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楊德昌原本是一位電機工程師,在西雅圖工作期間,看到韋納·荷索 (Werner Herzong) 的電影《阿基爾,上帝的憤怒 (Aguirre, the Wrath of God) 》後大受啟發,覺得不見得有巨款,才能拍出有意義的影片,重拾對電影藝術的熱情,1980年回到台灣後,從應邀為余為政編寫劇本,當助手開始,1982年以「光陰的故事」正式踏上執導之路。
2007年楊德昌因結腸癌辭世後,彭鎧立在2019年把2000多件從未公開過的楊德昌相關文物,交給國家影視廳中心寄存。去年7月,國家影視廳中心和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辦了「一一重構:楊德昌」特展。紐約林肯中心電影協會去年12月舉辦「渴望/指望:楊德昌影展」,芝加哥藝術學院的Gene Siskel影片中心也在今年1月舉辦了「楊德昌:城市與靈魂」回顧影展。
3月29日起的哈佛電影檔案館的這回顧展,以「變遷年代記事:楊德昌電影回顧展(Chronicles
Of Changing Times. The Cinema of Edward Yang)」為主題,將把楊德昌在59歲辭世前,從1982年到2000年,集其一生共拍攝的8部影片,除” 獨立時代” 和”
海灘的一天” 之外,全都各放映2場,在3月29日至5月5日之間,共放映14場。
哈佛費正清中心台灣研究學者伯若辰在為哈佛大學檔案館的這回顧展寫介紹文時描述,由於楊德昌本人的成長背景及經歷,人們在他的影片中總是可以看到”知不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這主題,以及在時代變遷中,一個人的價值觀也在不斷地重建,消除,組裝。
楊德昌的執著於探討生命的意義,對幸福的追求,自我認識及個人在更廣泛的社會中航行的挑戰,讓他和同於2007年逝世的英格瑪褒曼,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一樣,關注文明,表達不滿,以電影的魔力,敏感的敘述出在時間、社會環境的無休止轉變中,個人心靈所面對的許多挑戰。
查詢哈佛電影檔案館楊德昌電影回顧展,可上網https://harvardfilmarchive.org/programs/chronicles-of-changing-times-the-cinema-of-edward-yang。
Your blog has become my go-to source for reliable information. Dive into the world of Aviator with our specialized blog.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