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中生物醫藥協會的韓軍(左起)、王義漢、演講者蘇壯、尹銳、萬兆奎、楊志勇、陳叔奇、謝志秋、張偉儀、董羅傑、吳俊軍、 吳天根等人。(周菊子攝) |
![]() |
陳叔奇。(周菊子攝) |
美中生物醫藥協會的這場「2008年技術投資暨創業研討會」,邀得美中專利法律師協會(CAIPLA)、海外華人企業家聯合會(OCEAN)、紐英崙中華資訊網路協會(NECINA)、美中醫藥協會(ACMA)等機構合作。
當天的會議從投資者、法律及創業等三種不同角度來談生物醫藥業的投資機會。三場講座共邀請了十一名專家、學者講談。晚上的餐會,則請來CoNCERT製藥公司董事長董羅傑(譯音,Roger Tung)講談他的創業史。
董羅傑(Roger Tung)。(周菊子攝) |
當天的三場講座,投資者部份,有天使中心(Hub Angels)的Charlie Cameron,獲多利生物科學(Fidelity BioScience)公司執行合夥人Steve Knight,以及來自加州的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合夥人李怡平,從投資人的角度,講談他們在拿錢出來資助生物醫藥公司時,重視的是那些條件。
尹銳。(周菊子攝) |
其中的徐楊指出,每一種新藥研發,平均要花上十億元,並歷經十年時間,才知道結果,但成功率不到百分之三十,如何保護研發成果,當然是件非常重要的事。
萬兆奎主持的創業講座部份,主辦單位請來了數名創業有成的華人,和出席者分享他們的經驗。
IQuum公司的創辦人陳叔奇,Protech的商業發展副總裁謝志秋、S&T全球公司創辦人蘇壯,ANP科技公司董事長尹銳,Vaso 科技公司創辦人暨董事長吳天根等人的講談,都讓出席者感受到他們把自己創業成功經驗,濃縮、精練,以和有心者分享的誠意。
陳叔奇準備了十幾張幻燈片來講談。他開宗明義的指出,當年自己開公司,先列出了一串條件,包括選定了進入前景與錢景都看好的醫療保險(healthcare)業,研究那個領域有營業額可達十億元以上的潛力,所研發的產品生命週期達十五至廿年,要能夠成為該一領域的領導者,存在的危機是自己能夠處理的,並爭取到足以令營業收支平衡的投資等。其中四項關鍵是遠見、科技、金錢、以及人員。他公司的口號是,「讓你的實驗室在一小時之內就得出分子檢測結果」。
Pretech公司商業發展副總裁謝志秋則指出,臨床研究組織(CRO)的一百五十五億元市場,正以每年12%的比率在上升中,而臨床研究服務外包到中國的趨勢,更在有增無減當中,其中原因當然包括生活消費低,人才充沛等。中國臨床研究組織業的成長率,也因此高達兩位數。不過中國仍面對著品質要求,產品趨別,以及按時交貨等挑戰。
南開大學畢業的ANP技術公司創辦人尹銳,則以他本人的經驗,極力鼓勵有心創業華人,充分利用美國政府為協助人民創業所準備的補助金。他非常仔細的介紹了其中兩政府資金,包括聯邦政府每年約撥備二百八十億元的小生意創新研究資金 SBIR(Small Business Innovation Research)、佔聯邦政府年度預算0.3%的小生意科技轉移資金STTR(Small Business Technology Transfer)等。
尹銳指出,這些政府錢,申請到手後不須償還,大為降低了創業者須承擔的風險,創投公司眼見有政府資助,也更願意加入投資行列。再者,這兩項政府經費容易申請些。以SBIR為例, 2004年的最高峰,有5,299家公司申請,2007年時,已降到2,947家。初創公司的申請成功率,近年更高達42%左右。
Vaso Tech公司總裁及首席執行長吳天根則以他從自己家車庫中開始創業的經驗指出,爭取政府補助資金來開辦公司、做研發,有不須償還,沒有研發壓力,不須犧牲自己的公司業權等好處。他開辦的可經由生物分子融解材料公司,就爭取到了三百萬元的美國政府經費,目前還在向中國政府爭取八百萬人民弊的研發經費當中。他指出,美國有聯邦、州市政府等不同層級及部門,各有不同的經費可撥。中國政府則有973, 863等計劃的經費可申請。
當天的會議由CABA常務理事楊志勇、張偉儀等人籌劃。創會會長韓軍,歷任會長吳俊軍、王義漢等人,當天也都在場和出席者交流。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