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聲音樂社的樂師及唱家班們,在圓滿演出後合影留念。(周菊子攝) |
不少住在君子樓、大同村、公路村等鄰近地帶的居民,眼見場內座位已滿,還索性自帶凳椅的,在會場原有座位外,再加出一排座位。
僑聲音樂社的創會社員黃君裕笑說,二年後再來慶祝該社七十週年。(周菊子攝) |
當天的演出,由社長黃美,以及劉小芸擔任司儀。九齣曲目,全都是平喉、子喉各一的對唱,只有周紹球的「胡不歸之哭墳」,是單槍匹馬上陣。
打頭陣出場,獻唱「庵遇」的是甄麗霞與劉雪梅,接著是該社唱家班中的唯一夫妻檔,有社齡十二年的陳務枝與李潔英,演唱「六月飛霜之大審」。
僑聲音樂社內的夫妻檔唱家班,陳務枝及李潔英夫婦。(周菊子攝) |
李潔英在會外透露,她從香港來美前,都是在西洋歌曲、現代歌中打轉。搬到波士頓後,是認識了雷玉霞,又因為先生喜歡聽粵曲,才加入僑聲音樂社,後來也因為先生學唱,怕初學動作慢,會悶到陪唱社員,她才加入唱家班行列。沒想到,這竟也使她倆成為社內唯一夫唱婦隨的夫妻檔演唱者。
當天其他的演唱者及曲目分別為雷玉霞與洗玉琼的「梁紅玉擊鼓退金兵」、黎桂芬與單鳳琴的「絕情谷底俠侶情」、黃美與陳念蘭的「七月七日長生殿」、余潤冰與劉小芸的「狄青過三關」、李桂珠與洗玉琼的「幻覺離恨天」、雷玉霞與單鳳琴的「竊符救趙」。
|
都當過僑聲音樂社社長的單鳳琴(左)、雷玉霞(右)搭檔演出。(周菊子攝) |
當天也側身樂師行列,在台上伴奏的黃君裕笑說,他父親是當年的創辦人之一。他當然得追隨入會。那時候,社員只有十二人,起初只是玩音樂,學奏樂器,而且他是那樣樂器沒人選,他就練那樣,以配合樂隊的需要。所以這些年來,他幾乎每樣樂器都碰過,也上台演唱過。七日這天,他彈的是中阮。
但唱家班部份,最資深的,應是有廿七年社齡的洗(兩點水)玉琼。本身是家庭、兒童法律師的洗玉琼回憶當年的表示,她應該不是該社的第一個女性社員,但她是第一個開始唱粵曲的。這些年來,她一直都很喜歡社內成員有如一家人般的關係。
第一個為這中國曲藝社帶入西洋音樂的,應是社齡四十多年的伍育俊。他吹奏薩克斯風,和二胡、高胡等各色其他樂器,配合無間。七日這天的現場舞台,也是兼具書法家身份的他和李潔英設計的。
該社另一名社長梁永基表示,該社約有社員百餘人,並不是每個人都會玩樂器或唱粵曲,但僑聲音樂社是華埠僑社內,歷史最悠久的音樂團體,許多社員參加該社,純粹就是為了喜歡聽粵曲,或是喜歡這個團體。
當天也出席捧場,有四十多年社齡的翁英宏也笑說,當年他和梁永基等人一樣,都是音響組的搬器材社員。
當天波士頓僑教中心主任葛家榮,駐波士頓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楊國棟夫婦一前一後的到場祝賀。楊國棟還應邀擔任抽獎嘉賓。
僑聲音樂社接下來的兩大活動,一是開放僑界報名參加,訂八月十七日出發的蒙特婁、多倫多四天三夜遊,一是社員們刻正緊鑼密鼓排練中,訂二零零八年一月十二日晚上,在約翰漢考克廳粉墨登場演出的折子戲。
僑聲音樂社位於愛丁保羅街十一號四樓的社址,每週二、五、六的下午三點至晚上十點。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