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六, 9月 23, 2017

華人聖經教會關懷台灣醫療志工 分享譚維義,龍樂德故事

               (Boston Orange 周菊子勒星頓鎮報導) 北美路加醫療傳道會和合田事工合作,916日晚在勒星頓鎮波士頓郊區華人聖經教會舉辦愛的傳承見證分享會,也為曾經長期居台,奉獻一生宣教的事工們,籌募關懷基金。
                           從當年傳教士馬偕到台灣宣教,為民服務,其後創辦馬偕醫院開始,有許多外籍宣教士長期在台灣居住,抱著犧牲奉獻精神的為偏鄉民眾服務,直到他們年已耄耋,才告老還鄉。
龍樂德醫師分享赴台行醫因緣。(周菊子攝)
                      北美路加醫療傳道會執行長鄭博仁醫師表示,台灣當年,醫療資源匱乏,這些醫療志工卻在此鞠躬盡瘁,奉獻畢生精力及青春,直到埋骨台灣,或在年華已逝後歸回故里。他們的故事不該被遣忘。該會因此從2012年開始展開關懷退休醫護宣教士事工行動,既分享這些醫療志工的故事,也籌募經費,為年已老邁,揹負個人醫護經濟重擔的他們,略盡棉薄之力。
譚維義,譚秀麗夫婦(右,中)和出席者打招呼。(周菊子攝)
                     包括薄柔纜(Dr. Brown),譚維義夫婦,文可諾,龍樂德,羅慧夫,蘇輔道,聶梅珍等醫師,德樂施,耿喜音,馬素珊,籃瑪烈,華德安等護理師,接續母親所創辦芥菜籽會,服務了40餘年的唐瑪理安宣教士,蓓蒂威廉檢驗師等,北美路家醫療傳道會迄今共找到16名這樣的志工。
譚維義醫師簡述在台行醫經過。(周菊子攝)
916日晚,北美路加醫療傳道會邀得其中的2人,前台東基督教醫院院長譚維義(Dr. Frank Dennis),以及龍樂德醫師(Dr. Robert Long) 親臨”愛的傳承見證分享會”現場做見證。

            龍樂德在1970年代,曾經面對應該留在美國陸軍,或是直接赴外宣教的抉擇問題,結果1977年,他帶著妻小,一家六口來到台東基督教醫院,直到2002年,總共為24,000多名兒童做過檢查及治療。其中出生時僅25週大,1.3磅的早產兒美恩,還在高中畢業時和他重逢。
            他的子女,分別在印度,美國華府,非洲坦尚尼亞,台灣服務。其中的Dan還在台灣台北美國學校當校長。
                      他說這一路走來,固然艱困,但卻絕對值得,如果有機會重來,他還會選擇這麼做。
COM詩歌班獻唱。(周菊子攝)
            譚維義1961年時,已是一名傑出的外科醫生。本來他一心想去落後的非洲服務,但因為葉德華牧師的一封信,來到台灣,起初落腳台北溫州街,後來因為醫治一名阿米巴膿腫患者,促使他決定募款開辦醫院,並於1968年建成台東基督教醫院,後來還在克難中發明火星塞療法。由於台東地處偏遠,居民窮困,譚維義經常一人包辦所有外科手術,自掏腰包付醫藥費。他33年來未收分文醫療費的義行,讓他在1993年獲得醫療奉獻獎,1994年或三等紫色大綬景星勳章,他的故事,也在2002年被收錄進台灣中小學課本。2011年獲台灣移民署贈給永久居留權。
譚維義獲頒三等紫色大綬景星勳章。(翻拍自會場)
                     北美路家醫療傳道會為傳揚這些醫療志工的無私奉獻故事,開始在北美各地舉辦「杏林愛,故鄉情-愛的傳承感恩音樂會」,916日來到勒星頓鎮的波士頓華人聖經教會,在合田事工的COM詩歌班助陣中,和逾百出席教友,度過感動,溫馨的一晚。



北美路加醫療傳道會執行長鄭博仁醫師說明辦見證分享會緣由。(周菊子攝)
駐波士頓經文處副處長陳銘俊(中)和李台醫師夫婦(右,左)也出席
見證分享會。(周菊子攝)

沒有留言: