過飯島克里斯並沒有在音樂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而是當了老師,和同事結婚,安定下來。厭倦教書後,他去修了法律學位,全家搬到夏威夷,著書立說的開始致力為亞裔社區發聲,還創辦了最早以亞裔美人為重心的民權組織之一,亞美行動(Asian Americans for Action)。57歲那年,他逝於澱粉樣變性(amyloidosis)這病症。
這部記錄片使用了大量的家庭錄影帶,家人訪問及動劃圖片、檔案影片、電視片段。也於2009年獲得聖地牙哥亞裔電影節特別評審獎,市區世界電影節的最佳記錄短片獎等。
WGBH座談主持人Lisa Mullins當晚問出席的近百名觀眾,有那些人在看片前就知道誰是飯島克里斯(Chris Kando Iijima)時,驚詫發現,竟只有三、五人。
倒是應邀座談,去年出版了「亞美激進主義的蛇舞(The Snake Dance of Asian American Activism)」一書的劉仲岳表示,他早年在紐約,曾和飯島有過一、二面之緣。劉仲岳也指出,早年的環境的確是亞裔享受不到什麼社會服務,政府或大機構動輒圈地建設,不但不徵詢亞裔意見,還連通知時間都沒多少的就逼遷,電視、電影、報章、雜誌中也幾乎見不到亞裔面孔,就連陳查禮這華裔名探,都找白人來演,使得在那種環境下成長的亞裔後代,常不由自主的問自己「我是誰」。
新一代的口語藝術家,也是波士頓華埠社區中心項目主任(Director of Program)的李隆華表示,詩也可以很政治。他認為飯島固然是亞美運動先驅,但他們這一輩人面對的環境不同,各人所使用的工具也有異。
Shirley Tan則在會中指出,要持續亞美運動,是要改變亞裔在美國社會中沒有面孔(faceless)、沒有聲音(voiceless),沒有力量(powerless)的狀況。她的學生們正在學習使用多媒體,以影片、音樂來形成一種聲音與力量。
圖片說明:
CC051111A-1
WGBH「世界(The World)」的Lisa Mullins(中)主持座談。旁為麻州大學波士頓分校亞美研究院的劉仲岳(左起)、藝術家李隆華、麻大波士頓分校Shirley Tang,波士頓學院教授Min Hyoung Song等人。(菊子攝)
CC051111A-2
麻州大學波士頓分校亞美研究院的劉仲岳(左),去年出版了「亞美激進主義的蛇舞(The Snake Dance of Asian American Activism)」一書。李隆華(右)已是一名曾巡迴全美表演的口語藝術家。(菊子攝)
CC051111A-3
麻大波士頓分校鄧雪齡(Shirley Tang)(右)在會中發言。(菊子攝)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